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

任之堂,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
任之堂主人
前言

2009年秋天,一个病号开着小轿车过来就诊,进门后看了看我,笑着说:“这么年轻的中医,水平能咋样?你看看我有啥病?”很多病人都认为中医应该是年迈的老者,因为我年轻,测试我诊疗水平的事情时有发生……

我看了看病人,头发稀稀拉拉的,头皮油光可见,眼圈发暗……我没有切脉,只是看了他几秒钟,然后告诉他,“你平时经常头昏、心情烦躁、腰部酸痛……”

病人吃惊地看着我,问我是如何知道的。我笑了笑,“你的脸上、头上不是写着吗?”接下来是诊脉、开药……

每天我都在为病人切脉、望诊、解释病情、辨证用药,这些知识是太爷从小教给我的,从我幼年开始,他用他的方式,为我走上中医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为了将我培养成一名合格的中医,他老人家付出了晚年全部的心血,在临终前仍不忘告诫我行医的准则……

在中医的路上能够走到今天,我要感谢的是太爷他老人家,还有系统传授我中医知识的大学老师、教给我草药知识的药农朋友以及开启我中医感悟之门的世外高人,更应该感谢我的亲人朋友及那些信任我的病人,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帮助和支持,我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……

今天我抽出时间完成这篇传记式的中医入门讲述,既是我多年的心愿,也是对朋友们的感谢。同时也是对太爷他老人家的告慰,愿老人家九泉安息,含笑着,看我走过每一步行医之路!

需要说明的是,本文中所有的人物均在生活中有原型。他们或是我的师长,亦或是我的朋友,甚至有神龙不见首尾的异士,当然更多的是支持我的患者。书中大量医案,均采用临床中的真实案例,对药物的论述,绝无半点妄言,处方用药及治疗结果力求真实,对中医理论的阐述尽量通俗易懂,希望对于中医爱好者、在校医学生以及医学工作者有些帮助……

从书中可以看到我所怀念、所感激、所尊重以及所要记住的所有人的影子,但是本文仍是一部传记体的中医入门讲述。这本书是以现实中我的成长经历为模板,记录一个传统中医师的成长过程,希望我的成长过程能够给所有喜爱中医的人以鼓励和借鉴。

但明吾心,吾心足已!

一、童年的回忆(上)

……学医可不是玩的事,得好好学才能救人,不然会把活人治成死人……

只要按照我说的学,一定能学好,而且学好后也很好玩……

我的太爷是家乡有名的草医,给人和猪牛看病,在当地人缘很好,也很有威望,他很想将自己一生的医术流传下来,可惜自己没有儿子,只有两个女儿,一个是我奶奶,一个是我姑奶奶。我奶奶是大女儿,最终留在家里招了上门女婿——我的爷爷,而爷爷年轻时好赌成性,偌大的家业输得所剩无几,几百上千亩的板栗山最后输得只有两块了。庆幸的是给我太爷添了四个孙子和一个孙女,我父亲老大,继承了太爷手艺的一部分,即给牲口看病,一本《牛马经》加上太爷的实践经验,将父亲造就成了一方有名的兽医,太爷的其他孙子一个学了木匠,两个当个教师,成了国家干部,眼看一生苦心研究的医术将要带进黄土,年迈的太爷常常叹息……

1975年的秋天,随着我的出生,太爷看到了希望!

从我满月开始,太爷便天天抱着我在村前村后转,唱着我还听不明白的中医歌谣,将毕生的心血慢慢地灌输到我稚嫩的脑海中。随着慢慢地蹒跚学步到能够四处跑着玩,跟在我后面的总是我的太爷,气吁吁地跟着我,口中喊着:“东娃子,慢点跑,小心有蜈蚣!”欢笑声在太爷的担心中四处散开。

我依稀记得三岁那年一个很重要的日子,村头李家的儿子涛涛不听话,李叔打了几下,结果涛涛突然面色苍白,手脚发凉,出气困难,慌忙中来找太爷,太爷拽着我,向李家跑去。

到他家时,李叔的老婆站在门口,“怕是不行了,娃子脸色白得像张纸,出气困难!”

太爷说,“别急,让我看看!”

涛涛躺在堂屋的凉床上,看上去出气很困难,太爷切完脉,让李叔拿来两根缝衣针,然后倒上半碗酒,将针在酒中洗了洗,在涛涛的两个手腕内侧上一点各扎了一针,然后用大拇指在胸口反复推,几分钟后,涛涛的脸有了血色,出气也顺畅了。

太爷回头对李叔说:“娃子气性大,以后教育要注意方式,刚才差点就气昏死了!”

李叔点头称是,在一连串的道谢声中,太爷带着我回家了。

回家的路上,我问太爷,“为什么缝衣服的针能救人?”太爷笑着说,“不是针救人,是针扎了穴位救人,刚才扎的是内关穴,这个穴位能调理胸部的气机,我手推的是膻中穴,此穴为气海,涛涛是生气后,气郁在胸中,气顺了,病就好了。”

太爷用手摸着我的头问:“想不想学救人的本事?”我说:“想学想学!好玩吗?” 得好好学才能救人,不然会把活人治成死人!”

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,只觉得死人可怕。

看来学救人的本事是一件不好玩,而且会遇到死人的事情……

太爷摸着我的头,笑着说只要按照他说的学,一定能学好,而且学好后也很好玩。听到很好玩,我便闹着要学救人的本事。太爷爽朗的笑声响彻山谷!

太爷的医学知识是其上辈传给他的,记得太爷说上辈人中有深悉阴阳五行八卦的先生,不仅给人看病,还顺便帮人看风水,但长时间流传下来,也失传了不少,现在想来,也许是几次革命将他们革怕了吧。而最终留给太爷的只有几本医书加上一些常用的效方(也就是农村常说的秘方),而太爷经过努力的继续学习和求教,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,包括切脉诊病、药性整理、特效方剂、疾病预后、愈后调理等,但是如何将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向一个只有不到四岁的小孩灌输,还要不让小家伙感到枯燥,太爷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思索着……

1980年秋,记得我刚满五岁。太爷带我到山上放牛,一边走一边指着山上的花花草草说,这些都是药材,多好的药材啊!

我好奇地问:“什么时候开始教我学习救人的本事?”

太爷笑着说:“别急,慢慢来,你看前面那片刺藤上面一个个红红的,咱们叫‘蜂笼罐’,就好像装满了蜂蜜的小罐子,可甜了!不过上面有刺,摘的时候要小心。”

我闹着要吃。太爷摘了一个颜色深红的,擦掉了上面的刺,掰开后抠掉里面的籽,然后将果肉放到我的嘴里,甜丝丝的,虽然水分不是很多,但真的很甜。

太爷说:“医书上将这称为金樱子,没有熟时呈青色,味道酸涩,熟透了就很甜!”

“这也是药吗?”我好奇地问。

太爷看着我说,“去年你每晚尿床,后来我给你喝了几回‘甜水’不就好了?”

“可那时你说是糖水?”

太爷笑着说:“就是这金樱子煎的药水!以后可要记住了,金樱子煎的甜药水可以治疗尿床!”

“知道啦!以后你不能再骗我,把药水说成糖水!来!拉钩!”

太爷笑着和我拉钩,然后我们继续跟着家里的老黄牛朝山里走去。大山里的秋天随处可以看到成熟的野果,没走几步就看见前面有棵柿子树,树上的柿子已被采摘,剩下几个橘黄色的柿子挂在树上,非常诱人,太爷用树枝给我勾下来两个,我急不可耐地吃了起来,甜甜的爽滑的感觉很是舒服,太爷自己却蹲在地上拾满地的柿蒂把。

我说:“老爷爷,你吃个柿子吧,柿蒂把不能吃的。”

太爷看着我,笑着说:“这可是救人的好药!”

一听说救人的好药,我便帮忙拾起来,满地的柿子蒂一会功夫就拾干净了,太爷用随身带的布袋足足装了小半袋。

“这东西看起来真丑,皱皱巴巴的,能治疗什么病?”

“打嗝!”

“打嗝也是病?我每天吃饱饭后都要打几个饱嗝,很舒服的事情,怎么会是病?”

太爷笑着看着我,“打嗝多了也是病!而且很难受!”

我将信将疑,拉着太爷的手追随我们家的老黄牛去了。

登上了山顶,地势变得平坦了,前面有很多黄荆条,上面结满了许多黑色的种子,圆滚滚的。太爷一边摘,一边告诉我,这些种子叫黄荆子,是祛风止头痛的好药。

我们一边放牛,一边采草药,当天边的最后一抹阳光消失,祖孙俩才慢慢下山回家,玩了一下午我也睡着了,等我醒来发现家里来了几位不认识的客人,其中一个女的不停地打嗝,就像老公鸡吃了蜈蚣,不停地嗝噜嗝噜,满脸痛苦的样子,太爷摇了摇半醒中的我,让我看看打嗝打多了也难受,随后太爷抓了一把下午我们捡的柿子蒂给病人,让病人回家煎水喝,病人在半信半疑中离开了。

迷迷糊糊中,我晚饭还没吃完就睡觉了。在梦中太爷带着我爬了很多山,认识了很多长相奇异的药材,太爷反复告诫我,这些药材都有灵性,与它们成了好朋友,熟悉了解它们各自的个性,就能够治疗世上很多疾病……

二、童年的回忆(中)

它们都厉害,但要用得恰当,时候不到,用了就没效。就好比你昨天吃的柿子,如果一个月前吃,就没那么好吃!

第二天清晨,一阵香气把我从睡梦中唤醒,只见太爷端着一碗鸡蛋面条让我起来吃,诱人的美食!这可是每年过生日才能吃上的东西,我一骨碌爬起来。

“为什么有好吃的?”我疑惑地问。

“昨天下午捡的柿子蒂换来的!”

“柿子蒂能换鸡蛋?今天我们再去捡!以后每天都吃鸡蛋!”我立即回答到。

太爷笑了笑,“是昨天晚上那个打嗝的病人今天早上送来的,她的病好了!”

太爷平淡的话让我的心灵受到冲击,为什么别人不知道柿子蒂可以治病?为什么打嗝治好了病人要感谢?看来我正按照太爷的培养计划一步一步向前走。

吃完鸡蛋面条,又该上山放老黄牛了,这是老太爷晚年的一项工作,同时也顺便可以采草药。

到了半山腰,太爷累了,便停下来休息,一边装旱烟,一边给我讲故事。

今天讲的是太爷父亲年轻时的一段佳话,太爷曾经讲过几遍了,但每次他都爱讲这个故事,里面有虎有龙的。

“有一年冬天,镇上的粮油商陈老爷从外地贩油回镇上卖,回来时受了寒,一到家就开始发烧,周身疼痛,因为做生意挣钱很辛苦,所以陈老爷就舍不得看病抓药,只喝了些葱姜水发汗,结果病情没有好转,躺了三天,眼看病情日渐加重,于是请镇上的王大夫来看病,王大夫是镇里最有名的中医,看后说是伤寒入阳明,开了一副白虎汤治疗……”

“白虎吃人吗?”我插话道。

“那是方名,不是白虎。古人用这个名是因为此方退烧效果很好,如同白虎。”

“病人服药后烧退了,但周身骨节疼痛加重,几天过去了,也没好,于是家人又找镇上的陈大夫看,陈大夫也是八代祖传中医,切完脉,叹了口气说,“老爷子身子骨本身就不好,加上劳累后感受重寒,现在寒邪已深入骨髓,部分已化为热毒,寒热两种病邪交织在一起,不好治!”方子也没开,摇摇头走了。家属一听就哭了起来。当时你老太爷正好到集上卖柴火,看到好多人围在粮油店前,里面传来阵阵哭声,好奇地走了进去,问明了情况,切了切脉说,“别哭了,病人还有救。”于是让病人家属拿来笔和纸,开了两付大青龙汤。三天后病人找到你老太爷,一定要感谢他,说他的两付药就将病人治好了,带来一大桶芝麻油,要送给你老太爷。那年月,一桶芝麻油可是很好的东西,你老太爷硬是没收。陈老爷就教你老太爷榨油的技术,现在咱们家的榨油房还是陈老爷帮忙盖的,这些年来咱们家就一直没缺油吃……”

“看来青龙还是比白虎厉害!”我下了结论。

太爷笑了笑,“它们都厉害,但要用得恰当,时候不到,用了就没效。就好比你昨天吃的柿子,如果一个月前吃,就没那么好吃!”

“嗯!上月老爸摘柿子,我偷偷尝了一个,很不好吃!”

休息好了,我们该上路了,太爷拉起我去追前面吃草的老黄牛。

这时发现前面小树的树叶上有只小蜜蜂,跟隔壁邻居家养的一样,我忙用手去捏。

“别抓!”太爷的话刚说完,我的大拇指已被蜜蜂蜇了,一阵痒痛立即传过来,太爷忙用手轻轻拔去毒针,顺便去怀中找药,看着大拇指上慢慢出现的小红包,我当时还以为会死呢,吓得直哭。

太爷一边安慰我,一边打开从怀里摸出的小药瓶,里面装着淡黄色的药液,太爷摇了摇,药液立即变成红黄色。

他打开瓶盖,用小树棍沾上药液涂在小红包上,一种凉爽的感觉让人很舒服,还真快,过了一会儿,小红包没了,不痛也不痒了。

“太爷!这是什么药?”我好奇地问。

太爷神秘地说,“这可是咱们家的祖传秘方,你知道后可别告诉别人。”

见我点头,太爷继续说,“这是清明节后抓到的活蜈蚣,加上雄黄,用烧酒泡一周后配制的雄黄蜈蚣酒,别看这东西,效果好着呢。咱们山里毒蚊子多,经常会被叮上,有了这药就不怕了,只要用这药点上一点,很快就好了,蜜蜂蛰了也有效。去年上山采药,被毒蛇咬伤后,要不是及时抹上这药,现在你太爷就在土里啰!”

我接过小药瓶,摇了摇,看不出里面的神奇来,但我相信太爷的话,上个月弟弟被红蚂蚁咬伤后,又痒又痛,还起了不少小红包,太爷也是用这个药治好了弟弟的伤。

“蜈蚣一定要活的才有效吗?”

“晒干的蜈蚣也有效,但起效稍慢些,蜈蚣要大的,越大越好,一斤烧酒5条蜈蚣就好了,雄黄细粉一小包就可以了,如果加上点薄荷叶进去,效果会更好,不过咱们这里不产薄荷,镇上药房买的薄荷没啥力道,还不如不放。”

“记住没有?”

“记住了!”我在前面一边跑一边念道:“蜈蚣5条、烧酒一斤、雄黄少许、泡泡就行……”

“还有薄荷……”太爷怕我忘记。

其实我老爸给我买过薄荷糖,凉凉的甜甜的不太好吃,难道薄荷就不是凉的?反正咱们家山上没有,记了也白记,记住薄荷糖就行了。

前面拐弯处有一棵桑树,记得去年太爷带我上山时还吃过桑椹,当时太爷说桑树一身都是宝,桑叶清肝火、肺火,桑椹可以补血补肾,桑枝可以治疗臂膀疼痛,就连土里的桑树根的皮还可以止咳。我一边念着太爷说过的话,一边看树上还有没有桑椹,太爷走过来放下背篓,开始捡地上的桑叶。

“山里风大,才入秋,桑叶都吹落了,下霜后从树上摘的桑叶药效才好!”太爷念叨着。

“为什么?”

“那称“霜桑叶”,药劲足!”

“既然桑树一身都是药,为啥不在屋前屋后栽上桑树呢?”

太爷看了看我,没想到我还有这种想法。随即解释道,“老太爷懂得风水,曾经给他讲过,屋前屋后栽桑树不吉利,桑与丧同音”,怕我听不明白,继续说,“农村死了人,称为办丧事,因为桑树和丧事音相同,所以一般屋前屋后不栽桑树。”

虽然那时我还没上学,但太爷从我三岁就开始教我识字,所以还是明白他说的话。

“这桑叶又叫‘神仙叶’,除了清肝火、肺火,还能止咳,但得用蜂蜜炒后效果才好;身体肥胖的人,长期煎水喝还可以使人变瘦呢!”太爷怕我记不住,就没再继续说下去,但我知道,他经常用桑叶给人治病。

捡完地上的桑叶,我指着树上的桑叶问为什么不摘了,太爷说留着,等下了霜咱们来摘霜桑叶。

随着老黄牛在山里不紧不慢地转,太爷给我讲了好多药材的功效、味道、采集时间,可惜年幼的我一时也不能全记下来,最后还有些烦了。眼看近中午了,肚子也饿了,便催太爷准备回家,于是我们便牵上老黄牛往回走,此时,太爷还不忘用柴刀砍了几支柏树枝带上。

“太爷!上次你不带了一捆吗?家里引火柴够了!”我们农村喜欢用柏树枝作引火柴。

太爷笑了笑,“这不是作引火柴用的。你爷爷患有风湿,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发作,上次那捆他已经煎水熏洗完了!这两天就没见他喊膝盖痛了。”

“爷爷患有老寒腿的事爸爸跟我说过,用这带刺的柏树枝熏洗有效吗?”

“你想想看,这几天你爷爷腿脚是不是利索了不少?”

想想也是,很少抱我的爷爷,今天早上还抱我转个圈呢!

玩了一上午的我有些困意,回到家,吃完午饭就睡午觉了。一觉醒来已是下午四点,太爷下午一个人进山了,看看屋后的大山,想着太爷一个人在山上采药,真想进山找太爷,可妈妈说山里很危险,一个小孩子就别进山了,到外面找弟弟玩去。

夜色慢慢降临,村头又响起太爷的呼唤声!我们四五个小家伙才恋恋不舍地分头回家。

刚进门,我就看见家里堂屋的神桌上放着一个大玻璃瓶,里面有一条很大的蛇。这蛇看起来虽然没毒,但也怪吓人的。我和村里的几个小伙伴就曾经看到过它偷鸡吃。

太爷指着瓶里的蛇对我说:“这是乌梢蛇,今天下午捉的,用它泡上药酒,治疗风湿效果很好。咱们农村风湿病人多,泡上药酒,平时喝点,不仅可以治疗风湿,还可以预防风湿!”

我一边听太爷说,一边摆弄着瓶子,心想:“这么丑的蛇,想不到还是很好的药材,能治疗风湿,真奇怪啊!”

在我幼年的心灵深处,太爷总能让普通的药材给我带来许多遐想,每当我接触这些活生生的药材时,我总会为它们为什么有这样那样的功效而惊诧……

三、童年的回忆(下)

在太爷的思维中,选择中医的传人宁缺勿滥。如果一个人的品德不行,是不适合学医的。另外学医必须有较强的悟性。太爷最后看中我,主要是看到了我心地善良和领悟力强!

每天吃晚饭,是全家人在一起团聚的时间。家里人多,年幼的我每次总坐在太爷身边,这样太爷就可以给我多夹一些菜,因为人多,桌子大,没有靠山可不行!

有天晚上,菜上齐了,年轻的各自去盛米饭,男的准备喝点小酒。正准备开始吃,村尾的曹爷爷抱着孙女琳琳过来。

琳琳圆圆的脸很可爱,可今天怎么满脸通红?我还以为她害怕呢,忙走过去说:“别怕,我太爷不会用针扎你的。”

曹爷爷对太爷说:“琳琳前天吃了两个糯米团子,昨天一天没吃东西,今天开始发烧,她奶奶给他煮了五谷茶,喝了也不管用,实在没办法就过来麻烦余叔你了!”

老家的五谷茶是用稻谷、小麦炒焦,加上鸡内金、艾叶、茶叶煮水喝,用于小孩子停食的治疗,效果不错,但那玩意不仅苦还有糊味,很难喝。

太爷听完后,从药柜里抓了一小把炒过的牵牛子,研成粉后给曹爷爷,吩咐他回家后拌上红糖给琳琳吃。这个我以前也吃过,拌上糖后香甜味,好吃!就是吃完后会拉肚子。

看到太爷给琳琳吃牵牛子粉,我笑着说:“琳琳!今晚你会拉肚子的,别拉在床上!”

琳琳要打我,曹爷爷拦住说:“拉就好!拉就好,不拉停在里面会坏事的!”

看我们正准备吃饭,曹爷爷道了谢后就走了。后来听曹爷爷说,曹琳琳晚上拉了两次大便,烧就退了,第二天开始吃饭了。

太爷看病从来不收钱,他说都是乡里乡亲的,药材是自己在山上采的,也不花什么本钱,碰上病人家里条件好的,病瞧好了,病人就给太爷提上两斤酒、两斤好烟叶。太爷不抽纸烟,说纸烟没劲,还是旱烟好,自己也种过旱烟,而且长得也很好。太爷喜欢把好东西送给朋友尝尝,所以每年都种烟,每年都送烟,每年也收到不少病人送给他的烟叶。

烟抽多了,痰也就多了。每天早上起来,太爷总要咳上几口黄痰,我爷爷很不喜欢太爷抽烟的习惯,更不喜欢他吐痰,最后太爷从大山阴沟里采了很多鱼腥草,阴干后每天泡茶喝,慢慢的太爷就很少咳痰了,但抽烟还是多,这也是他九十五岁那年几次发病的原因。

山里人上山干活,经常会碰伤,岔气的事情经常发生,而每次出现岔气,他们总是找到我太爷,然后说,“老爷子,把你的止痛烟给我抽口,我又岔气了。”

太爷总是笑笑,从烟丝袋中取出一包早已配好的药粉掺上烟丝,放在旱烟锅里点着,病人深吸几口后,就会打嗝和放屁,只要气一通,岔气就好了,第二天就能上山干活了。

这种办法起效很快,也只有太爷知道配方。在我的几次询问下,太爷才神秘地告诉我,家里每年都会种些小茴香,在秋天收获后,把茴香籽研成细粉,用塑料袋装好,遇到岔气的病人,配上烟丝,吸几口就好了。

小茴香家里每年都种,但治疗岔气我还是第一次听太爷说。

记得去年我肚子受凉,连续两天小肚子痛,老爸煮姜水给我喝,喝了还是隐隐作痛。太爷听说后,用小茴香的苗切碎后,拌上鸡蛋炒了一小碗给我吃,那可真香,不过也太香了,吃到最后有些腻,吃完后就不痛了。太爷给我讲,小茴香苗和茴香籽都能散小肚子的寒。我就一直记着,没想到它还能治疗岔气。

我继续问太爷:“小茴香还可以治疗什么病?”

太爷看我对小茴香很感兴趣,就接着说,“小茴香主要是温暖小肚子,凡是小肚子发胀、发凉、疼痛都可以用。还记得前几天你二婶不是叫唤小肚子胀吗,一会儿就想上厕所,可又没尿,后来用小茴香煮水喝就好了!”

三十年后的今天,当我再次遇到这类病人,B超检查提示盆腔少量积液,采用太爷当年的办法就有很好的疗效。病人往往是先有气郁在小腹,后有少量积液形成,30克小茴香煎水后一次喝下,连续放上几个响屁,病情当天就缓解了。

随着天气的变冷,上山采药少了。但太爷却利用冬天的时间一边看病人,一边给我讲解药物的用途,帮我熟悉药材。

有天上午讲到白果,这种药材村头就有,我们农村叫银杏树,结的果实沉甸甸的,称作银杏果。

太爷说:“白果仁能止咳,能止白带,治疗妇科病,还能补肾”。并说补肾是通过金水相生来达到的,可惜当时我不明白金水相生的意义。还谈到白果有小毒,一般大人一天服用不要超过30粒。如果中毒了,就用白果壳煎水喝就可以解毒了。”

这些话当时听起来很琐碎,但没过三天就得到了验证。

村里张叔家有棵白果树,结了很多白果,张叔的老婆正好长年咳嗽。听我太爷说可以用白果止咳,就煮了不少给他老婆吃,结果他儿子园涛乘张叔不在家,偷吃了不少白果,中毒了。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症状,赶忙来找我太爷治疗。可太爷正好出远门看病人去了,我问清情况后让张叔用白果壳煎水解毒,效果还真不错,很快就解毒了。

太爷回来后,听完我的汇报,高兴地直夸我,看来咱们家中医有传人了!

邻居奶奶经常头疼,在太爷手中看了几年也是时好时坏,问题的关键是她每天都要吃辣椒,没辣椒就吃不下饭。她头疼,搞得太爷也头疼。看不好病人的病,医生很是头疼,这也是这些年我经历过的感觉。

在太爷没有良方时,我的一句话改变了现状。

我说:“要是奶奶每天能闻闻药味,那吃点辣椒也就不怕了!”

太爷看着我,突然笑了起来,不停唠叨,有办法了,有办法了……

后来才知道,太爷用秋天采的野菊花给邻居奶奶做了个菊花枕。从那以后,邻居奶奶就没再上火了。以后每年她自己都做几个菊花枕,一个自己用,其余的就送人。

自从这件事以后,太爷就认定我是学中医的一块料,也就爽快把祖传秘方教给我了。

在太爷看来选择中医的传人宁缺勿滥,这也是太爷不传授给爷爷和几个叔伯的原因。

爷爷好赌成性,让太爷失去培养他的信心,几个叔伯对学医基本没兴趣,所以太爷只得从我这辈人中寻找接班人。

如果一个人的品德不行,是不适合学医的。否则最后救人不成,反而害人,造成许多后患。

另外学医必须有较强的悟性,没有悟性的人学习中医,不能将中医的发展向前推进,只能使其退步。

太爷最后看中我,主要是看到了我心地善良和领悟力强!

现在想想读大学时,很多成绩很好的同学,毕业后却失去了对中医的兴趣,改行从事西医或者其他行业,读书时的成绩靠的是死记硬背,装在脑海中没能灵活运用,最终成了一锅烂粥,放弃中医是迟早的事。

想想太爷当初的顾虑,再看看现在中医学院的招生和中医的现状,我才感到中医的传授选对人是何等的重要!

中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按照太爷的计划,首先是传授常见药物的识别及单味药的特殊功效,培养我对中医的浓厚兴趣。此期间我会问很多问题。然后太爷再开始传授中医理论,同时传授脉法,并逐步解开我的疑问。再带我上临床,传授一些经典方剂,通过经方的运用,提高自己对疾病、对人体的认识。过程中我会因为有些病人疗效不好而产生新的疑问,借此机会太爷再传授家传秘方,弥补传统经方的不足……

而大学里的课程就不一样,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,然后再是中药学、方剂学,然后生理、病理……最后是上临床实习。往往大学第一年就因阴阳五行搞得一头雾水,失去了对中医的兴趣,接下来只能按部就班向脑子里塞东西,到大学毕业时才慢慢理清头绪,可惜已经晚了。

自从太爷给我讲了白果以后,我就一直有个疑惑,为什么一个白果,外面的壳能解里面的毒?

当我问太爷时,他说:“这是阴阳的对立统一!”

太爷的回答更让我摸不着头脑。阴阳是什么?为什么阴阳对立又要统一呢?

四、太爷教我学阴阳

阴阳在相互转化的同时,也是可以相互制约的,我们往往利用阴阳的相互转化和相互制约来调整机体的平衡,这也是我们治病的基础。

由于我还小,太爷只能由浅入深地谈论阴阳!

“世间的万事万物有很多,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性,如何来认识这些事物,古代人发明了一种很简单的办法,就是分阴阳。正如我们看电影,可以将电影里的人分为两种,即好人和坏人。根据人的性别可以分为男人和女人。根据人的身高,可以分为高个子和矮个子。根据天气,可以分为晴天和阴天。我们对气温的感觉,可以分为热和冷。这些都是按照阴阳来划分的,男人、高个子、晴天、热属阳;女人、矮个子、阴天、冷属阴。”

“这好懂,但是矮个子男人又属什么?高个子女人又属啥?”我疑惑地问道:“男人属阳,矮个子属阴,那矮个子男人难道就是阴阳人了?”

太爷听到我问这个问题,非常高兴,认为我对阴阳的理解还是很有悟性的。接着就给我解释:“男人属阳,男人中再按照高矮来分,矮个子就属于阴,综合来讲矮个子男人就属于阳中之阴了!”

“哦!我还以为算阴阳人呢! ”

“阴阳本身是对立的,但没有阴就无法谈阳,没有阳也无法谈阴,正因为阴阳的存在、阴阳的变化,才使世界有了变化,有了相互制约,在制约中发展、成熟……”

“哦!我明白了!夏天很热,属阳;冬天很冷,属阴。”我迎合道。

“是的。没有夏天的炎热,就没有植物的旺盛生长;没有冬天的寒冷,植物第二年春天就不能健康成长。”

“对了,前年冬天很暖和,结果去年春天庄稼都生病了,人也生病了。”我随着太爷的话说着。

“白果壳属阳,白果仁属阴,两者的统一,就是一个完美的果实。”太爷笑咪咪地看着我。

“还有其他药物有这样的统一吗?”我追问道。

“有!还很多!比如:生姜的姜皮是凉性的,姜肉是温性的;麻黄发汗,麻黄根止汗;发芽马铃薯中毒,用土豆秧煎服可解……”

太爷说得我一愣一愣的,事物真的这么奇妙吗?太爷接着说:“在人体心属火、肾属水,水火本身相克,但因为有了水,所以火就不会太旺;有了火,水就不会太寒。”

“太复杂了!”听太爷娓娓道来,我心里暗暗地想。

但随着太爷的讲述,阴阳的理论在我心里慢慢明朗化,逐渐清晰起来,虽然这个体系对于年幼的我来说实在有些复杂。

太爷继续讲:“在特定的情况下阴阳是可以转化的,阴可以转阳,阳也可以转阴。”

“是不是冬天到夏天是阴转阳,夏天到冬天是阳转阴?”我好奇地问道。

“对!对!对!”太爷兴奋地回答到:“阴阳在相互转化的同时,也是可以相互制约的,我们往往利用阴阳的相互转化和相互制约来调整机体的平衡,这也是我们治病的基础。如果是阳病就得用阴药,而阴病就得用阳药!比如身上长脓包,如果发红、发热……”

“我知道了,发热、发红属阳,就用阴药,而寒性属阴,用寒性药就可以治疗阳性长包了?”我抢着问。

“太对了!”太爷兴奋地看着我,仿佛看到了自己医术传承的希望。他继续问道:“那如果长包不发热,也不发红呢?”

“那就用阳药,用温性的药物呗!太简单了!”我觉得这真是一个好玩的游戏。

慢慢的,我认识到治疗疾病并不是单单记住什么药治疗什么病,应该很复杂,但似乎又很简单……

一时间,我也不知如何表述,只是知道太爷已经把我领入了一片神秘的宝地,好多好多好东西,我得用心去领悟!

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我去年春天长包,太爷用的是蒲公英煮水给我喝,而弟弟秋天长包,太爷却用菊花煎水给他喝。一样是长包,都有红肿,虽然药物不一样,但都是采用凉性的药物,用的是属阴的药,所以病都治好了。

太好了!看来学习救人的本事也有窍门,不是很死板的。通过对太爷所说阴阳的理解,也明白了为什么太爷遇到一些小病,在屋前屋后随手采上几味药就能把病人治好,我想这里面就运用了“阴”和“阳”的相互制约。

太爷对阴阳的认识很深刻,他认为治疗疾病首先得分阴阳,这是第一步。这步搞不清楚,按照土话说,就容易把药下反,会加重病情,甚至会死人。所以在阴阳的分辨上,太爷总是时刻训练我。经常是太爷说阳,我说阴,好比对对联。

“天为阳!” “地为阴!”

“头为阳!”“脚为阴!”

“火为阳!”“水为阴!”

“外为阳!”“内为阴!”

“气为阳!”“血为阴!”

“六腑为阳!”“五脏为阴!”

“右手为阳!”“左手为阴!”

“上眼皮为阳!”“下眼皮为阴!”

“上嘴唇为阳!”“下嘴唇为阴!”

“上升为阳!”“下降为阴!”

……

就这样反复地对对联,反复地练习,太爷将阴阳的观念深深种植在我的脑海中。但是随着太爷训练的深入,我又产生了新的疑问……

有一天,我将困惑了很久的疑问提出来,“太爷,如果上为阳,下为阴;上升为阳,下降为阴,那么上面的阳气越来越多,下面的阴气越来越重,阴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,不就形成阴阳离绝了吗?您不是说,阴阳离绝,人就会死吗?”

我的一句话一下子把太爷问住了。在他看来,教我学阴阳的目的只是为了辨析人体阴阳的特点,为以后学医打下基础,没想到我会想到这一层。

在接下来的几天里,太爷一连给我讲了几个例子,帮我理解阴阳的转换。那天中午,太爷指着太阳照射后灼热的大地对我说:“地上的水是属阴的,在太阳的照耀下变成水汽上升,水汽就属阳,水汽不断上升,在天上变成了云彩,这个过程就是由阴转阳,阳气上升的过程。”

“是啊!阳气上升到天上变为云,地上的水为阴,这样不是阴阳分离,越来越远了吗?”

“对,对!我以前不是告诉过你,阴阳是相对的,有上才有下,你再看,当云彩汇集,乌云盖顶时,云就会变成雨下降到地面上,这是阳转阴,阴气下降的过程。云在上,水在下为阴阳对立,水汽上升,雨水下降是阴阳转换啊!”太爷意味深长地说。

“我明白了,那万一云彩跑到老高,不能汇集,不变成雨了呢?”

“阴阳之间有一股力量,它们会相互吸引,不会跑得老高的!”太爷笑道。

为了进一步说明阴阳之间的吸引,第二天,太爷拉着我去钓鱼。

长长的鱼线中部有个浮标,下面系着沉子和鱼钩,太爷把蚯蚓挂在鱼钩上,然后一甩鱼杆,鱼钩落在水塘中央。

太爷指着水中的浮标对我讲:“浮标向上浮,我们假设为阳,沉子向下沉,我们假设为阴。它们两个一个向上,一个向下。当力量相当时,浮标就会直立在水面上。如果沉子太重,浮标就会被拉到水里;如果沉子太轻了,浮标就会平躺在水面上。”

“这个我明白,我上次钓鱼时,沉子太重了,就把浮标拖到水里了。”我附和道。

“在我们人体也是一样的,上为阳,下为阴,阴阳之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,形成一种平衡,医学上称为阴能涵阳。如果下面阴气不足,阳气……”

“阳气就会上窜?升得太过?”我接过话头来说。

“对,非常正确!这样病人就会头脑发胀,头痛!”

“看来阳气上升太多,憋在脑袋里,会不会像气球一样爆炸呢?”我笑道。

“是的,人也会爆炸的!”太爷严肃地说。

“人也会爆炸?”我问道。

“是啊,人体阳气上升太过,脑袋中的血管就会胀破,这就是中风了。就好像吹气球,使劲地吹,就会爆炸的。”

“你说人在中风之前应该咋办?”太爷试探着问我。

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。太爷以前也没有教过我该怎么治啊!看着水中的浮标,我想浮标漂得太过,不就是因为沉子太小了吗?于是我小声地说:“那就加个沉子试试!”

“嗯,不错!”太爷满意地点点头。然后感叹道:“是啊,中风发作前,是要给病人加个‘沉子’啊……”

“鱼咬钩了!”我惊呼道。

太爷立即扯起鱼杆,鱼钩上挂着一条小小的鲫鱼。太爷一边取鱼下钩,一边问我:“刚才看到浮标下沉没有?”

“看到了啊!下沉了才说明鱼咬钩啊。”

“那我们没有加沉子,浮标为什么会下沉呢?”

“有鱼在下面咬钩,在往下扯啊!”

“这就对了,中风发作前,除了考虑给病人加‘沉子’,难道就不能向下扯阳气啊?就像这鱼扯钩一样?”太爷反问道。

我沉思起来。钓鱼这个好玩的游戏,太爷硬是要同中风扯在一起。不过,既然鱼咬钩能使浮标下沉,人体阳气上升太过时,除了加“沉子”,应该有其他办法。

太爷看着我不出声,接着说:“加‘沉子’就是补养阴分,阴分足了,阳气自然受到牵拉,不会上升太过,这是治本,得一段时间才能见效。最快的办法是引气下行。拉动上面的阳气向下运行,就好像鱼咬钩,向下拉浮标一样啊!”

太爷没有继续往下说。毕竟我还小,能够明白阴阳之间的吸引力已经不容易了。

这是我第一次听太爷讲中风。太爷通过钓鱼,通过谈阴阳之间的吸引,给我阐释中风发作前的治疗。

如今在临床上,碰到病人血压升高,两侧太阳穴发胀,头痛,脉象显示气血并走于上,我就会想起太爷当时教我钓鱼时的场景,我便会用牛膝、钩藤、赭石这类药物,引领气血下行,患者症状很快能缓解。然后再用上龟甲、磁石、天麻、何首乌等滋阴药物,益阴涵阳,从根本上解决虚阳上越的问题。

从小太爷就将阴阳植根在我的脑海中,培养我站在阴阳的角度看待事物的习惯。现在每当给病人看病、切脉、开方时,阴阳辨证总是清晰地指引着我,可以说,如果不明白是阴虚还是阳虚,是阴盛还是阳盛,我还真不知道如何开处方。只有脑海中分清了各脏腑阴阳虚实情况,下药才能立竿见影。

分清了阴阳,但如何确定各脏腑的阴阳虚实,成了我的最大疑问。

当时我已经满七岁,太爷也发现这个问题。下一步是教我望诊还是切诊,太爷犹豫了很长时间。最终决定教我切诊。因为切诊非常重要,需要长时间的练习,这也是太爷医学知识中总结最多的一部分。现在的太爷已是八九十岁的人了,如果有生之年不能将最重要的东西传授给我,将是一件很遗憾的事。

于是太爷开始培养我的切诊功夫……

五、太爷教我学诊脉(上)

抓泥鳅是为了练习你的感觉,给病人切脉也需要感觉,只有感觉到位后,才能体会到脉象的变化,这样切脉才能得心应手,你如果想学医,就一定要有耐心。

现在想来,当年为了教我学习诊脉,太爷的确花了很多心思……

教一个只有七岁的孩子,了解什么是脉象以及背后的含义已经很难了,还要把相对比较细微的脉象变化体会出来,我实在想不出比太爷更高明的教法了。

有天早上,太爷把我带到了院子里,院子的角落有一个大木盆,里面居然有许多泥鳅,大约几百条吧。太爷拿出一个木桶,让我把那些泥鳅从盆里抓起来后放到桶里。

真是一个好玩的游戏,当时我是这样想的,很容易啊!

我伸手便抓,泥鳅滑溜无比,忙乎了半天,除了溅了一身水外,我一无所获。

我困窘地看着太爷,太爷微笑着捋了捋胡子,缓缓道来:“东娃子,抓泥鳅可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哦,抓泥鳅下手要轻,不要让泥鳅感觉到你在抓它,泥鳅可是很滑的,当你的手轻轻地碰到泥鳅后,双手慢慢合拢,快快地抓起来,你要注意轻、慢、快三个字。”

太爷说起来很简单,但我做起来可就有些难了。在太爷的细心指导下,我终于找到了感觉。

接下来的一整天,我将所有的泥鳅全部抓到了桶里。看着我的成绩和沾满泥水却高高昂起的骄傲的小脸,太爷开心地笑了。

但让我郁闷的是,太爷在表扬我之后,顺手将桶里的泥鳅又倒回了盆里。

我忍不住抗议了:“干嘛又倒回盆里,抓得很辛苦!”

没有想到太爷却板着脸,严厉地说:“这可不是游戏,明天放学后再抓一遍,记住明天不能再抓这么慢了!”

“抓就抓,谁怕谁呀!”我有些委屈,赌气说道。

“东娃子!你要知道学医是很辛苦的,你是太爷的希望,你一定要更努力才行。太爷我老了,怕等不了那么久了……”太爷摸着我的头,喃喃地说,目光看着很远的地方,不知道是在安慰我,还是在自言自语。

我只知道那语气里带着几分我所不理解的苍凉,而我的委屈也很快就消散了,谁让我和太爷关系最铁。

第二天老师有事,只上了半天课就放学了,回家一放下书包,我就到后院去抓泥鳅,成绩有所上升,从放学到天黑,我终于抓完了所有的泥鳅。照例是一身泥水,被妈妈骂了一通,但也得到了太爷的表扬。

第三天一切照旧,但我毕竟是个孩子,连续抓了三天,再好玩的游戏也玩腻了。

太没意思了,每天手都在水里泡着,泡得手都肿了,我罢工不干了。太爷用尽办法劝我也没有用。

太爷语重心长地对我说:“东娃子,抓泥鳅是为了练习你的感觉,给病人切脉也需要感觉,只有感觉到位后,才能体会到脉象的变化,这样切脉才能得心应手。你如果想学医,就一定要有耐心!”

我却一口咬定自己已经抓得很好了,不会有人比我抓得更好,我可以学其他的了。

太爷好笑地看着我说:“我们打个赌好吗?我俩来比比谁抓得快,如果你比太爷抓得快,太爷就教你其他的东西,但如果太爷比你抓得快,你就得乖乖地抓一个月的泥鳅,不许赖!”

我说:“好,比就比!但太爷你输了,不光要教我其他的东西,还要给我买糖吃!”小时候我是个很馋嘴的小孩子,但是那个时代的孩子有谁不馋呢!

比赛的结果不言而喻,我惨败……

我沮丧极了,也有些不服气。

太爷说:“来来来,太爷抓给你看看,你就知道你比太爷差的原因了。”

只见太爷慢慢地把手伸进水里,缓缓地接近泥鳅,但很快便把泥鳅捧到手中。而那些泥鳅躺在他的大手里,一动不动,很舒服的样子,一次能抓两三条,就这样一盆泥鳅很快就抓完了。

我这才真正掌握了抓泥鳅的要诀:轻、慢、快。而这一切的把握都要依靠手的感觉。

在接下来的时间里,虽然时有怨言,但总是被太爷揪住在课余时间练习着捉泥鳅。

快入冬的水有些凉意了,每次捉完泥鳅,手都被冻得通红,每次太爷看着我冻红的小手,都很心疼地帮我暖热,但从来不准我放弃。

不知道为什么,我总觉得太爷心里好像有很多话要对我说,他却很少说,他常常看着我,但目光却停在很远的地方……

功夫不负有心人,通过一个月的努力,我抓泥鳅的速度终于能够和太爷一比了。

在一个天气晴朗的下午,在太爷的要求下,我在全家人面前表演了抓泥鳅,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和表扬。

大家笑着说:“看来咱们家以后不缺泥鳅吃了。”

我却苦着脸说:“天气太冷了,我再也不抓泥鳅了!”

大人盼种田,娃娃盼过年!

每年最快乐的时光总是来得迟,而去得快!

盼啊盼,终于盼到快过年了,鞭炮、龙船、糖果、年糕、新衣服……

太多的诱惑,一想到心就痒痒的。

过年喽!不,只是快过年喽!

和往年一样,每当快过年的时候,心情激动得像要飞上天,每天盯着日历过日子,但唯一的例外是今年我要随着太爷一起替人看病。

临近过年,通常是病人最多的时候,忙了一年,闲下来,身体的不舒服就显出来了,同时在外乡揽工的也回来过春节了,人多了,病也多了。

春节前后的一个多月,每天都要看病人,看到其他小伙伴在稻场上疯闹、嘻戏、放鞭炮,而我却每天都得陪太爷给人看病,心痒无比,恨不得身分两边。

太爷看出了我的心思,就许诺说,等看完病人,就给我买最棒的冲天炮,我的心才收回来。

整个春节期间,我和太爷看了好多病人,其中有几个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。

曹叔吃鱼时,不小心被鱼刺卡在喉咙里,在家吞了饭团,喝了醋都没有效果,只好来找太爷。太爷从药柜里抓了一把威灵仙,倒了半瓶醋,加了半碗水,放在炉子上煮了十来分钟,过滤晾温后,让曹叔慢慢地喝下去,不一会曹叔就感觉好多了。我在旁边看着,觉得很神奇。

太爷对我说:“鱼刺卡喉一碗醋,灵仙一把立能疏。”

到今天,我治疗鱼刺卡喉仍用这个单方,效果真的很好。

第二个病人是个外乡揽活的小伙子,是个外村人,我并不认识。小伙子一见到太爷就忙着脱裤子。我觉得这人真不知羞,外面还有好多村里的大婶呢。

太爷说:“别急,小伙子,来里屋吧!”

小伙子跟我们一起到了里屋,脱下裤子,只见他的大腿内侧抓得血淋淋的。小伙子说:“在外面揽活不容易,染上病了又没有钱治,结果就成这样了。”

太爷仔细地看了看,然后问:“这病晚上睡暖和了,痒得更厉害,是吧?”小伙子连连点头!

太爷说,这是疥疮,随后包了一包硫黄,写了个方子:苦参一两,黄柏一两,蛇床子一两,三剂,煎水外洗。

并交代小伙子,将每付药煎成半盆水,放入硫黄粉洗澡,并叮嘱他要把换下来的衣服用开水烫过后曝晒。

过了几天,小伙子又来了,提了两瓶酒,说是要感谢太爷治好了他的病。太爷谢绝了他的酒,对他说:“在外揽活,日子过得艰难,过年了还是早点回家去!平时床单、被子及换下的衣裤要曝晒,免得再传染疥虫……”

我二叔非常喜欢喝酒,酒量却不行,每年过年都要闹酒,每次都醉得不省人事,最后总要靠太爷善后,把他弄醒。大家都想知道要用什么药解酒,但是太爷从来秘而不宣,今年我可要抓紧时机,看看太爷用的是啥药。

喝年酒时二叔又是闹得最凶,也醉得最快。还没等大家吃完,他已经躺在桌子底下了,我就叫太爷过来。太爷看着这个让他头痛的孙子,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,然后到柜子里拿了个小盒子过来,抓了一把里面的东西,外加一把葛花,煮水给二叔灌下去,不到晚上,二叔就醒了,又开始闹着喝酒。

我悄悄地问:“太爷!小盒子里是什么药?”

太爷神秘地对我说:“东娃子,千万不要告诉你二叔,免得他以后喝酒更没有节制。其实这也不是什么稀奇药。”

原来家里后院种了一颗拐枣树,每年太爷就把拐枣树的种子收起来,放在小盒子里,以备不时之需。

太爷告诉我,拐枣籽又名枳椇子,是解酒的好药,配上葛花,解酒尤佳。这个方法简单有效,我一直用到现在。

拉肚子是春节最常见的病,一般的都是在家里吃点止泻药就行了。但张叔的小儿子拉肚子却不一样,自己吃了止泻药,肚子不拉了,却出现肚子痛。折腾了几天,实在受不了,就来找太爷了。

太爷摸了摸他的手心,我也跟着摸了摸,烫得很!

太爷又问:“是不是拉肚子的时候屁眼热辣辣的。”他点了点头。

太爷说:“你这是过春节,好的吃多了,辣的吃多了,拉肚子是正常现象,是在排身体内的热毒,不拉才会出大问题!”太爷给他包了两块大黄,让他泡水喝。

病人走了,我很奇怪地问太爷,“为什么拉肚子还要吃大黄,不是越拉越厉害吗?”

太爷说:“这就叫做 ‘通因通用’,病人因为肠道热毒过盛引起拉肚子,用大黄通下,帮他将热毒清干净,病自然就好。”

我还是似懂非懂,太爷接着说:“阳病用阴药,热病用凉药,这中间的关键是分清楚病人是不是热病、阳病!只要确定了,就可以用,治病要从根本入手,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……”

太爷的这番话直到今天,我仍然在思索!是的,每一个医生一生所做的就是为了找出疾病的本质并治疗它。

春节很快过去了,我记住的除了鞭炮、热闹以外的东西,那就是病例,还有太爷手书的一付对联:

上联:青山采药锄岁月

下联:河水熬汤炼春秋

横批:医药人家

我看到了太爷的骄傲和希望……

六、太爷教我学诊脉(中)

凡心浮气躁者,不可与之言脉巧!

凡资质愚钝者,不可与之言脉深!

凡眼见为实者,不可与之言脉理!

凡不求甚解者,不可与之言脉奥!

练习了一个冬天的抓泥鳅,虽然小有所成,手指的灵活性和敏感度大大增加了。但要找到脉行的感觉,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
太爷日思夜想,居然想到一个从没有用过的办法——放风筝。

山里风大,不容易找到风势平稳的地方,每次放风筝都要跑到后山去。山顶上风虽然很大,但是风势比较平稳,所以很适合放风筝,每当风筝放到20米以上后,太爷便将一个圆形的硬纸片穿在线上,纸片沿着线在风中向风筝追去,而太爷让我将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三指切在绷紧的风筝线上,体会从指上传来的那种时有时无、时快时慢、时滑时涩的感觉。

太爷在风筝线上打了一些小结,之间的距离有一定的规律,纸片每通过一个小结就会有轻微的振动,这种感觉会随着风筝飞的高度而减弱,当风筝升得很高时,纸片通过小结时的振动就完全感觉不到了。

太爷就让我细心感觉,时放线,时收线,在不同的距离体会这种振动的感觉,纸片的数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,有时是一张,有时是两张,这样感觉又不一样,如同小鸟在半空歌唱,通过细线将它们的歌声传到我的指尖。风小时振动会慢,风大时好像它们在吵架一样,互不相让,你还未罢,它又起;它方起时,你又来……

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,只有当你的心很静时,才能体会到几张纸片的不同振动,从一张纸片开始练起,一直到同时放上五张不同大小的纸片,它们停在风筝线上的不同位置,当五种振动同时传来,要细分开来,很不容易……

一个春天的练习,我已经有一定的感觉!

太爷放上纸片后,让我背着风筝用手指切线,询问我有几张纸片,第几张最大,我都能够一一做答了。

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特别的练习,使我现在对切脉有一种特别的情愫,一种包含着情感的脉搏跳动,让你能从中感觉到患者的喜、怒、哀、乐……

练习完放风筝,太爷才拿出他珍藏的《诊脉心法》。这是一本关于如何练习切脉和脉学理论方面的手抄本。书皮已经发黄发暗,还得从右向左竖着看,而且大多是繁体字,对于不满8岁的我来说,的确难度很大,但我还勉强认得第一页上的几行字:

凡心浮气躁者,不可与之言脉巧!

凡资质愚钝者,不可与之言脉深!

凡眼见为实者,不可与之言脉理!

凡不求甚解者,不可与之言脉奥!

“我能学得好吗?”我有些心虚了。

太爷说:“我年纪大了,说不准哪天就走了,这本书你好好看,不认识的字我会教你的!”

看着太爷很郑重的样子,我知道这本书的分量有多重了!

太爷接着说,这本书是祖辈留下来的,保存下来不容易,他按照书上的练习过,可惜资质有限,加上还要务农,手上经常起老茧,所以脉法的修炼与老太爷差很多,看看我能否超过老太爷了……

为了让我尽快开始学习,太爷将书中内容逐步翻译成简体字,我也就有机会学习了。

脉法修炼最关键是练习手指的敏感度,书中记载的脉法练习分五步,达三步者,再学习临床诊脉则非常容易。五步概括为:“金”、“革”、“羽”、“水”、“气”。

第一步“金”法:即用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贴在金属表面,做切脉状,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。此为第一步,很容易体会到,此步重点是凝神静气地修炼。达到纯熟后,切脉容易入静,纵有百人在身边吵闹,都能入静切脉。

第二步“革”法:即用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贴在柔软的皮革上,做切脉状,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。此为第二步,有些难度,但如果修炼到位后,基本没有摸不到的脉象。

第三步“羽”法:即用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贴在羽毛上,做切脉状,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。此为第三步,难度颇大,能修炼到此,则习脉可入高手境地。

第四步“水”法:即用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贴在水面上,做切脉状,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。此为第四步,难度颇大,能修炼到此的人很少,关键是手指要保养好,才有成功的可能。

第五步“气”法:即用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自然做切脉状,感受空气的波动,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。此为第五步,难度很大,能修炼到此则可以以脉查遍一切疾病,甚者可以练成悬丝诊脉。

我通过捉泥鳅和放风筝训练后,手指对一些振动敏感了很多,但与书上记载的相差有多大,一时还不知道。

太爷担来一碗水,让我将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贴在水面上,做切脉状,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,然后迫不及待地问我,“感觉到了没有?”

我一时很茫然,没有任何感觉啊,水又不动,里面又没东西,怎么会有感觉呢?

太爷然后让我用手指切在桌面上,问有没有感觉,我说,“也没有!桌子又没有动怎么会有感觉?”

太爷一下想明白了,“你体会手指皮肤下的血管波动感,不是桌子的振动感。”

明白后我再切桌面,很清晰的波动感,我点了点头。

太爷再让我切水面,也有明显的波动感,太爷听完我的描叙后,非常兴奋,他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这种感觉了。他也想不到放风筝对我的脉法练习有如此大的帮助。

随后太爷让我切空气,在空气中寻找手指尖的波动,非常微弱的感觉,但的确存在,我稍不留神感觉就消失了,只有静下来慢慢慢慢体会,才能感受到微弱的搏动。

太爷说:“别急,能有现在的成绩,已经非常不错了,以后手指要保养好,不可以伤了手指,打猪草的活以后别干了。你今后还要靠手指来诊病救人的!”

随后的日子里,只要有病人看病,太爷总让我学着给病人切脉,我切完后他再切,然后给我分析脉象及病人的病情。

“脉也分阴阳,就好比去年我们谈论的阴阳,从脉象确定人体脏腑的阴阳盛衰,就能确定病情的本质,才能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法。”太爷一边切脉,一边讲。

“切脉如同看书,看书有目录,脉象也有总纲,八纲脉必须要掌握!”

“那什么是八纲脉呢?”

“浮、沉;迟、数;虚、实;滑、涩!”

“浮、数、实、滑为阳;沉、迟、虚、涩为阴对吗?”我略分了一下类。

“是的!”太爷接着说。

“浮沉是从脉位而论,是居于皮肤表层,还是居于里层,即临床上说的轻取还是沉取,切脉时轻轻搭上即可得为浮;重按始得为沉。浮有两层意思,其一:为风邪伤人,浮为风的特性;其二:为脏腑精气外现的标志。浮而有力多为实证,浮而无力、浮而空多为虚证,有时甚至是脱证。”

“沉也有两层意思,其一:主里,指外邪进入人体的部位较深,较里;其二:为脏腑精气被束缚,不得外展的标志。沉而有力多为实证,沉而无力为虚证,虚证反映脏腑的精气处于匮乏状态。”

“迟数是从脉率来讨论,脉率快为数,按呼吸来算,一呼一吸为一息,一息四至为正常,一息五至及以上为数脉;一息三至则为迟脉。数脉主热,脏腑功能处于亢进状态;迟脉主寒,脏腑功能处于抑制或衰退状态。”

“虚实是从脉象有无力道而论,有力为实,无力为虚。”

“滑涩是从脉象的流畅度来论的,流畅太过为滑;流畅不及为涩。滑脉反映体内阴分太过,脉道充盈,经气外束,出现滑利,可见痰饮、水湿、妊娠。涩为阴分不足,脉道充盈不足,经气束缚后,血脉流行不畅,见于血虚、血瘀等”。

这些东西当时听起来非常枯燥,太爷怕我灰心,在遇到病人时,就结合患者的脉象来解释,很快我就明白了八纲脉,毕竟这是纲领性的东西,掌握起来也很容易……

七、太爷教我学诊脉(下)

“做什么事情,首先要摆好姿势,中医有‘总按’的说法,一个手指只能取其脉,却不能取其势,而脉势对疾病的诊断是很重要的。”

“病人就诊是生命所托,而为医者,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有标准,只有姿势摆正了,才有可能取得病人的信任。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,是没法让病人信服的……”

八岁的我开始给病人号脉了,但许多病人对我的号脉还是心存疑虑的。

有次遇到个高个子病人,寸、关、尺相距太远,我手指太短。无奈之下,只能干脆用中指先切寸脉,再切关脉,最后再切尺脉,看起来颇有几分滑稽。

当着病人的面,太爷没有指责我,等病人走后,太爷告诫我说,“做什么事情,首先要摆好姿势,中医有‘总按’的说法,一个手指只能取其脉,却不能取其势,而脉势对疾病的诊断是很重要的。”

听得我一头雾水。太爷接着说:“脉势是指整体脉象的走势,是向上跃,还是向下沉,或者向内潜,对诊断疾病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提示,比如许多中风的病人,发病前其脉都有上跃之势,左右手出现上跃之势,则应考虑气血并走于上,当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引领气血下行,防止出现中风,等脉势平稳后,就要采用育阴潜阳的办法,培补下焦。”

太爷说了许多,有些我已经不记得,只记得太爷的中心意思是如果不是三指同时切脉,就难以把握“脉势”,就不能正确诊病。但我的手指太短,完全张开三指后就不够灵活,怎么办呢?这个问题当时可愁坏了我和太爷。

太爷思考了很久,最后决定让我学习吹笛子,将手指间距拉开,并锻炼手指头的灵活性。

听说学习吹笛子,我可高兴坏了。听别人吹笛子很好听,可我却怎么也吹不响,即使吹响了,也是曲不成曲,调不成调。

每天放学后,没有病人的时候,太爷就开始手把手教我吹笛子,刚开始学吹的时候,手指分好了,笛孔也按上了,可一吹曲,手指又没法放回到笛孔上了,真是让人头痛……

练习了很久,我才学会了一首“社会主义好”,但是接下来,就顺利很多,慢慢地我的手指变得更灵活了。

直到今天,我给一些高个子的病人切脉时,常常会想起当年太爷教我吹笛的情形。

“做事先做势,把势不对,永远难成正果”。太爷的教诲总在我耳边回响,也时刻警醒着我。

“病人就诊是生命所托,作为医者,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有标准,只有姿势摆正了,才有可能取得病人的信任。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,是没法让病人信服的……”这些话让我终身受益。

“切脉当知部位之所主”,这是《诊脉心法》中的原话,而太爷也对这句话做了最详细的诠释。

“左手寸部浮取为小肠,沉取为心脏;关部浮取为胆,沉取为肝脏;尺部为肾阴。右手寸部浮取为大肠,沉取为肺脏;关部浮取为胃,沉取为脾;尺部为肾阳也主膀胱……”

古人取寸口而测全身。在太爷所教授的脉法中,将寸口分为五部,左右共十部。也就是说切脉就是了解这十个点所反映的信息,经过分析归纳后,得到一个整体信息,即人体的健康状况……

现在回忆太爷所传授的五个点比教课科书所讲多两个点,是非常有意义的。一个是寸部向上与大鱼际相交处,另一个则是尺部向下半寸左右,一上一下两点,用于辅助寸关尺来帮助确定脉势,脉势确定了,很多病机就明白了。

“切脉当明切之何物”,这是《诊脉心法》中的原话。三十年后的今天,我才明白书中讲的血脉、经络与脉象的关系。

许多人认为切脉切的是桡动脉,这是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,如果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动脉,则终身被脉象困扰,也会受西方医学理论影响,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(是啊,仅一根血管的一段,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?)。

心主血脉,众所知也,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,心乃血行之源动力,心之鼓动无力,血行自然缓慢;心力亢盛,血行自然顺畅,此理浅显而自然。肺主气,众所知也,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,肺乃气行之源动力,肺虚开阖无力,气行自然缓慢;肺之开阖强盛,气行自然顺通,此理虽浅,而识之人不多。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(《灵枢·经脉》:……下廉,入寸口,上鱼,循鱼际……);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,两者相并而行,互相影响,切脉取寸口,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。

《内经》:“一呼一吸,四至为息。”此以呼吸定心之动率。“一呼气行三寸,一吸气行三寸,呼吸既定,脉气行去六寸。以一万三千五百息算之,共得八百一十丈。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,应周行身五十度,此昼夜脉行之度数准则也;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,终于足厥阴,厥阴复还注手太阴。”

寸口肺经脉何以决脏腑?这好比西医听虚里而辨心脏之疾病。

肺即为气之源动力,自然对周身脏腑之疾患有其感应(好比家用电器短路或功率过大,而输电站有感应一般),取寸口原因有二:其一,肺经循此处而表浅便于感应;其二,肺经在寸口与脉之相相并而行,影响脉之形态。两者相和,则切脉者方可依据脉形态之变化而推求脏腑经气之变化。

这些道理太爷当时并没有给我讲清楚,毕竟他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医理论,也没有学过西医理论,但他却一直认为脉象是血脉和经络相结合而产生的,时至今日,我临床多年,才明白太爷的理解是非常正确的!

“脉象之首脉为郁脉”——这是《诊脉心法》中的原话。这也是我多年切脉的深切感受,没有找到郁脉,就不知道何脏受病。

“郁脉乃粗意,与细正好匹;其意定部位,何经何脏立;总按为第一,求的粗与细;分取为第二,细辨属何疾”——这是《诊脉心法》中的原话。

“郁脉:从意而论,乃不畅之意; 从形而论,乃脉形稍粗。 此脉单从一粗细而确定,故而临证容易取得,此粗细,属相对而言,即左右寸关尺,六部相对偏粗的部位。”

“人之所以得病,不外乎外感六淫,内伤七情,饮食劳倦,金虫所伤。不论伤在何经,伤在何脏,最终都会影响该处经气的运行,经气均会受到波动,此波动在寸口反应即有郁象。”

“有浮郁、沉郁;有郁滑、郁涩;有郁数、郁迟之分。有六脉皆见郁象;也有单部位出现郁象。”

“左寸出现郁脉——心脏出现问题或左侧头部出现问题;”

“右寸出现郁脉——肺脏出现问题或右侧头部出现问题;”

“左关出现郁脉——肝胆出现问题;”

“右关出现郁脉——脾胃出现问题;”

“左尺出现郁脉——左肾或左侧腰腿部出现问题;”

“右尺出现郁脉——右肾或右侧腰腿部、子宫或膀胱出现问题;”

“临证中左手切病人右手脉;右手切病人左手脉。”

“求得郁与细,再辨属何疾!”——这是《诊脉心法》中的原话。

“先总按,即同时切寸、关、尺三部脉象,找出郁脉;没有郁脉,则找出细脉(细脉脉形与郁脉相反,反映脏腑亏虚),很多时候郁与细同见(各脏腑情况不一,有亏损的,也有邪气所客的),再分取,即对于总按发现有问题的部位,分别单独切诊,确定所患疾病性质。”

“切脉如抚琴”——这是《诊脉心法》中的原话。

“这里面的意思只有切脉娴熟时才能体会到。”

我临床运用多年后理解为:切脉如抚琴,张弛两相宜;过度紧张,切至毫发,信息干扰,难求其本;过于松弛,难以聚神,指下茫然。切脉如抚琴,如言诗,悠悠然其意可捕,恍惚间病机已明。有时将自己脉率调与病人同步,脉率虽未同,其气已同,于是病之所苦,自可感受。好比抚琴时其心已与音乐相通。”

“宁失其脉,勿失其势” ——这是《诊脉心法》中的原话。

“取穴有宁失其穴,勿失其经;切脉有宁失其脉,勿失其势。切脉时,对脉相整体把握很重要,脉有上越之势,有下沉之势;有外脱之势,有内陷之势;有气郁中焦之势,也有气分两头之势等,不要为了个别细小的脉象,而放弃了对整体脉势的把握!”

每当太爷结合病人谈起《诊脉心法》中的内容时总是如痴如醉,让我感觉到在脉学的研究上他虽然没有超过前辈,但他对脉学的领悟可能已超过前辈。时至今日,我仍然没法体会到切脉如抚琴境界,也许是城市的喧闹让浮躁的心无法平静下来。每次梦中梦到太爷给我讲脉法,我总是深感惭愧,而太爷总是激励着我,给我不断前进的动力和勇气……

中医看病讲究四诊合参,切诊虽然重要,但并不能完全代替其他三诊,病人找太爷看病往往一句话都不说,就伸手让太爷切脉。其实在切诊的同时,望诊也随之进行,有些病一望就可以分辨,太爷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训练我的切诊,在切诊中发现有些问题需要望诊进行补充,才能进一步确定患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。太爷也发现了这些问题,于是在随后的日子,太爷便开始教我学习望诊……

八、太爷教我学望诊

医家各有偏重,不论哪一种,只要你深入进去,系统化,都可以做到望而知之;而作为医者,我们更重要的是学人之所长,丰富自己,成就自己的体系,治病救人才是目的,不可偏离本意!

“望而知之谓之神,切而知之谓之巧,问而知之谓之工……”

“这句话是说高明的中医,只要看上病人一眼,就知道病人的大体病情,就能说出病人的宿疾之所在。通过切脉来诊病,只是一种技巧;一般的医生,只能通过反复的询问来了解病人的病情。”太爷悠然地抽着旱烟,一边吐着烟圈,一边对着我讲述。

“比如今天下午来的张老爷子,你看他面色发黑,走路用手扶着腰,一脸的病容,就知道他有腰痛病了,而且得病不止三年了。”

“太爷,从他走路的样子,看出他腰痛很容易,可怎么知道他得了三年以上的病呢?”

“在咱们农村,腰痛的病人很多。多见于劳伤,也就是劳累中腰部损伤,瘀血停在腰部,久而久之,面色黧黑,没有光泽。当然还有其他的情况引起的腰痛。张老爷子以烧炭为生,腰部容易出现劳损。加上风里来,雨里去,所以腰部既有瘀血又有寒湿,病程长啊!”

“这病不太好治吧!”

“下午太爷给他拔火罐,拔出许多黑色的瘀血,现在他应该好很多了。这病不拔不行啊!拔完后吃上几天肉桂粉、三七粉,散散寒、活活血就好得差不多了。”

“你要记住,望诊首先望神,就是看病人是得神还是失神。得神的患者双目明亮灵活,神智清楚,反应灵敏;而失神的患者双目晦暗无光,精神萎靡,反应迟钝。得神好治,失神难治啊!”

“那李太爷去年去世时还满面红光,反应也灵活,为啥当天下午就死了呢?”我有些疑惑地问道。

“那是假神,也就是回光返照。患者原本无神,突然出现有神的表现,是脏腑精气极度衰竭,阴不敛阳,虚阳外越,阴阳即将离决所致。这是危重病人将死的征兆。”太爷说。

“望诊其次是望舌,主要是看病人舌体的大小、肥瘦、颜色以及舌苔的厚薄、颜色……舌体胖大显示体内湿邪过重;舌体瘦小而薄提示体内阴分不足;舌质紫暗,体内多有瘀血;舌质淡白,气血多亏虚;舌两侧有齿痕,多见于肝气郁结;舌苔白为寒,黄为热,腻为痰,滑为饮……”太爷一边抽烟,一边有条不紊地讲。

“望诊除了望神、望舌,还要望面色、望形体、望五官、望皮肤等,这些东西在我给你的《望诊技巧》上都有详细的讲解,你要铭记在心上才行。”

“临证时要结合脉象,多运用,多练习,这样才能将所学的知识,活学活用,而且当你将望诊运用习惯后,你自己会不断总结和完善,形成自己的望诊思路和体系。”

“有的医生偏于望面色,而有的则偏于望眼,有的直接望掌纹。不论哪一种,只要你深入进去,系统化,都可以做到望而知之,不必过于贪多而泛,否则……”太爷的话被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了。

自打开年来,太爷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了,常常说几句话就咳得喘不过来,看病人的时间少了许多,他总是自嘲说自己老了,

要被阎王爷请去喝酒了。但不管精神再怎么不济,太爷仍然每天抽空给我讲些医学道理。

看着太爷日渐消瘦的脸,我真希望自己快快长大,尽早掌握太爷所教给自己的东西,能让太爷恢复健康。

有很多的医学道理,太爷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,当初的我并不明白为什么太爷有时候那么啰嗦,但时至今日,再想起太爷所强调的东西,才知道太爷是有道理的。

比如望诊,虽然在大学课程中关于望诊的内容并不多,但在图书馆看到许多关于望诊的书,往往厚厚的一本,极尽详细,想想太爷所说过的,医家各有偏重,不论哪一种,只要你深入进去,系统化,都可以做到望而知之;而作为医者,我们更重要的是学人之所长,丰富自己,成就自己的体系,不要为了望诊而学习望诊。治病救人才是目的,不可偏离本意!

太爷喝了一口凉茶,缓了一缓接着说:“东娃子,在望诊中,前辈总结过一些特殊的情况,我慢慢讲给你听,你可要记住,在以后看病的时候对照着使用。

“第一,小儿鼻根处出现青筋显露,表现肠道有病,而青筋颜色随病情程度加重而加深。”

“第二,成人面颊部出现暗红色,发紫,多有心脏疾患。”

“第三,指甲出现如瓦楞状条纹,反映肝脏供血不足。”

“第四……”

太爷一口气讲了二三十个,我一边听,一边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,虽然有许多字不会写,但我都用拼音标注了。

太爷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,我抬起头来看着太爷清瘦的脸,两颊暗红色,发紫,我心中一惊,难道太爷心脏有病?这该怎么办?

正当我走神时,太爷突然咳声顿止,双目紧闭,脸色青紫,随后太爷身体一倾,倒在我身上。我非常害怕,马上抓着太爷的手腕切脉:脉细弱,夹有滑数之象。

我一边大声喊母亲,一边飞快地思考……

“滑数为痰为热,脉细弱为气虚。”

太爷常年抽烟,是不是一口热痰卡在喉间,咽之不下,吐之无力?如何是好?

黄痰属阳!当以阴药治疗!可哪来得及弄药!

这时,母亲正好赶过来,她在井边洗衣服,听到我的叫声后立即赶过来了。

看到母亲手上的水,我立即想到,借井水之寒凉来稀释热痰之黏稠,也符合以阴治阳的道理!

于是我让母亲马上去取碗井水来!

水放在太爷嘴边,太爷吸了一小口,接着是一大口,再接着是长舒一口气!

过了一会,太爷吐了将近半碗黏痰……

太爷醒来后,看着我说:“我老了,身体不行了,连一口黏痰都吐不出来了!”神情极度沮丧。

我说:“太爷,你不老,你才95岁,你说过要活一百岁的!”

母亲看了看太爷,对我说,“这些年太爷教你学医,身体累坏了!”

在此后的几个月里,我自己边看边背《望诊技巧》上的内容,没有再缠着太爷讲解了。

有一天,二婶突然来找我,说吃了几天辣椒,眼睛出血了!

我抬头一看,见二婶左眼白睛部分红红的,成兔子眼了!我想起《望诊技巧》上说:“双目肝开窍,白睛肺为先。”二婶的病当从清肝肺热邪来治疗,此病属阳,当用属阴之寒凉药,我一边思索,一边回头看药柜。

黄芩、黄柏、苦参……桑叶!对,就用桑叶!

记得很早前太爷就给我讲过,桑叶能清肝肺之火,还有止血作用……

于是我给二婶抓了两把桑叶让她泡茶喝。二婶却伸手让我切脉,我笑道:“望而知之谓之神!放心喝吧!”

第二天,看到二婶时,出血基本上消了,二婶高兴地说:“没有想到东娃子还有两下子,早些年也出现过,当时喝了一个星期的中药才好。这次两把桑叶就好了!”

太爷听到这件事情后,一直夸我,说我学医有悟性,可只有我自己知道,《望诊技巧》上的东西,我连一半都没想通,中医太深奥了。我只知道太爷传给我的是很好的东西,而我却不会利用它!

二十多年后的今天,当我再次翻开《望诊技巧》时,心中感慨万千。太爷没有通过系统学习,却能通过大自然的规律,领悟出那么多医学道理。而现在的我,手里捧着《黄帝内经》,却有太多不明白的地方!

太爷啊!要是时光能倒流,我们祖孙俩再在一起谈论望诊该多好啊!

时至今日,每当我运用桑叶治疗急性结膜下出血时,就会想起我的太爷,和他教我望诊时的情形……

九、太爷教我学五行

……平时多想想天,想想地,想想身边的万事万物,再想想五行、五脏,取象于天地,类比于五脏,这样很多疑难问题都可以解决……

十二岁,我小学毕业了。

当我拿着薄薄的毕业证给太爷看时,太爷笑着说,“东娃子不错!等上完初中就考卫校,要好好深造!”在太爷的思维中,一个农村娃能够上卫校,系统学习医学知识就不错了,但这番话说完还没有十天,太爷就改变了主意,让我不要考卫校,要立志考省里最有名的中医学院——省中医学院!

事情是这样的。村里刘家的孙子刘斌才十岁,出现右下腹疼痛三天,家里大人看孩子疼得不厉害就没有理会,后来病情加重才找到太爷,太爷切完脉,摸摸刘斌的头,用手轻轻按他的右下腹,叹了口气说:“娃子的肠子烂了一小截。”开了付中药——大黄牡丹汤加红藤。刘斌服药后拉了几次稀便,烧退了。可没过几个小时又开始发烧,太爷让尽快送到镇医院。镇医院医生大多是县卫校毕业的,看看病人,担心是阑尾炎化脓穿孔了,让立即送到县医院做手术。一周后,刘斌回到了村里。县医院给做了个小手术,把阑尾切了,病也就好了……

这件事情给太爷很大的打击,中医治疗疾病还是有很多局限性的。卫校的学生学的主要是西医,而且学得比较浅,中医学得很少,要想将家传中医有所发展,就必须要到更好的学校深造。于是太爷很郑重地告诉我,必须要考上大学,考上省中医学院……

在那个年代,考大学是很不容易的事情,村里就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!我担心自己考不上。

太爷说:“事在人为!初中三年,高中三年,六年后必须要上大学。虽然我传给你一些医学知识,但毕竟是非常有限的,中医博大精深,只有到更好的学校深造,才能有所作为。”

为了不让太爷失望,我开始立志考大学,不仅为我自己,更为太爷!为我们从没出过大学生的小山村!

进入初中后必须要住宿,每周只有周六周日两天在家,每次回家,太爷总希望我能和他在一起多呆会儿,而他依然将他对中医的理解传授给我。

“世界上事物成千上万,事物之间除了阴阳属性划分外,还有一种划分方式,就是五行。”太爷讲道。

“五行不就是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吗!我不学看风水的!”我不相信风水,老师曾经说过那是迷信。

“狗怕老虎,老鼠怕猫是迷信吗?”太爷问。

“那当然不是迷信!”

“老鼠为什么怕猫?”

我摇摇头。

“世间的事物都存在相生和相克,正所谓‘一物降一物’,猫克老鼠,所以老鼠就怕猫。”

“这和看病有什么关系呢?”我问道。

“人的五脏也存在相生和相克的关系!”太爷悠悠地说。

“它们是如何相生相克的呢?”太爷一提到五脏,我就来了兴趣。

“要搞清楚人体五脏的相生相克,就得学习五行!”太爷肯定地说。

“五行是将世界上的事物按照五种不同的类型进行划分。就好比用阴阳来划分事物一样,只是划分的方法不一样。掌握了五行的划分方式,就了解了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种类型物质的各自属性,对事物就有更加清晰的认识。”

太爷接着说:“比如白色属金,肺也属金,很多白色的药物就能治疗肺病,如百合、白果、川贝母等;红色属火,心脏也属火,一些红色的药物就能治疗心脏疾病,如丹参、红花、山楂、大枣等;黑色属水,肾也属水,所以一些黑色的药物能够补肾,如黑豆、黑芝麻、桑葚子等;黄色属土,脾胃属土,很多黄色的药物能够治疗脾胃的疾病,如灶心土、炒白术、黄豆等;而青色属木,而肝也属木,色青的药物能够治疗肝病……”

我第一次听太爷这样分析药性和疾病的治疗,太有意思了。我一直以为只有背会了《药性赋》才能知道药物的功效,没想到只要看看药物的颜色就知道能够治疗什么疾病了,这种分类方法还真有意思。

太爷接着说:“除了将颜色分五行,味道也可以分为五行,酸味属木,苦味属火,甜味属土,辛味属金,咸味属水。比如白芍味酸能柔肝,黄连味苦清心火,甘草味甜补脾胃,细辛味辛散肺寒,牡蛎味咸养肾水……

“五行相生相克,相互制约,才构成了完美的大千世界。古人通过观察大自然的规律发现给树浇水,它会长高,于是归纳为水能生木;木头燃烧可以产生火焰,于是归纳为木生火;火焰产生完后,化为灰烬,变成土,于是归纳为火能生土;土壤通过冶炼,能够变成金属,于是归纳为土生金;金属在高温下能变成液体,如同水一样,于是归纳为金生水……”

“这种看似普通的物质变化,古人通过天人相应,将其运用到人体的五脏生克变化中。”

“比如人体如果肺气不足,肺属金,土能生金,脾胃属土,通过健脾胃就可以达到补肺气的作用,这就是通常说的‘培土生金法’。”

“再比如长期肾亏的病人,治疗时通过调补肺脏,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,这就是金生水在人体的运用。”

“那么肝病治肾,心病治肝,胃病治心都是利用五行相生道理了?”我接着太爷的话说。

“是的,除了相生还有相克。分别为木克土、土克水、水克火、火克金、金克木。”太爷继续说。

“临床上肝病的患者,经常会出现脾胃功能不好,就是肝木克脾土所致,所以遇见肝病的患者,首先别忘了照顾好脾胃。”

“腰部湿邪过重的患者,利尿不能解决问题,土能克水,而脾胃属土,通过健脾胃就可以治疗腰部寒湿过重。”

“哦!我终于明白了你为什么用白术、茯苓、干姜治疗腰痛了。当时我还纳闷,没有用一味止痛药,却能达到止痛的作用,原来是针对腰部水湿采用了土克水的办法,土的功能恢复了,水湿自然就除掉了!”我感叹道。

“那我在学校经常脚出汗,回家后光着脚丫子踩在地上,脚就不出汗了,这也是土克水?”

太爷被我问得哭笑不得,不过他想了想,还是认为我说的对。也许,光脚丫子踩在土地上还真能治疗汗脚!

太爷的身体很虚弱,看到我对五行有些领悟,就给了本书让我自己看,他没有再继续讲五行了。只是对我说,平时多想想天、想想地、想想身边的万事万物,再想想五行、五脏,取象于天地,类比于五脏,这样很多疑难问题都可以解决。

这些话当时听起来有些玄乎,我甚至还以为太爷病了在说胡话,现在想起来,这些话便是太爷思想的浓缩,他是多么希望能给我详细地阐述啊!而力不从心的暮年,只能用最简短的话将胸中的千言万语描述出来!

十、太爷带我上临床(上)

遇到病症,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药是方,

而应该是理。这个理,就是疾病产生的机理。

疾病是如何形成的,一定要彻底想清楚,不要浅尝辄止,要寻根求源!

太爷原本计划让我学完了中药、四诊、阴阳五行,读过一些理论方面的书籍后,再带我系统地上临床。但太爷已经是九十多岁的人了,身体每况愈下,他总担心没有机会带我学习临床知识了。所以在小学毕业的那年暑假及初一上学期,只要我不在学校,太爷就不准我出门玩,要求我陪他在家看病人。凡是有病人上门来看病,他总是让我先看,借助每一个病人给我讲解常见病的治法。

“理、法、方、药,理为第一,遇到病症,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药、是方,而应该是理。这个理,就是疾病产生的机理。疾病是如何形成的,一定要彻底想清楚,不要浅尝辄止,要寻根求源!这一点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很难。从现在开始,你就要养成习惯。看每一个病人,如果没有将疾病的形成病因、发展过程、目前状况、发展趋势想透,你就不要放弃对这个病的思考……”这是太爷正式带我上临床前说的一番话。

这些年来,为了实现当年对太爷的承诺,我一直在苦苦思索,一直在探索疾病的本源。太爷说得一点也不错,只有想通了疾病发生、发展过程,才能清楚地知道当前是什么状况,应该采用什么方法,应用什么方药治疗。这样治疗才能立竿见影。

小学毕业后那个暑假有两个月的假期,太爷带我看了不少病人。

有个同学十一岁,头发就花白了,家长很担心,找到太爷,太爷让我给他切脉,我切完脉发现六脉平和,只是双尺细弱了些,太爷问我从哪里入手,我说:“双尺脉细弱,应该是肾精不足,通过补养肾精来治疗。”

太爷继续问道:“为什么肾精不足,头发变白?”

我一时答不上来了,太爷看着我的窘态,说:“肾藏精,其华在发,《望诊技巧》上面不是写得很清楚吗?”

“哦,这句话我记得,但我没有理解透!”我有些不好意思,“我还以为长头发靠肾,没有想到头发变白是肾精不足引起的。”

“其华在发,这里的华是光彩的意思,是指肾脏的光彩通过头发表现出来,头发变白了,没有光泽了,就反映肾精不足了。”

太爷给病人开了两斤制首乌,让病人用石磨碾成细粉,每天吃几勺,几个月,再次遇到这个同学时,他的头发已经变得乌黑发亮了。

看完这个病人后,没过几天,又遇到个头发变白的阿姨,三十多岁的样子,面色稍黄,身体较瘦,头发干枯、灰白,稀稀拉拉的,太爷让我切脉,分析病情。我切脉后发现六脉细弱,按照《诊脉心法》上的分析,应该是气血亏虚,但是气血亏虚与白头发有什么关系呢?我有些搞不明白,想起前几天看过的病人,我说患者气血亏虚,肾精不足。

太爷追问道:“气血亏虚为什么会白头发?”

“白头发是肾精不足引起的,与气血亏虚无关。”我不在意地答道。

“屁话,‘发为血之余’,这句话又忘了?”太爷责备道。

太爷的责备使我想起了《望诊技巧》中的确有“发为血之余”这句话,当时我就搞不明白,也没有在意。

“头发的滋养靠的是气血,气血不足,头发得不到滋养,就好比人天天饿肚子,它能不白吗?”

“读书要读活,不能读死了。书中的知识只有融会在一起才能灵活运用,死背书,不会用,记了也白记……”太爷一边说一边呛咳,咳出几口浓痰之后,他给病人开了八珍汤加减的处方。

等病人走之后,太爷意识到他的语气过重了些,就站了起来,走到禾场边语重心长地说:“东娃子!太爷老了!说不定哪天就走了,你要更努力一些,太爷着急啊!你要一边看病人,一边想想书中讲的东西,想不明白就问我,一定要把书里的内容学活了!”

太爷指着禾场边那棵高大的梧桐树对我说:“学中医就像看这棵树一样,站得太近,你只能看到树的一部分,有时候要退几步,从整体上看这棵树,你脑子里才能有这棵树的样子。学中医,不能只惦记着阴阳、四诊,惦记着开药,要将所学的东西拼在一起,有一个整体的框架,这样学起来才能越学越简单,看病效果才会越来越好……”太爷又是一阵咳嗽。

太爷的一番话既是安慰我,也是鼓励我,同时也是教我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医。可惜当时我还小,我没有办法完全理解这番话的深意,但这番话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。

几十年后的今天,当有人问我如何学中医时,我也会告诉他们学中医必须要有一个框架,就好像看一棵树一样,有根、有干、有枝、有叶……

村里有个猎户,上山打猎时崴了脚,几天没好,没法上山打猎,于是来找太爷。

太爷问他:“崴脚后你是咋处理的?”

猎户说:“当天回家,就用热酒揉了大半个小时,痛是好些了,但是晚上就肿得更厉害了!”

太爷说:“崴脚把小血管拉断了,先得止血,用凉东西外敷就可以,等血止住了,病情就不会加重。一对时以后,再用热毛巾外敷,或者用热酒揉,这样才会好得快,你崴脚后,马上用热酒揉,只会加重病情啊!”

“那现在咋办呢?”

“你看现在肿得这么厉害,先得扎针,拔火罐,把瘀血拔出来,然后再外用药……”

“那不得好几天啊?我赶着上山取套子呢!”

“不用很久,两天就好了!”

太爷给病人扎了针,拔了火罐,拔出很多黑色的瘀血。然后用栀子粉加鸡蛋清调匀后外敷,并且包上白布。同时交待病人,第二天不用拆开,直接在布上洒上醋,将药浸透,差不多第三天就好了。

病人走后我问太爷:“病人脚部有瘀血,给病人包脚应该用活血化瘀的药才是啊,栀子清三焦火,是下火的药,这样外用有效吗?”

太爷笑着说:“用活血化瘀的药也有效,但恢复比较慢。用栀子的目的是引血归经,也就是将血管里流出的血再引回到血管中,这样才好得快。鸡蛋清有很强的收敛作用。两者相配合,很快就能消肿,比活血化瘀药强多了。”

听完太爷的话,我一时想不明白,那些乌黑的血能再回到血管中吗?就算能回去,不会有毒吗?

既然太爷这样讲一定有他的道理,我就没有再追问了。

现在,我仍然用太爷当年的方法来治疗脚扭伤,这种方法治疗脚扭伤的确见效快,药材也便宜。而太爷所说的栀子引血归经,其实是指栀子能够促进血肿吸收,这点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已经被证实……

十一、太爷带我上临床(中)

疾病的本质搞清楚了,用药就简单了,就灵效了,药物对症一碗汤,药不对症论船装啊。

跟着太爷上临床是幸福的,他总能引导我分析病机,促使我养成治病必求于本的习惯!

住在县里的三表叔添了个儿子。小孩子快满月的时候,也不知咋了,每晚都哭闹不停,搞得一家人都睡不成觉,到医院看过,就是不见好。后来听人说是孩子中了邪,还找人来驱邪,但也没有用,把三表叔一家人折腾得够呛。实在没办法,三表叔把娃子抱过来找太爷看。太爷看了看小家伙的指纹,我也看了看,红紫色,然后看了看舌头,舌尖红红的。

太爷问我:“小家伙为啥闹夜?”

我想起《望诊技巧》上说过小儿指纹“青为寒,紫为热”,“舌尖红为心火过重”。

于是我回答太爷,“小家伙心火过重!”

“心火重为啥不睡觉?”太爷问我。

我摇了摇头。

“心藏神!心就好比神的房子,房子着火了,神能呆得住吗?”太爷悠悠地说。

太爷给三表叔弄了几根灯芯草,让他用开水泡后加点白糖,放在奶瓶里喂给小孩子喝,小家伙当晚就不闹了。

太爷治病用药味数都很少,他常说,疾病的本质搞清楚了,用药就简单了,就灵效了,“药物对症一碗汤,药不对症论船装啊”。

三表叔的小孩闹夜治好后,没过几天,村头周叔家的娃子不吃饭,也过来找太爷。小家伙才一岁半,几天前还好好的,这两天就是不吃东西,还很烦躁。周叔以为小家伙也是心火过重,他让太爷给点灯芯草泡水喝。太爷看了看小家伙的指纹,红紫色,再看舌苔时,发现小家伙的下唇内有几个白点。

太爷指着白点告诉我说:“这是口疮。”

一听是疮,周叔紧张地问:“严重不?”

太爷说:“小病!不会死人的,就是嘴里的皮破了,小家伙怕痛,不肯吃饭。弄点药,几天就好了。”

太爷弄了点吴茱萸细粉,用醋和成两个小饼子,贴在小家伙前脚掌心处,然后用布包裹起来,并叮嘱周叔第二天再取下来。

“用一次就可以了吗?”周叔不放心地问道。

“小家伙病情不重,一次就行了。”太爷肯定地说。

周叔走后,太爷问我:“下嘴唇内长疮如何分析?”

我说:“上嘴唇属阳,下嘴唇属阴;上嘴唇属胃,下嘴唇属脾。这个疮应该是脾火。但用吴茱萸贴脚心,我不明白。”

太爷点点头,“嗯!你分析得不错,这个疮是脾火。我用吴茱萸贴涌泉穴就是引火下行啊。”

太爷的话让我吃惊不小,“引火下行?难道人体内的火想让它上就上,想让它下就下吗?”

太爷笑了笑说:“一个高明的医生,用药可以引领体内的气血运行,这个火是可以想让它上就上,想让它下就下的……”

“以前,您给我讲阴阳之间相互吸引时,讲到过中风。讲到中风发作前是阳气上升太过,气血上升太过,用这吴茱萸粉贴涌泉穴可以吗?”

太爷一下子双眼发亮,“对!对!对!当然可以,学中医要融会贯通,就是要这样考虑问题!”太爷用手摸了摸我的头。

“除了吴茱萸能够引火下行,还有其他的药吗?”我问道。

“还有!”太爷肯定地说,“比如我们吃的大蒜头贴涌泉穴,也可以引火下行,不过大蒜对皮肤有刺激,时间把握不好会起水泡,小孩子皮肤很薄,不适合用大蒜,成人用是可以的……”

“桔梗、蔓荆子可以引药上行;牛膝、旋覆花、赭石可以引药下行;葛根可以引药到达颈部;藁本可以引药到达头顶;桂枝可以引药到达左膀子;桑枝可以引药到达右膀子;防风、姜黄可以引药到达背部;杜仲可以引药到达腰部;小茴香可以引药到达少腹部;鸡血藤可以引药到达膝盖……”太爷给我讲了很多。

“药用好了,就好比神枪手,能够指哪打哪啊!哪里有病,就可以让药物跑到哪里!”

“很多病人经常咽喉肿痛,长期上火,但下肢发凉,这就是上热下寒,这种病人不是吃下火药能治好的。用药只要引下面的寒向上行,引上面的火向下行,这样寒热对流,人体就不存在又上火、又怕冷了……”太爷继续深入地讲解。

“那为什么人体自身不能进行寒热对流呢?需要药物来帮助?”我诧异地问道。

“没生病的人是可以寒热对流的,但生病了,对流就没法进行了!”太爷感慨道。

就这样举一反三,太爷在遇到每一个病人时,尽可能多讲些相关知识,让我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疾病,认清疾病的本质,熟悉药物特性。

表弟振军头上长了个疮,开始只是个小疱,抓破后流黄水,流到哪里哪里长疮,很快就长了一头,看起来像个“癞痢头”,谁看了谁嫌,振军哭着来找太爷。

太爷看后说:“这是黄水疮。”

我说:“黄水疮和口疮都是疮,有区别吗?”

“有的!口疮是虚火上炎,黄水疮是湿热过重。”

“那黄水疮好治吗?”

“很简单,用吴茱萸粉加猪油调成膏状外抹,几天就好了。”

经太爷一治,振军的黄水疮果然不到一个星期就好了。

我却有些疑惑。“同样是疮,同样是用吴茱萸粉,同样有效,但病机却完全不同,是为什么呢?”

太爷看到我能够深入去想,非常高兴,他耐心地给我讲解,“吴茱萸治口疮是引火下行,治疗黄水疮则是燥湿解毒啊!每味药都有一些偏性,我们只有熟练地掌握了这些偏性,治病才能够取得很好的疗效……”太爷还没说完,就开始咳嗽。

夏天天气炎热,小表弟一个人跑到河滩上捡石子玩,自个儿玩了一下午。晚上回家时,突然发现小鸡鸡肿得像个小气球,透明发亮,不痒也不痛。表弟急得直哭,把二叔也吓得不轻,这病要是治不好就坏事了。

二叔领着表弟连夜来找太爷,太爷看了看,对我说:“这是沏了!”

我问:“什么是沏了?”

太爷说,“这是他坐在热烫的湿地上,地上的水汽沏了形成的!”

“有办法治疗吗?”二叔急切地问道。

“用蝉蜕一两,煎水后外洗,今晚洗上一刻钟,明天就好了!”

第二天碰到表弟,我笑着说:“来,脱下裤子让我看看,好了没有?”

小表弟很听话地脱下裤子,我看了看,果然消肿了!真神啊,我由衷地佩服太爷!

十二、太爷带我上临床(下)

医生给病人看病的意义很大,不是单纯看看病这么简单!有时候看好一个病人的病,就等于拯救了一个家庭!

太爷的身体越来越差,每天都能听到他无力的咳嗽声和吐痰声。他自己有时也吃吃药,但年纪大了,身体衰老了。他说,再好的药也不能让人体的脏腑变得年轻啊!

家里人都劝他不要再给病人看病了,每天多休息,别费心神了,好好地安享晚年,可年迈的太爷总是放心不下。放心不下他苦心传给我的医术我没能领会,放心不下没有他的引领,我会在医学的道路上迷失方向。

夏天,天气热,没有病人的时候,我总陪在太爷身边,坐在禾场边的大树下乘凉,一边给他打扇,一边听他讲医学道理,有时候他讲着讲着就睡着了,看着一边睡觉,一边不时还说几句中医理论的太爷,我的心沉甸甸的,为了将我领上医学的道路,太爷操碎了心……

有一天,村里的一位老人在吃饭的时候,筷子突然掉在地上,接着人也从椅子上滑到地上,手脚没法动弹,嘴蠕动着说不出话来。家里人急忙过来叫太爷。

太爷在大伙的搀扶下来到病人家中,给病人切了脉,告诉大伙,患者中风了。我也上前切了切脉,脉象和太爷讲的中风脉象一样。

太爷让家属不要搬动病人,他拿出平时放血用的针,在病人的十个指尖、两个耳垂及舌尖各扎了一针,然后分别挤了些血出来,随后用吴茱萸粉醋调后贴在患者涌泉穴,半小时后,病人睁开了双眼,可以说话了,太爷才让人将病人抬到床上。随后开了些引血下行的中药,让病人内服。

三天后,病人可以下床了,但右手右脚不太利索,太爷接着用了一些补养肝肾、益气活血的药,治了一个月,病人就恢复了。

在这个病人的治疗过程中,我又一次见识到了太爷的神奇,准确地说是中医的神奇。

我问太爷,“为什么要扎针放血?并且不能搬运病人?”

太爷说:“当气血都向上涌,血管快要破了,或刚破的时候,搬运病人只会加重病情,用药引血下行也来不及。扎针放血来得快,放血的同时也是泄气、泄热。上面郁积的阳气给泄了,血管的压力就小了,病情就控制住了。再用引血下行的药物,病情很快就会好转。等到气血下行了,人体阴阳平衡了,就要考虑培补下面的阴分,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,防止气血再次上窜……”太爷很费力地讲完这个过程,接着就是咳嗽。

看着年迈体衰的太爷,我常常暗下决心,一定要好好学习中医,将太爷的医术传承下去,并且发扬光大。

很多时候,我也有一些疑惑,想问太爷,但看着体衰的太爷,我又开不了口。

太爷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,他总是说:“你有什么疑问,就尽管问,我知道的就一定给你讲明白!”

中医的有些道理本身就很复杂,要想向只有十二岁的我讲明道理,太爷总是要花很多心思。

有一天,一个便秘的老人找到太爷,说长期大便干结,经常上火,一周难得解一次大便。太爷号完脉,开完方,叮嘱病人,连用一周,以后每个星期再喝两天,病慢慢就好了!

然后问我:“处方看得明白不?”

我看处方上写着:玄参30克,麦冬25克,生地黄20克,火麻仁20克,木香15克。

我说:“这个方子用了很多滋阴的药,是不是养阴就可以治疗便秘了?”

太爷沉思了很久,应该如何向我解释养阴与通便的关系,最后给我讲:“一条河,如果没有水,船是无法行走的!这位老人肠道干燥,就好比干枯的河床,服用养阴的药物,就好比给河床添水,有了水,船就能行走;肠道有水了,也就不便秘了……”

太爷的解释让我明白了处方的意义,用上木香就是推动大便的运行,用火麻仁是润滑肠壁,配上养阴的药就是增加肠道的水分啊!我觉得太爷开的处方太有意思了。

“那如果肠道水分太多,大便太稀,是不是就会拉肚子呢?”我问道。

太爷笑了笑:“有一些长期拉肚子的病人,肠道功能很差,无法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,常常水谷夹杂而泻,通过利小便就可以减少肠道的水分,使食物在肠道停留的时间变长,营养成分充分吸收,大便就会变干,这是治疗腹泻的一种方法!”

“你的悟性的确不错,可惜我读的书也不是很多,年纪也大了,一些病我也没有想透,不然,我可以教你更多东西。”太爷叹息道。

虽然太爷年纪大了,不能出诊了,但村里的老老少少只要有病,都会过来向太爷咨询,太爷的一句话往往能将他们对疾病的恐惧消除,然后用上点药,病就慢慢好了。

记得我上初一的一个周末,有个外村的女病人找到我太爷,苦恼地说,她这一个多月来经常头疼,而且疼得也很奇怪,就眉棱骨疼痛,其他地方不疼,别人说她看了不该看的东西,招邪了。弄得她思想压力很大,几次想寻短见。

太爷让我切脉,我切了切脉,脉浮而数,我说:“这是风热证的脉象啊!”

太爷点了点头,对患者说:“你这就是上火了,火积在那儿,喝喝药,几天就好了。”患者听完太爷的话,差点跪了下来。

太爷随后开了个方:黄芩20克,羌活15克,防风15克,甘草8克。让病人回家喝三剂,一定会好。

三天后,患者提了几斤鸡蛋来感谢太爷……

太爷常说,治病是件大事情,有时候看好一个病人的病,就等于拯救了一个家庭!医生的意义很大,不是单纯看看病这么简单啊!

我们家后山上有个山洞,洞很大也很深,夏天的时候洞内很凉,以前镇上农副产品收购部会将鸡蛋运来,放在洞里保存过夏天,时间久了,当地人就把这个洞称为“鸡蛋洞”。后来放弃不用了,这个洞成为我们这帮小孩子的避暑圣地,洞内有很多蝙蝠,每当向洞内丢石子时,受到惊吓的蝙蝠就会在洞内四处乱窜,虽然洞内很黑暗,但从没有看到蝙蝠碰到石壁上,小时候,我总以为蝙蝠的眼睛在黑暗中很好使。

有一天,正好遇到一个小孩,每天天黑后眼睛就看不清东西,他父亲将他带给太爷看看,太爷说“这是夜盲症,不好治啊!”

看着病人一家无助的样子,我对太爷说:“可不可以让病人吃上几个蝙蝠试试?”

太爷惊诧地问我:“为什么?”

我说:“鸡蛋洞内很黑,但里面的蝙蝠飞来飞去,从不碰壁,它们的眼睛在黑暗中一定很好使。”

我的一句话提醒了太爷,太爷说蝙蝠是瞎子,蝙蝠治疗夜盲症也没有听说过,但蝙蝠的粪便是一味中药,称为“夜明砂”,倒是可以治疗夜盲症。后来太爷结合病人的身体状况,用夜明砂加猪胆汁配成药丸,治好了患者的夜盲症。

这件事之后,太爷告诫我:“中医的取象类比,如果运用好,可以解决很多疑难杂症,培养取象类比的思考方法,对学习中医非常有帮助,但在取象类比过程中,不要偏离了事物的本源,否则会出错。你能从蝙蝠夜行想到治疗夜盲症,非常不错了,刚开始联想会犯些错误,多看看书,有依据证实你的联想的,就可以试试,等到书看多了,经验丰富了,取象类比运用就会越来越准确,越来越具有参考意义了……”

太爷断断续续地带我上临床,虽然只看了几十种病,但每次太爷都会结合病例给我讲解治疗方法和疾病形成的病因,更多的是他教了我一些思维方式。

年迈的太爷如同一盏快熄灭的灯,但他却用所剩不多的光亮一直照耀着我的学医之路,希望我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……

十三、太爷的逝世

学医不可半途而废,要迎难而上!

治病一定要顺其性,养其真……

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疾病,慢性病没有绝对的寒、热、虚、实……

治病要寒热平调,攻补兼施,各不为过;自行揣度细思量,不因他人忘阴阳;不可好大喜功,不可急功近利。

初一快放寒假了,有天父亲突然到学校找我,说太爷不行了,让我赶快回家。在回家的路上,父亲说,太爷一直念叨着我。我回到家,看见家里很多人,太爷的床前也站满了人。

太爷躺在床上一动不动,脸色灰暗,我的心里止不住地难受,急步向前握住太爷的手,开始切脉,细若游丝,仍有滑数之象。

我招呼父亲一起扶起太爷,给太爷喂了勺香油,然后使劲给太爷拍背,不一会儿,太爷悠悠地醒来。随后,我开了一付二陈汤加葶苈子、人参。太爷看过之后,微微地点了点头。

我把药方给父亲去抓药,自己坐在床边守着太爷。太爷喝药后,下午气色看起来好了许多,可以下床了,全家人都放心了,但我的心情依然很沉重。

太爷长期吸烟,肺里黏痰太多,累及心脏,再加上年龄的缘故,脏腑功能衰竭得厉害,情况很不好,而太爷却仿佛心情很好,喊我陪着他晒太阳,祖孙俩坐在场院里,太爷断断续续地给我讲中医。

太爷说他很遗憾,不能将药物的炮制和针灸教给我了,许多的疑难杂症也没有机会带我看,最遗憾的是对生命的预测,这是祖传医术中的一部分。在农村,一般对于晚期危重病人,医生都要告诉病人家属,估计病人什么时候死亡,让家属做好准备;有些病人是外乡人,该提前回去,人死在家中比死在外乡好。

由于我一直不相信这些东西,太爷也没有勉强让我学,所以他为此深感遗憾。太爷告诉我,他将在正月初八去世,最近一个月不会有事的。

在以后的几天里,太爷吃饭食欲好了些,家里人都说是我用中药调理的结果,而我心中对“正月初八”一直放心不下,我不知道是该相信太爷,还是该不相信太爷。

春节后的初五、初六两天,太爷精神依然很好,我开始怀疑太爷对风水对四柱的研究,太爷说:“我已经给你爸交代了我选好的安葬我的风水宝地,不要为我担心,人生一世,草木一秋……”

然后给我讲行医的注意事项:“第一点:学医不可半途而废,要迎难而上!”

“医生救人,十个治好八九个就很不错了,治不好有很多原因,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,更不要因治好几例而骄傲自满。医学永远有解不开的难题,如果没有,那首先医生自己就可以永远不死。医生总会不断面临新的疾病,新的困扰,这是自然规律,同时也说明人身奥秘之无穷无尽,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参透,不要放弃,要迎难而上,要不断总结已经取得的经验,为新的问题做准备,当问题错综复杂时,不要钻牛角尖,退一步从大处着眼,从阴阳入手,又会有一条新路……”

“第二点:治病一定要顺其性,养其真!”

“顺其性就是顺应各脏腑的特性,当升则升,当降则降,当藏则藏,余则泻之,虚则补之,将脏腑调理到最佳功能状态。比如:肝病用柴胡、薄荷,是顺应肝气升发条达的特性。纵然肝阳亢盛,镇肝泻肝的同时也要反佐少量疏肝之药;肺病用麻黄和苦杏仁,也是顺应肺脏的宣发和肃降功能……”

“养其真就是培养脏腑不足的精气,让脏腑能量充足,使其物质基础得到补给,脏腑功能自然也得到了修复。如肝病用当归,补肝之藏血;肾病用菟丝子,补肾之藏精;心病用酸枣仁,养心安神……”

“脏腑之真得养,脏腑之性得顺,其病不治自愈!”

“第三点: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疾病,慢性病没有绝对的寒、热、虚、实,治病要寒热平调、攻补兼施,各不为过!”

“人体所生疾病,有外感有内伤,俗医诊病,皆称上火,且具体到肺火、肝火、胃火等,却不知人体之火乃精微物质所化,如果人体五脏均无火,则冰寒地冻,生命早已衰竭。治火之法,当观人之整体,有上热下寒,也有下热上寒,有外热里寒,也有里热外寒,还有一脏寒而他脏热。并非一味地泻火,若能用自身之热散自身之寒,用药寒热搭配,四两拨千斤,引导人体气机进行寒热对流,至稳至妥,邪去而正安。如若一味苦寒,中病仍进,邪气虽退,正气已伤。使原本有寒的脏腑雪上添霜,最终酿成顽疾。许多经典的名方如半夏泻心汤、乌梅丸等,无不体现寒热共调之精髓。”

“医者用药,存乎一心,即辨寒热虚实之轻重比例!如胃病,有三分热七分寒,也有六分热四分寒,衡量各自比例,用药方能立竿见影;又如肾虚,有八分虚两分实,一味进补,可以导致经络郁塞,补而不通,反而上火,补中有通、有泻,则补而不滞,填而不松……”

“人道如医道!做人做事不可偏激!阳中寓阴,阴中含阳!此万物之本源,无纯阳亦无纯阴!明白这些道理后,行事就不会太过而又不及!用药不会过偏而又不足!”

“这些道理深中有浅,浅而又深!各人理解均不相同,希望你能静心参悟人身之阴阳虚实、病机之阴阳虚实、医道之阴阳虚实、人道之阴阳虚实……”

“第四点:自行揣度细思量,不因他人忘阴阳!”

“医者论病治病,不要受病人和钱财困扰。病人如果能治病就不会请医生,既然请了医生,那医生就要有自己的主见,不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;病有新有旧,有轻有重,治疗重病慢性病如同抽丝剥茧,治疗外感如同驱贼荡寇;不同阶段,如何实施要仔细揣度,不可因病家心情急切而忘阴阳虚实之根本;外邪未尽,立用峻补,关门留寇,永留后患;瘀血未尽而强行止血,留瘀而化为癥积;肠毒未清而强用涩药,痢虽暂愈而后患无穷;不要因病家富贵而妄用补药;更不要因病家贫穷而吝啬贵药;唯有自身心静泰然,方可明白做医生的意义和责任……”

“不可好大喜功,不可急功近利!”

显然这些话在太爷的心里已经酝酿了很久,太爷一边说,我一边记。从字里行间,我深切感受到太爷对我的希望是何等之大,我只能一步一步前进,决不能退缩!

正月初八上午,太爷仍然很好,但下午太爷有些困了,想睡午觉,我便守在太爷身边看他入睡,太爷入睡得很安详。大约过了一小时,发现太爷呼吸慢慢微弱下来,切脉时脉细若绝,我立即叫来家里人,大家默默地看着太爷安详地离去,而太爷给我讲的行医准则便成了他的临终遗言。

清理太爷的遗物时,在太爷的枕头下面发现一个小木盒子,里面是一套太爷自制的放血治病用的针具,另外还有一本书,书名为《杂病临证效方》,是太爷的手抄本,书中记载了祖辈及太爷行医过程中疗效很好的处方,我随手翻了翻,看到最后一页,太爷用毛笔记载了桑叶治疗白睛充血,通过多次验证特效,并注明此方为振字辈——振东所创(振东是我的小名),拿着这本沉甸甸的书,看着安详而去的太爷,我知道我的学医之路才刚刚开始……

十四、少年的中医感悟

播种一种思想,收获一种行为;

播种一种行为,收获一种习惯;

播种一种习惯,收获一种性格;

播种一种性格,收获一种命运。

太爷的去世给了我很大的打击。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愿意与家人说话。太爷从小将我带大,给我灌输了很多中医的哲学思想,我的行为习惯无不异于同龄少年。

当他们在为玩电玩而逃学时,我却在静坐想着我的阴阳。同学之间的交流我没有兴趣,父母的关心让我总想起太爷,好在农村活路重,父母没有十分注意到我的精神变化,我成了孤独的少年……

没有太爷的继续教导,又要面对各种考试的压力,许多时候都想放弃,放弃学医,放弃读书。想到镇上轻工机械厂上班(该厂是家上市公司,工厂最初由一个铁匠铺发展起来,我姑爷爷是创始人,要想上班随时可以去),可我又不甘心,不甘心让太爷失望,想想太爷临终前的话——“学医不可半途而废,要迎难而上。”于是,我成了学校最酷的学生,而我自己却认为是最孤独的学生。

化学老师讲水分子是由带正电的氢离子和带负电的氢氧根离子构成,而我想的是氢离子属阳,氢氧根离子属阴,水也是含阴阳的产物。

讲到水电解成氢气和氧气时,我想的是阴阳离决,水分子的死亡。

物理老师讲到地球磁场,讲到南极和北极的磁极,讲到电磁感应……

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太爷说过的话,万物都可以分阴阳,我想,地球的南北两极应该为对立的阴阳,而地磁场成了阴阳能量转化的途径,人生活在这个大的磁场中,人身是否被磁化?人身内是否也有小磁场?

按照太爷说的天人相应,头为阳脚为阴,头脚之间是否有如地球南北两极之间存在一种看不见的场存在?

没有人能够告诉我这些问题的答案。但我的直觉告诉我,按照太爷说的天人相应,答案应该是肯定的!

看到小磁针悬在线上永远指向南北方向。我想人卧在床上,床的位置是否应该南北朝向才好!这样人休息时才能得到地磁场的能量补给……

我的少年时期是大脑产生疑问最多的时期,我暗下决心,一定要考上大学,一定要解开我心中的所有疑团……

地理课上,老师讲到大海,讲海水是咸的……

我想到了肾脏,肾脏主水,按照五行划分,咸味也属水!

看到崇山峻岭,我想到人体的骨骼!

看到书上描述的长江、黄河,我便想到了人体的血脉!

看到肥沃的大地,我想到人体的肌肉……

太爷教的五行,让我在大自然中时时刻刻看到与人体五脏属性相同的万物……

春天躺在草地上,看着红红的太阳,想着人体跳动着的心脏!

呼吸着清香的空气,便想到肺主气!

多么奇妙的世界,多么奇妙的人类!我看到了天地的五脏……

一切正如太爷所说的——“平时多想想天,想想地,想想身边的万事万物,再想想五行、五脏,取象于天地,类比于五脏……”

太爷的话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,指引着我从大的视角看世界,看人类,看自己……

有次上化学课,老师出了道比较复杂的化学题,大致内容是一种溶液中有几种阴阳离子,相互发生化学反应,告诉了其中几种离子的浓度,要计算某个阳离子的浓度。

看到大家都在写化学方程式,苦苦思考,我却认为如此简单的问题,他们为何要搞复杂。阴阳是相对的,无论怎么反应,最终肯定溶液不带电,正负之和绝对为零,通过已知的数据加加减减就是结果了。

我随口说出了结果,老师非常惊讶,她也正在列化学方程式,看我得出结果,问我如何算出来的,我没有讲阴阳五行,只是说溶液最终正负电荷相加绝对为零,用已知的数据加减就可以得到结果了,化学老师非常惊奇地看着我,也许我的一句话将她多年总结的解题方式给颠覆了,随即她非常激动向同学们介绍我的解题方法,而且有趣的是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,许多老师认为是很难的题目都轻松解决了。

太爷说过,“当问题错综复杂时,不要钻牛角尖,退一步从大处着眼,从阴阳入手,又会有一条新路!”朴实的话却让我的世界观时时发生改变,看问题的角度也时时发生调整!

“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”要有远虑,得从大处着手,从阴阳五行入手,才能看到事物的整体发展趋势。

播种一种思想,收获一种行为;

播种一种行为,收获一种习惯;

播种一种习惯,收获一种性格;

播种一种性格,收获一种命运;

太爷给我播种一种思想,而我收获到一种行为,一种思维的行为方式,当这种方式日久之后,便养成了一种思维习惯,习惯于用阴阳五行看世界。这种习惯与同龄少年有些格格不入,他们猜不透我在想什么,但他们却又看到我想问题太简单,有时简单到只分好与坏……

我不知道这种性格会导致什么样的命运,但我却坚定地相信,太爷播种的这种思想一定能让我早日成为真正的中医,这种思想的播种也让我能轻轻松松单面对学习,结果便是我实现了对太爷的承诺,考取了全省最好的中医学校——省中医学院。

我拿着录取通知书同父亲一道来到太爷的坟前,给太爷烧了烧纸,放了挂鞭,告诉太爷,他的重孙考上了大学,可以更系统地学习中医了……

世间也应该分阴阳,我相信阴间的太爷一定能看到我交给他的第一份满意答卷!

十五、中医路之探索篇

学中医要从哲学的角度来认识和领会,学西医的目的是为了辅助学中医,不能陷入西医的模式,使自己对中医的理解进入误区。

希望你能站在中医的角度看西医,不能站在西医的角度看中医,只有这样你才能学好中医……

怀着多年的期待,我走进了中医学院的大门。古朴的建筑和我想象中的一模一样,但林间小道上三三两两走过的同学,迎新处老师年轻的笑脸,让我感到中医并不是一门年迈的科学,在今天,随着科学的发展,学习它的年轻人越来越多,“老中医”正在向“现代化中医”转变……

入学后第一件事是老师带我们参观。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图书馆,在那里,我看到数以万计的各类医学书籍,真是大开眼界。我仿佛一条浅溪里的小鱼跃进了大海,在知识的海洋里我几乎迷失了方向,我一有空就泡在图书馆里,如饥似渴地翻阅各类书籍,以至于常常错过吃饭的时间。

中医的整体观、辨证观、精气学说、阴阳学说、五行学说、气血津液学说、经络学说……各种理论,各种学派,无不让我欣喜若狂,而在广泛的阅读中,我慢慢地回忆起太爷当年所教授予我的,往往茅塞顿开。我感慨于太爷为了领我走上医学之路所做的所有事情,我亦感慨于古人先贤们博大精深的智慧……

“心主血脉,其华在面。”看到这句话,我突然想起一则病案。

年轻女性,两颊生斑,太爷记录的治法是调理心脏,补充气血。当年太爷已经去世,我看着病案,百思不得其解,这句话终于让我豁然开朗,面色是心脏功能的外在表现,只有心脏气血充足,血脉流畅,面部气色自然红润无斑。

“膝为筋之府,肝主筋。”记得太爷治疗膝关节的病变往往从肝入手,当我问及原因时,太爷总是说通过切脉就可以知道,膝关节疼痛的病人肝脉是郁涩的,但我总觉得没有说清楚。“膝为筋之府,肝主筋。”原来古人早就为我们总结出来了。

同时学习的还有西医课程,如果说中医让我有太多熟悉的感觉,而对西医课程我则充满了好奇,学习中医理论对我而言驾轻就熟,学习西医理论对我也并不困难,所有的东西在我的思维里,自然而然地被分为阴阳两部分。

“神经系统为阳,循环系统为阴;动脉为阴中之阳,静脉为阴中之阴;白细胞为阳,红细胞为阴;我甚至认为补气温阳能升高白细胞,而补血养阴能增加红细胞……”

这样的思路让我对西医理论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便利。但是从小接触中医理论的我面对尸体,却产生了很大的疑惑!

当我第一次走进人体解剖教室,看着解剖台上的几具尸体,我没有一丝恐惧和害怕,倒是满脑子的疑问,我要看看主疏泄的肝,主血脉的心,还有主气的肺,主吸收的小肠,主运化的脾,到底是什么样子,还有那藏精属水的肾与大海有什么关联。

真的让我有几分失望!

“一切的脏器和家里杀年猪时看到的内脏没有什么区别!”

“还有那些经络,中医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的十二经脉为什么看不到?中医难道真如社会上有些人说的是伪科学,难道只是风水先生在家里摆八卦摆出来的吗?”

这些眼前所见的和我心中所想的,真的有太多不同!太多的疑问和困惑让我很压抑,我多年来追求和探索的治病救人的方法,真的只是些看不见、摸不着、说不清、道不明的东西吗?那么中医的科学性何在?

我有些失望,甚至有几分绝望。虽然课程不受影响,还在学习,但我的心中总是存在很大的疑问:中医是否是伪科学?

在大一快结束时,我终于忍不住抓着解剖老师问:“老师,心藏神,究竟藏在什么地方?”

老师有几分尴尬:“同学,我是搞西医的,西医中没有神这种说法,对于心藏神,我本身不是太清楚,你还是问问你的中基老师吧!”

中基老师的一番话基本打消了我对中医的怀疑。

他说:“中医起源于古代的哲学思想,是古人认识世界万事万物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,后来发展到运用它认识人体,治疗疾病。心藏神是指心脏具有藏神的功能,这里的神包括人的精神、气质、神采,并非是一种基本物质。中医的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远远超过西医的解剖学范畴,除了包含西医所说的脏器,还包含其所有相关属性的功能。比如,磁铁周围存在磁场,但我们看不见并不代表磁场不存在;打手机时,手机会发出信号,我们看不到,但我们不能否认信号的存在……”

“学中医要从哲学的角度来认识和领会,学西医的目的是为了辅助学中医,不能陷入西医的模式,使自己对中医的理解进入误区。你才上大一,能有这些疑问是很正常的。希望你能站在中医的角度看西医,不能站在西医的角度看中医,只有这样你才能学好中医,同时也能学好西医……”

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《诊脉心法》第一页上的几行字:

“凡心浮气躁者,不可与之言脉巧!凡资质愚钝者,不可与之言脉深!凡眼见为实者,不可与之言脉理!凡不求甚解者,不可与之言脉奥!”

太爷的话言犹在耳,“凡眼见为实者,不可与之言脉理!”

是啊!太爷8年前已经提醒了我,而我还是钻进了这个牛角尖!

学好中医要用中医的观念来看西医、看世界!

在后来的解剖课上,我更加坚定了中医理论的正确性。

看到人的大脑时,我立即想到核桃仁,两者何等的相似。太爷说过取象类比,核桃仁能健脑,这不就是“取象类比”的例子吗!

看到红红的血管,我想到了丹参、鸡血藤,丹参、鸡血藤能够通血脉……

看到人的脊髓时,我想到了蜈蚣,蜈蚣的外形与脊髓多么相似。于是我便记起太爷曾经重用蜈蚣治疗腰椎严重损伤的病人……

取象于天地,类比于五脏,通过学习解剖学,使我明白,只有了解人体的内在结构,才能知晓如何去“取象于天地,类比于五脏”。学中医的同时学习西医是多么有帮助啊!

《中医诊断学》的内容非常详实。我最关注的是四诊,但其中的切诊只有简单的三页纸,我比较疑惑,太爷如此看重的切脉,在教科书上怎么如此简单?二十多种脉象的描述非常准确,但也有些繁琐,而太爷教的关键脉象——“郁脉”,书上根本没有,是太爷错了?还是教科书错了?

我非常急迫地等待老师讲解切脉,看看他讲的与太爷讲的有何不同……

等啊等,终于等到了讲切脉!上课了,我提前抢到最前面的位置,怕漏掉老师说的每一句话!

老师首先讲了一个故事。十几年前,为了确定中医教材如何编写切脉这节内容,国家曾经组织全国十大名中医汇集北京,给同一个病人切脉开方,等十大名医结果出来后再比较,发现十个切脉结果各不一样,但处方思路大体相同,这说明每个人对脉象的领悟和理解是不相同,教材为了防止将学生带入误区,只讲了一些基本的脉法和主病,具体对脉象的学习和研究可以多看看《脉经》和《濒湖脉学》,前提是首先要熟练掌握教材上的内容。

从老师的话中,我明白了为什么切脉部分编写得如此简单。下课后我从图书馆借来《脉经》,发现王叔和对脉象的研究非常深入,与太爷的《诊脉心法》相比,《脉经》讲得过于详细,临床运用不易掌握,太爷的《诊脉心法》虽过于粗犷,临床上却易于运用,但如果用《脉经》来对太爷的《诊脉心法》进行适当的补充,就会非常完美。

于是一种以头为阳脚为阴、寸为阳尺为阴的框架式脉象模型慢慢在我脑海中清晰起来,脉势与人体的对应关系也慢慢清晰起来。太爷说必须切到一万人的脉象,才能对脉象有完整的认识,而此时的我,除了几年前同太爷一道看过几十上百个病人,切过一些病人的脉象,离一万人还相差太远……

我边看《脉经》,边想《诊脉心法》,边练习手的敏感度,然后记下自己对脉象立体框架式模型的构思。

我相信总有一天,我会切到一万个人的脉,我会使太爷的《诊脉心法》更加完美……

十六、中医路之社会调查篇

传统的中医因其简、便、廉、验,在广大的农村有着较强的生命力,但目前扎根于基层的老中医越来越少,而年轻的中医又不愿意下基层,在基层中医的传播者越来越少。

大一很快过去了,暑假作业是一篇社会调查。调查什么?如何调查?老师没说,只说随意进行,但开学要交一篇社会调查报告。我坐在回家的汽车上,一边望着车窗外的远山,一边沉思着……

“要是能将这次调查与农村目前最热点的问题相结合就好了。”晚上吃饭的时候,我对父亲说。

“现在农村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,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很严峻,我搞兽医常常到周边村里,经常碰到这些情况,有些老人非常可怜,既然你们要搞社会调查,不妨把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作为调查项目,将问题搜集起来,带到城里去,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问题,这样才有机会解决!”父亲边喝酒边说。

“这个方向不错!我就以《农村老人的赡养情况》为题进行社会调查!”我接受了父亲的建议。

为此我设计了问卷调查表,采用我提问对方回答的形式,而回答的内容由我代填,调查表共设计了大约三十个我认为有意义的问题。

我的调查首先从村里最远的十队开始。

当我走进十队时,眼前所见到的并不是一副热闹的情形。二十多户人家有一半都大门紧锁,门前禾场上的草都有半米多高了,看上去根本不像有人住。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,有几位老人家正在乘凉。

我走近前问一位老奶奶,“这村里为啥都大门紧锁?”

老奶奶说:“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,要到九、十月份割谷时才会回来一趟,队上就只剩下二十几个老骨头了。”

当知道我是医学院的大学生,又是老太爷的重孙后,老人们都围了过来,他们搬来凳子和桌子,我便开始看病了。

看的第一个病人是一位老大爷,我切过他的脉后,告诉他,“您寒湿过重,双下肢无力、沉重,夜间睡觉双腿发凉。”

“小伙子不愧为老太爷的重孙,你说得真对!得咋治法?我可没什么钱啊!”

我有些犯难了,左右看看,突然看到禾场边的香樟树。好了,有办法了!

“老大爷,您把香樟树的枝子和柳树条子各找一大把,煎水后熏洗一段时间,应该会轻松很多的,连续熏上半个月,病就好得差不多了。”

听完我的话,老大爷半信半疑地回家了。

第二位依然是位大爷,脉象显示左关郁涩如豆,我按了按他的肝区,问道:“您平时这儿疼吗?”

“真神了,小伙子,你咋晓得的啊,我这儿疼了好几年了!”

原来老人有胆结石病史,又没有钱做手术,就一直拖着。看着大爷暗黄色满布皱纹的老脸,我心里一阵难受!

“大爷!您看,咱村不是有很多酸筒杆(酸筒杆根学名虎杖)吗?你就挖些根切片后,配上几个鸡肫皮(即鸡内金)煎水喝,喝上一段时间会好些的。平时不要吃大油的东西,不要吃鸡蛋!”

我的话刚说完,第三个老人就抢着说:“伢儿,我昨天砍柴把脚崴了,这走路都不行,你可要帮我想个法,要不我饭都吃不上了。”

我蹲下来看了看老人的脚,左脚踝部红肿,试着左右活动了一下,虽然疼,但没有明显骨折迹象。

“老奶奶,你家种土豆没?把土豆切成薄片贴在脚崴了的地方,干了就换,多贴几次就能走路了。”

第四个、第五个……

我的问卷没有填出一份,但意外地替在场所有的老人诊了脉,这些老人或多或少的都有慢性病,我尽我所能为他们提供了简单方便的单方或验方。

看着这些苍老的脸,看着这些布满老茧的手,再看着那些紧锁的门,我觉得我的问卷实在是太肤浅了。而他们眼中的期待,已经给了我一份很好的答卷……

中医发源于民间,而民间也是最需要中医的地方!

暑假快结束的时候,我又专门到十队去看望这些老人,受到了极其热情的接待。

这些老人都抢着拉我到家里喝茶,那位胆结石的老人非常高兴地说:“娃儿,按你说的喝了一个星期后,都不痛了,现在我每天还在喝。”我听了也很高兴。

这时候一个老爷子走过来,我记得上次我给他做了颈部按摩,还教他草药外敷,不知道他现在好些没有?

老爷子拉我走到旁边说:“小伙子,我的脖子好很多了,没有以前那么痛,头脑也清醒了很多啊,你是好样的,咱们农村就缺少你这样的小神医,没啥报答你的,我想给你个方儿,这是我家祖传的治疗毒疮的外用方,效果可好了,你以后遇到长恶疮的病人就可以用上了。”他边说边悄悄地递给我一张纸。

我正准备伸手去接,旁边一位老奶奶伸手拦了下来。

老爷子挥了挥手说:“老婆子,你干啥?儿子对这个又没兴趣,难道我们把这方儿带进棺材里啊!小伙子人好,用得着,我们把方儿给他也算是对得起祖宗了!”

我犹豫着接还是不接。老太太若有所思地看了我一会儿,接着,她一把从老爷子手上拿过那张纸,塞到我的包里。

“收好!小伙子,有时间多来坐坐,我们老了,儿孙都不在身边,你来了帮我们瞧瞧病,我们也高兴啊!”

“我一定会常来看你们的!”我答应着,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。

这时另外一个老奶奶走过来,我记得就是她上次崴了脚。

“老人家,您的脚好些没有?”

“好了,好了!按照你说的办法,第二天就不痛了。也没啥感谢你的,你看这个你用得上不?”

我接过来一看,发现是一个手抄本,很薄,就七八页纸,书中记载了治疗上百种疾病的单方,随便看了一下。

第十条写着“眼变赤,如兔眼,用桑叶,正好治!”

第十一条:“小儿惊,夜哭闹,舌尖红,灯芯草!”

第十二条:“头痛生,气血滞,莱菔汁,滴鼻愈”……

我心中一惊,看来此书不可小视。

“这是好东西啊!您好好留着,以后用得上的!”

“我们都不识字,儿女又不在身边,留着也没用,有用你就拿去吧!”

我无法拒绝老人的盛情,只好收下了。作为一个正在学习的医学院校学生,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,而他们却用心在回报我,这份礼物太沉重,我几乎承受不起了,我只能更用心学习,以期将来用更好的医术来为他们治愈沉疴。

而直到今天,我仍然配合汤药使用老奶奶当年送给我的单方,我也时常用阴阳拔毒膏来治疗疔疮,每获奇效,每当这时候总会想起当年的那一幕……

我也会时常问那些远离家乡的年轻人,你们的父母身体可还好吗?我希望能够提醒他们,多多地关注他们远在家乡的父母。也许当他们在城里打拼的时候,他们的父母正在疾病中苦苦地挣扎、呻吟……

假期很快过去了。我不仅以详实的数据和事例作为依据完成了我的调查报告,也亲自治疗了不少老年人的慢性病,而且还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。

传统的中医因其简、便、廉、验,在广大的农村有着较强的生命力,但目前扎根于基层的老中医越来越少,而年轻的中医又不愿意下基层,在基层中医的传播者越来越少。从这次调查活动中,我看到我未来的路,中医的根在农村,扎根基层才是中医发展的正途。

十七、中医路之静悟篇

我一口气将药性部分读完,一种感慨油然而生,这才是“中医临床实战家”,没有一丝矫揉造作,也没有故弄玄术,有的是对天地、对五脏、对药物的精辟论著……

进入大二后,开始学习《中药学》,书中大部分内容太爷都曾传授给我,而且很多药材我都亲自采摘过,认识也比较深刻,学习起来非常轻松,但《中药学》中的用药剂量让我十分困惑,大部分药材用量是八九不离十,即八克、九克、十克左右,毒性药物剂量更小,矿物类药物剂量稍大。

想起太爷治疗嗝逆用柿蒂是一大把,估计至少有四五十克;治疗咳嗽用枇杷叶也是一把,至少也是30克;治疗风湿,外用药熏洗,一次就是一小捆,那可是几斤……

再看看教材上的用量,是太爷用量过大?还是教材上用量保守?

我带着疑问在图书馆翻阅书籍,一次偶然的机会,看到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中册。作者张锡纯,字寿甫,河北盐山人,中西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,出身于书香之家,自幼读经书,习举子业,两次乡试未中,遵父命改学医学,上自《黄帝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,下至历代各家之说,无不披览,反对崇古泥古,固步自封,并崇尚实验。他对药性的认识可谓入木三分,既没有像古人那样将药性说的玄乎,也没有像现代教材那样过于保守,结合临床案例论药性,让人很容易理解,也很容易掌握。生石膏、大黄、肉桂一些普普通通的药材,在作者的手中显示出各自神奇的疗效。黄芪配知母,取象如“云升雨降”之天地造化……

这是除太爷外我接触的第一位将药性与天地平齐的医家,我一口气将药性部分读完,一种感慨油然而生,这才是中医大家,没有一丝矫揉造作,也没有故弄玄虚,有的是对天地、对五脏、对药物的精辟论著……

中册提到“吸升呼降”之调气法,我试了几次后,感觉大脑清醒了很多。由于初中时学校宿舍潮湿厉害,我也患了风湿。按照张锡纯的调气法进行调气,不到五分钟,双侧膝关节向外直透凉气,疼痛减轻,走起路来轻松了不少。

想起太爷临终时说过的话,“若能用自身之热散自身之寒……引导人体气机进行寒热对流,至稳至妥,邪去而正安……”我不禁对张锡纯更加充满敬意。

“医者要静心静坐,参悟医学道理。”这是张锡纯的学术思想之一。

为了深入了解静心静坐参悟医学道理,我开始练习太极拳,在刚柔相济、阴阳转换中,让自己浮躁的心安静下来,感受空气从指间慢慢流淌,感受气机在体内慢慢运行。

也许古人生活在相对宁静的环境中,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,能感受到气在人体经络中的运行。而对于一个医学生的我,为什么就不能静心体会到古人对人体经络的感受呢?

在打太极拳的过程中,我的气感明显增强,手指的敏感度也在增加。清晨练完功,可以体会到手上细胞在跳动,皮肤在呼吸。人体内一定存在类似如地磁场的东西!它们是什么?我高中时的疑问又回到我的脑海中!

在图书馆,我在《自然医学》杂志上看到生物场的研究。除了人,植物也存在生物场,它是通过一定生物电和生物磁形成的场。书上还描述到在人体周围存在一种淡淡的光晕,随着生物场的增强而增强,当人体生病时光晕的颜色也会发生变化。

“取象于天地,类比于人身。”看到描写人体周围的光晕,我想到了地球,地球表面被一层大气包裹,从太空看地球,不也是有一层光晕吗?我不由得感叹古人的“天人相应”是多么的神奇。

有一次无意中,我将薄荷叶放在口中,一种清凉的感觉立即顺着足厥阴肝经传向脚部。我大吃一惊!这种感觉以前从未有过。于是我尝黄连,能明显感到一部分顺着手少阴心经运行……

虽然当时还未学《针灸学》,但我在图书馆早就将十二经脉的走行记住了。我想,也许我通过练习太极拳,练习调气法,体内的经络敏感度增加了。但我疑惑的是,药物还没有入胃,没有消化吸收,而其成分怎么能很快传到脚部,药物的成分是通过消化道吸收,然后通过血液运行到全身?还是药物有一部分能量能在口中通过经络迅速运行到相应的地方?我所感受到的又是什么?

怀着许多疑问,我继续对药物进行品尝。发现凡是气重而味淡者走经络快;凡是气淡而味厚者走经络慢。也许药物的生物场与人体的某些脏腑的生物场相似,于是当药物进入人体后,药物的生物场便借助经络系统迅速输送到人体。

“不同的人,生物场能量不相同,如果两个人有许多相似的生物场,那两人碰面可能会感觉很熟悉……”

“生物场也应当存在相生相克,如果一个人的生物场正好克制另外一个人的生物场,那他们碰面,被克的一方就会有一种无名的紧张和恐惧感……”

“一卵同胞的双胞胎,他们的生物场很多相似地方,所以他们有很多无意识的相同行为,类似如物理学上的共振现象……”

“母亲怀小孩时,小孩生物场会被其同化,所以母亲对自己所生的小孩,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,母子连心,纵然相隔千里,小孩发生意外,母亲的生物场都会受到波动,感受到小孩发生的事情……”

一下子我联想了很多很多。也许生物场正是我们解开中医经络疑团的开锁钥匙!

一个很大胆的想法立即浮现在我的脑海中。既然西医能够提取药物的有效成分,通过静脉直接输送到人体治疗疾病,那么中药为什么不能提取药材中的生物场或者复制出这种生物场,通过经络系统直接给人治疗疾病呢?如果能,那么再珍惜的药物都可以进行复制,只要有一个地道药材的样品(如虎骨),只要能提取其生物场的能量信息,就可以无限制地复制,稀有药材老百姓也用得起了!

中医看病,仍然要辨证施治,仍然要开处方,只是最终进入人体的不是苦口汤药,而是一种能量,这种能量通过特定的穴位,直接进入人体,其起效速度不一定亚于西药静脉给药!

于是在课余时间我广泛阅读有关生物场的书籍,而且同这些文章的作者联系,了解他们对生物场的认识深度。再看看当时流行的哈慈五行针、周林频谱仪,这些没有辨证、能量固定的理疗设备,它们都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。如果换成有特定信息的生物场能量,通过辨证施治,采用经络输送,效果一定会更好,这种将药物与针灸完美结合的治疗方法,也许能让发展出现划时代的飞跃……

静悟使我产生很多新奇的想法,对医学领域产生大量的质疑。可惜读书时的我,一无病人,二无资金,无法进行科学实验,只能将所有的构思写下来,今后慢慢实践……

十八、中医路之见习篇

小伙子,抄也没有用的,这些标签是糊弄人的,山药罐子里放的是当归粉,不信你打开来闻闻,想偷我祖传秘方的人至少有一百批了,你就别花心思了……

中医学院本科学制五年,其中见习三个月,实习一年。见习是在大三的下半年,学院安排我们到下面的中医院去见习,看看中医是如何治病,同时去药房了解些相关的中药知识,熟悉各种药材。我被分到一个小县城的中医院,带着对临床旧梦重温的期待,带着对小镇的好奇,我和同学们出发了。

小城的建设比想象的漂亮。美丽的欧式一条街,让我们仿佛感受到北欧的风情,教堂式的堡顶,圆形的拱门,一一从我们的眼前闪过,让年轻的我们兴奋无比,我们一路欢呼歌唱,路过的行人无不驻足观看。经过县人民医院时,我特地多看了几眼,气派的门诊大楼和高耸的住院部大楼,和省城大医院真有一比。

车在大街小巷里转了十几分钟,最后停在了一排破旧的房前。残破的外墙,灰暗的楼房,看上去完全是几十年前的建筑。

“这是什么地方啊?”我在心里犯嘀咕。

再仔细瞅瞅,在门边一个不起眼的牌子上看到了“门诊部”几个字。我的心不由得一凉。司机的话恰恰响起:“你们到了,这就是县中医院了。”

原来这就是中医院?想想刚才路过的人民医院,再看看眼前破败的楼房……

当时是星期天下午四点多钟,整个门诊部静悄悄地,走廊里没有一个病人。难道中医的市场真的如此萧条?如此古老而优秀的科学为什么并没有发出它应有的光彩?我心中忍不住有些不平,而周围的同学们也发出了一片抱怨声。

“同学们!这就是你们要见习的医院。别看它很不起眼,这个医院的儿科和内科在这个县城,甚至本省都有一定名气,不然学校也不会安排你们过来见习。希望你们在见习期间能够对中医有更深刻的了解,也能够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熟悉。”辅导员的一番话让还在低声报怨的同学安静了下来。

既来之,则安之!既然来到这里学习,那我就应该尽我的努力来提高自己。晚上躺在床上,我给自己鼓劲,定好闹钟,我安静入睡,一夜无梦。

第二天早上正式到见习科室报到,我见习的是中医儿科。七点半我就收拾停当,早早地到儿科门诊外等着,咱先给老师留个好印象!

陆陆续续地一些家长抱着或牵着小孩来看病了。看来辅导员说得没有错,儿科在这个医院真的很强呢。但为什么老师还没有来呢?等到八点过十分,才看见一个中年医生走过来,他一边打着呵欠,一边忙着扣白大褂的扣子,嘴里还在跟旁边诊室的医生打招呼:“嘿!老陈啊!今晚不要再拖我打牌了,连打了两个晚上,身体吃不消了。”

“不会是他吧!”我心里一寒,想起太爷说的,“医者须自律,如果一个医生不能自律,很难成为一个好医生。”

“咦!你是干什么的?”他走到诊室门口,看到呆立在那儿穿着白大褂的我。

“老师,我是中医学院的见习生,分在您这里见习。”虽然有些腹诽,我依然毕恭毕敬地说。

“见习啊,那你就见见吧!”他漫不经心地说。

病人一涌而进,围作一团。“干嘛!干嘛!闪开!闪开!排好队一个一个来!对了!见习的!你去帮我买份早餐,随便什么都行!”

我无奈领命而去。等我的早餐买回来,老师已经看了将近十个患儿。效率真高,我有些好奇。站在一旁,我仔细观摩起这位“专家”看病。

5岁小女孩,面黄肌瘦,“专家”看了看眼睑,拔了根头发,看了看毛囊,摸了摸腹部,然后诊断:脾疳,治疗费30元。

4岁男孩,晚上哭闹,睡觉不安,小便黄,体瘦厌食。“专家”看了看眼睑,拔了根头发,看了看毛囊,摸了摸手心,然后诊断:心疳,治疗费30元。

7岁男孩,头发焦黄,皮肤粗糙,大便干结,不吃饭,消瘦,诊断:肺疳,治疗费30元。

……

我看得目瞪口呆,再看看专家。趁着家长们去交费的间歇,施施然地起身,在身后药架上用小勺从不同的药罐子里弄出些药粉,包成几包,放在一边。

“好了,这个给你,拿回家分成6包,连用6天,吃完后就会好很多的,歇一天,下周再来复诊。”只见专家把不同的药包给不同的家长,几分钟搞定一批患儿。接下来的几个患儿,都是来复诊的,连治疗费都已经交好了,还省了专家老师的事。

还是那些药粉,分钟搞定。更让人佩服的是,在看病的间歇,“专家”老师还抽时间吃完了早餐。患儿还真不少,一直看到近中午。好不容易闲下来,我当然要抓紧时间提问了。

“老师,为什么所有的患儿都是疳积呢?”

“当然,五脏六腑皆有积。只有不同脏腑表现略有差异,而小孩子吃中药很困难,所以直接用药粉冲服,效果会好很多。但是配方是秘密,不能外传!”专家老师似乎很耐心地对我解说。

“咦,看不出来啊!”我在心里暗忖着。

抬起头来仔细打量起那些不起眼的小药罐子。药柜共四层,每层十六个药罐子,居然每个药罐子都有标签,这就难不倒我了,我拿出纸和笔,准备把药名抄下来。

王专家一眼看出了我的想法,他笑着摇了摇头,“小伙子,抄也没有用的,这些标签是糊弄人的,山药罐子里放的是当归粉,不信你打开来闻闻,想偷我祖传秘方的人至少有一百批了,你就别花心思了。”

看着他可恶的笑脸,我气不打一处来,而且心里还有几分尴尬。

“我是来见习的,又不是小偷,这样的老师真是差劲。”我心里想。

快下班的时候,又来了一批患儿,说是从很远的地方专程找“专家”看病。

我本来以为王专家会很不耐烦地赶走这批患者。要知道五分钟前,他已经换好了白大褂,洗好手,准备下班了。没想到王专家转身穿上白大褂,又开始给患儿看病了,并没有我想象中的不耐烦。老师没走,我自然也不能走,但这么一耽误,下班的时候已经十二点半了。

王专家锁门时转身看见我,他似乎有点惊讶。“你怎么还没有下班,回去晚了当心没有饭吃。”

“老师,我是来见习的,病人没有看完,我自然不能下班。”我理所当然地回答。

王专家愣了一下:“你小子,看不出来啊!下午我休息,你不用来了。你从我这儿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,明天你也可以不用来了。”说完,他很轻松地走了。

留下我在那儿发愣,“怎么会遇到这样的老师!不管他,明天我该来还得来。我就不信从你这儿学不到东西。”

回到寝室,同学们已经吃过了,正在兴奋地讨论上午看到的病号。而我的心情却很低落,不想说话。只是捧着凉了的饭菜坐在一边,没滋没味地吃着,听着他们的讨论。

队长正在大谈内科的李主任。“好家伙,李主任真是我的偶像!今天上午有个病号刚走进诊室,还没有开口说话,他就吩咐我开胃镜申请单,问过病号的姓名后,就让他去做胃镜了。真神啊!胃镜报告就是胃溃疡。我到现在都想不通为啥他就知道这个患者是胃病呢?”

“望而知之谓之神!看起来这个李主任的确有两把刷子,有机会一定要见识一下。”我想。

王专家如何才能接纳我?如何才能在儿科门诊学到真正的本事?明天情况会不会好转?

第二天早上,依然是七点半,我就等在了儿科诊室的门口。没有迟到的王专家看到我时,面无表情,只是打开门,让我进去,一天的工作开始了。一切的诊治过程和昨天相似,但是今天的治疗费单子是我开的。又是忙到十二点半,没有交流,我们各自回家。下午专家照常休息,我闲不住,跟着在药房见习的同学,一起到药房抓药。

时间过得真快,开了一个月的治疗费单子,观摩了一个月王专家看病的过程。虽然他什么都没有讲,但是我深厚的中医理论底子帮助了我。我对于五脏六腑之“疳积”不同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理解,也能够对患儿的疳积做出正确的判断,而王专家仍然是那副表情。

平时没有病人时,我也会去看看那些药罐子,有时候会把药粉弄出来看看,闻闻,甚至尝尝,王专家没有什么反应,他只是一言不发地看着我做这些事情。

通过看、闻、尝,一个月来大约一半的药粉,我知道了它们的具体成分,山药粉、茯苓粉、白术粉、连翘粉、当归粉、莲子粉、石膏粉……

慢慢地我习惯了这样的上班模式,心情也平静了很多,并且拒绝了队长让我到住院部见习的建议。我决定把这三个月的时间都用在儿科门诊,反正每天下午我可以到药房和其他的科室去学习。

某天下午,在内科见习的同学回来后,说李主任今天下午要带他到山上去认药材,问我们有没有兴趣一起去。每次在门诊看到和善的李主任都只是匆匆而过,没有机会同他交流。现在有这个机会,当然不能错过。

近距离的接触李主任,他那慈祥的面容和温和的微笑让我不由地想起太爷来。李主任也是中医学院毕业的,只不过是函授班,对于没有能在学院正规学习,他心存遗憾。所以对我们这些中医学院的后学,他有着殷切的期望。他希望我们的见习能够有所收获,也希望我们通过见习,能够对中医真正地产生兴趣,所以他专门抽时间带我们上山熟悉药材。一方面可以和我们多些交流,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认识一些原生药材。

一路上,李主任把他从医多年的心得一一告诉我们,而通过他的讲述,我更加坚信他是一个和太爷一样的真正的中医。

走到半山腰,李主任指着一株紫色叶子的植物问道:“同学们,谁认识这是什么药?”

植株外形似薄荷,茎呈四棱形,有长柔毛,叶片为全紫色,闻起来没有薄荷的清凉味道,但有种奇怪的辛香味。我捻了一片叶子边闻边想。

“薄荷!”一个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喊出了心中的答案。

“不对。”李主任摇头否定,他鼓励地看着我们。

“紫苏!”我接着说:“这是发汗解表、行气宽中的紫苏,苏叶、苏梗分开入药。”

这药在小时候太爷带我上山采过一次,但许多年没有去采药了,居然不太熟悉了……

接下来的时间更像一堂中药学的临床实践课。车前草、小蓟、大蓟、白茅根、土大黄、何首乌、忍冬藤、路路通、麻黄……一味味草药的药性、功效、归经、最佳采集时间、炮制再加上临床应用,李主任信手拈来,言语生动。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当年太爷带我满山采药的情形,连平时一直抱怨中医枯燥无味的几个同学也听得兴趣盎然。

“这是什么药?”李主任指着一棵一人多高灌木问道。

大家都不说话,看着我,因为一路上看到的几乎都是我所认识的药材,大家便把目光集中在我身上,而李主任看向我的目光也多了几分期待。

草质藤本植物,叶茎略带白色,密生有节的长柔毛。我反复在脑海中搜索,在老家肯定是没有见过的,那么书本上呢?似乎教科书上也没有。我没有一丝印象,只能摇摇头。

“这就是白英,性寒,味甘,有小毒。功效清热解毒,利湿消肿,抗癌。这可是抗癌的良药!配伍蛇莓、龙葵、白花蛇舌草等药,用于肺癌以及胃肠道癌肿的治疗,可惜啊!这么好的药没有人采集,现在药房里用的大部分都是人工种植的药材,原生药材生长周期长,产量小,采集慢,所以价格偏贵,医院不愿意采购,而人工种植的药材常常为求速生而忽略了质量。有时候为了给病人治病,我会亲自上山来采药,但限于精力,只能帮帮那些大病和重病人……”

李主任的一番话,让我沉思良久。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,急功近利者日多,野生药材品相不好,不够壮实,且采集不易,有时候采药连工钱都挣不回来,所以人工种植越来越多,收益是高了,但药效却下降了。国家应该制订相应的制度来规范中药材质量的管理,保障人民用药的安全和有效。

今天,我治疗癌症病人仍然会用到白英,而每每此时,我都会想起慈祥的李主任。再看看国家现在实行的GAP(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),我不由感叹:国家正在为中药种植标准化努力,而我们学中医的人,对中医的研究岂能放松和懈怠!

在返回的路上,我想起了队长在见习第一天遇到的胃病患者,就忍不住问起李主任,“为什么在患者一进门就知道应该让他做胃镜呢?”

李主任笑着说:“这个并不难,这就是诊断学四诊中的望诊。患者一进门,右手捂住上腹,鼻头色青带黑,自然要考虑慢性胃病!”

我点头不已,望诊的重要太爷早就教过我,但是我还是不能熟练运用,看起来以后要多加练习了。回到寝室,我把下午李主任所讲的,我所不知道的都记在了笔记本上,太爷说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……

每天早上,我都会在七点半准时出现在儿科门诊诊室前,慢慢地王专家不再面无表情,他会在忙碌时让我帮忙配药,按着他的指示,我在不同的罐子弄出不同分量的药粉。虽然依然有几种药粉,我不知道是什么,但比起最开始的毫无头绪,现在我已经有所领悟了。

有一天上午意外地不是很忙。我和王专家相对默然。我翻着书,王专家看着我。他突然间开口问道:“你真的那么喜欢中医?这么久还能坚持下去?”

“是啊!我太爷在我四岁的时候就开始教我学中医了,我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好中医!”

“我跟你不一样,我并不想当个医生,只不过我家世代行医,到我这一辈,就我一个传人,所以老爷子逼着我记下了祖传的秘方,不过也幸好靠它,我能混碗饭吃。我没有上过几天学,现在在医院上班,也是因为在当地小有名气,医院聘我每天来坐半天诊,看到你,我觉得很有意思,我没有想到有人会这么喜欢当医生,对了!你将来不会留在我们这里上班吧?”

“应该不会,我的理想是回老家当医生,能够为老家的病人治病。”

“那就好,说实话,我挺欣赏你的。我的方子,你也偷得七七八八了,小子!你还挺厉害的。”

我不好意思地笑笑,说实话,在这儿呆了快三个月,除了几味药粉还不太清楚外,其他的药粉及治疗时各自的比例,我已经记下来了。假以时日,我想我应该可以灵活地应用了。

“告诉你吧,你所尝不出来的那几味药粉,都是复方的,所以你的舌头还是不够灵啊!不过好人做到底,我今天把那几种复方成分告诉你,不过,你可不要来抢我的饭碗啊!”

我有些诧异了,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。王老师一直知道我在“偷师”,但一直什么也没有说,现在还要把秘方告诉我,我觉得我有些误会他了。

“小子,我老爷子知道我不是学医的料,临死都闭不了眼,他遗憾我不能把祖传的方子发扬光大,说实话,我也就是个照方抓药的江湖郎中,也只能靠祖传的方子混碗饭吃,把祖宗的东西发扬光大还要靠你们这些读过书的大学生,所以我把方子给你,不光希望你运用于临床,也希望你能深入地研究它……”

在儿科门诊的最后一段时间,王老师开始系统地指点我,帮我将偷师所得的零零碎碎的东西,完整地串在了一起……

在见习返校的路上,回头望着我呆了三个月的中医院,心里真是思绪万千,除了感慨,更多的是不舍!舍不得慈祥的李主任,也舍不得被迫学医的王老师,还有这里的山、这里的水、这里的病人……

十九、中医路之中药篇

陈教授就这样将自己丰富的知识慢慢教给了我,我唯一能报答的就是做一个懂医而又懂药的好学生!

大学四年级下学期,大部分课程都已结束,同学们都在为大五的实习做准备,为能分配到好的实习医院而做努力,而我心里总觉得少些什么。虽然四年来,中医、西医课程各学了几十门,但中药的炮制太爷没有教我,学校也没有教,还有中药制剂学、中药鉴定学这些中药专业主修课程,我们学中医的都未沾边,难道作为一个中医大夫,就没有必要学习这些课程?

在朋友的引见下,我见到了中药教研室的陈教授,陈教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智慧型的人物。交谈中我谈到了目前中医系所学的课程,和我的一些想法。陈教授十分肯定地说:“目前中医的培养方式确实存在一些问题,中医人员懂医不懂药、药学人员懂药不懂医,这种情况十分普遍,药学虽然没有医学复杂,但这里面又是一番天地……”

我说:“那我可要拜您为师了!”

“这拜师酒你可得先请!”朋友说道。

“如果你想学,我借几本书你回家看看,不懂的可以问我,酒就不用请了!”陈教授一边说,一边给了我两本书,一本《中药制剂学》,一本《中药鉴定学》。

“中午我请客,一起吃个便饭!我这个学中医的也正好向您多请教中药专业的问题!”我一边接过书,一边说,同时给朋友使了个眼色,希望他帮忙说话。

我们一行三人来到食堂,在二楼学生餐厅的包厢,叫了几个小菜和几瓶啤酒。陈教授喝了口啤酒,开始讲起了中药现代化。

“由于汤药入口很苦,病人难以下咽,改变中药的入口问题,一直是药学研究人员关注的问题。在口感良好、疗效增加、副作用减少的总的指导下,中药现代化取得了很多成绩。古人将药材粉碎后加上蜂蜜,做成蜜丸,就是一种办法。现如今就粉碎技术而言,就有了质的飞跃,超微粉碎技术能使药材粉碎达到细胞级,药物的有效成分能够得到彻底释放;微粉后制成蜜丸,疗效也有很大的提高……”

陈教授看我们中医系的对药学有这么好的兴趣,继续说:“由蜜丸改进成浓缩丸,不仅改变了传统蜜丸粗、大、黑的特点,服用量也减少了,达到了服用方便、口感良好、疗效增加的特点,糖尿病人也可以安心服用;还有颗粒剂,不用煎煮,开水直接冲服,给患者服药带来很大便利;β-环糊精的包合技术,将有异味或易挥发的成分包合起来,既改善了口感又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水溶性、增加药物稳定性、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、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;还有中药透皮吸收增强剂的研究和运行,增强了外用药物的利用度,临床疗效也得到了提高……”陈教授如数家珍地谈论着中药现代化,让我的视野大大开阔。

“可是据我所知,中成药的质量控制一直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?”我插言说道。

“你说的没错,现在为了使中成药的质量可控,质量标准更具有科学性,目前的指纹图谱技术,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……”陈教授描绘出一幅中药现代化的美丽画卷。

我心里一直有困惑,中药的粉碎技术、除味技术、增强吸收技术都在取得成绩,那有没有想到整体提取中药中的生物场,而不是分离提取中药中的单体成分,中药材中也应当有整体观,也应当有阴有阳,“孤阴不生、独阳不长”,药物提取到单体成分后,药物的偏性肯定发生了变化,那中医的辨证用药又如何体现呢?

我得好好看看这些书籍,我暗下决心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,很快看完了陈教授给我的两本书。对膏剂、糖浆剂、胶囊剂、丸剂等都有了大体的认识,但要制出成药来,还是没把握,况且很多问题还不明白,这里面的学问还很深。于是在周五下午,我找到陈教授,想向他请教一些问题。来到他的实验室,陈教授正在教学生使用高效液相,看我过来,非常高兴。

“书看的怎么样?”

“看完了,不过疑问很多?”

“说说看!”陈教授安排好学生,将我带到隔壁的办公室。

“一个拟定好的处方,如果要制成浓缩丸,生产工艺中一部分药材需要提取其浸膏,一部分药材需要粉碎,这其中什么药材提取、什么药材粉碎,如何确定呢?”

“嗯!书你还是看进去了!一般情况下,成分容易破坏的和容易挥发的药材就粉碎,粉性足的药材也可以选择粉碎!这些都不是绝对的,还要看什么处方,最终制成多少成品!比如:六味地黄丸中山茱萸一部分煎煮提取浸膏,一部分与山药粉碎成细粉;三黄片处方中一半大黄粉碎成细粉,剩余一半大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。”陈教授边讲边用手比划,我是学中医的,看来把一个有些复杂的问题三言两语给我讲清楚,的确有些困难。

“这样吧!我只要有实验就叫你过来帮忙!你也可以理论结合实际,边操作边学习。如果今后到大医院上班,制剂学基本上可以不用学,但如果你到社区医院上班或者自己单干,学习中药制剂学和中药鉴定学是非常有用的。”

“书上得来终觉浅!今天正好我在搞一个膏剂的小试,你过来看看……”

陈教授给我讲解真空浓缩提取浸膏的过程,从来没有接触过浸膏是什么东西的我,看到黏黏糊糊的浸膏,我总误认为是糖浆。陈教授一边纠正我的错误,一边讲浸膏和糖浆的区别,在他看来中药系绝对不会出现的问题,在中医系身上出现了,看来中医专业学习一些基本的中药专业知识还是很必要的……

再接下来的两个月里,只要有实验,陈教授总打电话给我,让我过去观摩,有时也帮些小忙,动手操作操作,从制作艾条到蜜丸、浓缩丸的加工,还有胶囊填充板的使用等,陈教授手把手教我,同时只要有机会,他就给我讲中药材的鉴别。

“中药材可以从形状、颜色、气味、表面、质地、断面来鉴别,传统的鉴别方法有:一看、二闻、三尝,还有水试、火试,通过这些办法基本上都可以鉴别出真伪来!”

“不同的药材,往往有其独特的外形,而且这些外形特征一般较为固定。如野山参‘芦长碗密枣核芦,锦皮细纹珍珠须’;党参‘狮子盘头芦’;黄连形如‘鸡爪’;天麻头如‘鹦哥嘴’;防风根头如‘蚯蚓头’;海马则是‘马头蛇尾瓦楞身’;粉防己形似‘猪大肠’等,皆取其形。观察药材性状时,如系干燥、皱缩的全草、叶、花类等药材,应先用温水浸泡,待其展开后再观察……”

“各种药材多有不同的颜色。如黄连、丹参、紫草、乌梅、青黛、白芷、红花、金银花、黑白丑,皆取其色。药材不同、加工方法不同、贮藏时间不同,都会影响药材的颜色……”

“气味包括气和味两方面,含挥发性物质的药材,多有特殊的香气,如阿魏、丁香、鱼腥草、败酱草、鸡矢藤,皆有嗅之难忘之气;对气不强烈的药材,可将其切碎或用热水浸泡后再闻。而辨别药味则需口尝:乌梅酸、龙胆苦、肉桂甘辛、干姜辛辣、细辛麻等,口尝药材时,至少要嚼分钟,才能准确尝出味道;对具刺激性及有毒的药品不能口尝太多,尝后立即吐出,并嗽口、洗手或嚼食甘草等,以免中毒……”

“检查药材表面是否光滑或粗糙,有无皱纹、皮孔或毛茸等。如白头翁根头部的白毛(叶柄残基);羌活环节紧密似蚕;金毛狗脊表面密生金黄色毛茸;白芷有唇形皮孔等,都是重要的鉴别特征……”

“质地指药材的坚硬、松软、致密、黏性、粉性等特征。如南沙参因质地泡松而称为‘泡沙参’;粉性强的有粉葛根、天花粉、山药等;质坚硬者如穿山龙、郁金……”

“药材有易折者,有不易折者。自然折断之断面,有粉性者,如山药;有纤维性者,如黄芪;有胶丝相连者,如杜仲;有平坦而粉性者,如牡丹皮。不易折断,或断面不平坦者,可用刀横切之后观察,特别是切制的药材饮片,切面的特征更显重要。如广防己之‘车轮纹’;乌药、羌活、黄芪之‘菊花心’;川牛膝之‘筋脉点’;山柰之‘缩皮突肉’;茅苍术之‘朱砂点’等,都是形象的鉴别特征……”

“火试、水试是中药传统的经验鉴别方法,具有简单易行、迅速可靠的特点,利用某些药材用火灼烧后产生的特殊现象,如气味、颜色、烟雾、响声等或是在水中的变化,如颜色、形状等进行鉴别。”

“对一些外观形状、颜色相似的中药或是掺伪品,利用火试、水试的鉴别特征就非常容易识别其真伪优劣……”

“如沉香燃烧时发出浓黑烟,香气浓烈,并有较多油状物渗出;若香气弱,有松脂样气则为伪品;水试法入水后沉入水或半沉入水,伪品则不沉入水;将苏木投入热水中,水呈鲜艳的桃红色,加醋于水中变成黄色,再加碱又变成红色;海金沙易点燃发出爆鸣声,并有闪光,无灰渣残留,若有残渣则为掺伪品,水试质轻,漂浮于水面上,稍静置并晃动也不下沉,若有沉淀或水变色浑浊则为伪品或掺伪品……”

“青黛用微火灼烧,有紫红色烟雾产生,若无烟雾则为伪品或掺伪品。放入水中,漂浮于水面不下沉,水溶液无沉淀,若有下沉或有沉淀则为伪品或掺伪品……”

“蒲黄火烧易燃,若掺伪则易熄灭。放于水中漂浮于水面,水不染色。若水显浑浊又变色,水面部分沉入水底或在漂浮物中可见纤维状物则为掺伪品。”

“菟丝子用热水浸泡,表面有黏性,掺有杂质的可用肉眼直接看到,加热煮沸5~10分钟,则可见白色卷曲状丝状物,形如吐丝,若质坚,煮沸无变化则为伪品。”

“红花浸入水中,水染成金黄色。若有沉淀或有油状物,或水液有甜味则为掺伪品。”

“黄芩放入冷水中稍振摇,水色无明显变化,若水色立即变黄,则为掺伪品或伪品;血竭少许置白纸上,用火烘烤熔化,则有黑色痕迹残留;取颗粒直接燃烧则发出黑烟,并有呛鼻气味(苯甲酸气味)。若在白纸上为红黄色、有扩散的油迹或燃烧具松节油气则为伪品;秦皮加热水浸泡10分钟,浸出液在日光下可见碧蓝色荧光,若无荧光则为伪品;冰片燃烧时产生黑烟或浓黑烟。若不易燃烧或不燃烧则为掺伪品或伪品……”

陈教授就这样将自己丰富的知识慢慢教给了我,我唯一能报答的就是做一个懂医而又懂药的好学生!

几年后的今天,当我运用当年陈教授教给我的知识鉴别中药材时,才发现中药材的确存在很多质量问题。

通草掺假者多,能买纯正的很少。掺假多用明矾、加重粉(硫酸镁)泡通草,然后晒干,掺假的通草质地发硬,味道有的涩、有的无味。为了躲避识别,掺假者甚至将掺假的通草切成小段或碎段,掺在正品中出售。

制首乌:掺假者将红薯切成小方块,加工成黑色晒干,口嚼时有焦糖味、红薯味,此为红薯干。 圆片型的假制首乌,是掺假者用大黄加工而成。

白附片:掺假者用红薯或土豆加工成形状相似的片形,晒干熏漂而成。鉴别:一看,假的药材周边有明显的刀切及加工的痕迹。二尝,假的白附片无麻口味,为红薯味。

羌活:掺假者用东北产的马尾独活,切片加工而成。鉴别:真品有菊花心,油性足,有特殊的香味。采购时最好进原药材(没有切片的羌活),用时随手切一下就可以了。

当归:切片的当归,经常见到掺独活片。凡片形大,色白,味甘者多为独活。

延胡索:延胡索掺假少,掺的多是大小差不多的砂石。延胡索片掺假很多,多为山药种子切成两半,加工后掺入。 有的为了防止辨别,直接将掺假的延胡索打成粗粉出售。

海金沙:掺假者将建房用的红砖打成细粉掺入,当我用水试法鉴别时,水下一层红砖粉,的确让人很痛心,患者原本是想治疗结石,结果服用的却是细砂粉。

白及:切片白及很多掺假。质地疏松的,为发芽长苗后剩下的白及母体,药力达不到。鉴别:口嚼后有无粘牙感,真品非常粘牙,假的不粘牙。

半夏:黄柏煎水煮元胡,最后用矾制,这就是造假。凡个体偏大,大小均等者大多为延胡索加工而成。

沉香:假的也很多,用枯木喷上沉香油就是所谓的沉香了。

茯苓:造假者用淀粉加工而成,鉴别时用开水煮,很快糊汤者为假货,真茯苓很难煎透。

菟丝子:掺假者用苏子代替菟丝子。鉴别:用放大镜观察,每粒菟丝子上均有肚脐状的凹陷,假的没有;用水煮,可以观察到菟丝子吐丝发黏。

五味子:造假者将未成熟的野生葡萄(产量很大),晒干后染色而成,充北五味子。

威灵仙:市面上出售的切成段的大多都假货,真的威灵仙铁骨铮铮,假的根系发软。鉴别:找到正品的根头部,仔细观察,再看混杂的细段,就知道假的含有多少了。

柴胡:掺假手段太多,其中我见过的有掺柴胡的茎(含量较低)、掺泥土(柴胡水洗时可以洗出大量泥沙)、掺向日葵的杆(切成细段掺入)、掺棉花梗……

龙骨:市面上出售的龙骨很多是假的,真的很少。造假者用石灰加矿物粉制成骨头模型,煅烧成型后,打碎,充龙骨。

龙齿:假货有多少,卖药人最清楚了。

桃仁:细心观察,经常会碰到假的,有的甚至全是假的,掺假者用杏仁当桃仁,大杏仁基本上都当桃仁在卖。两者的鉴别要点:杏仁一头大一头小,形如心,桃仁两头相差不大(相对于杏仁而言),我简称“二愣子”。

川牛膝:大多用牛蒡根掺入。

鹿角霜:有的用假龙骨敲碎后当鹿角霜出售。

猪苓:由于价格偏贵,造假者经常加有加重粉。

龙胆草:掺假者用牛膝须切成段加入,看到这里,想想四大苦药之一的龙胆草,它居然是甜的!

砂仁:好的砂仁为阳春砂,掺假者将其他劣质的砂仁掺入,阳春砂呈圆球形,纺锤形的含量很低,达不到效果。

乌梅:纯真货比较少,掺假者用野生的毛桃,通过醋泡后晒干掺入。

全虫:掺盐、掺加重粉的很多,一公斤全虫,掺了400~500克盐,能有效吗。

穿山甲:俗称甲珠,掺盐或加重粉。本人做过实验,将200克甲珠水泡洗后晒干,只剩下110克了,也就是说掺了45%的盐和加重粉。哺乳期妇女还真不敢用这样的货!

皂角刺:俗称天丁,市场上很多用野蔷薇的茎切成段(上面有短刺,黄亮色),长疮的患者用100克也没用!

吴茱萸:假的为一种形相似的植物种子外壳,具体是啥我也不清楚,只知道嚼在口中没有味道。某家三甲医院的老中医开吴茱萸汤,吴茱萸从15克用到50克,患者病情依旧,老中医还以为自己辨错证了,患者将药拿到我这里代煎,我发现里面的吴茱萸全是假的。

海马:肚子里究竟装了多少东西,掰开后才知道。

黄芩:将野外的树根(细的)切成段,染色后充野生黄芩。鉴别:真黄芩用水揉搓后,其色不退,假的揉搓时水变成淡黄色,最后药材发白,成树棍。

生地黄、熟地黄:只需放在口中嚼嚼,就知道它含有多少泥砂了。

蝉蜕:造假者将泥浆水泡蝉蜕后晒干,让蝉蜕脚和壳里面沾上泥浆,增加重量。

白术:用土炒或麸炒都可以,但白术因含水量高,炒后焦黄色,断面焦黄。一般一公斤只能炒到0.7公斤左右。药商为了防止炒后减重量,炒得很浅,用焦糖染色,表面焦黄色,断面白色!

仙茅:造假者用细白芍根,闷黑后,加工而成。

……

现如今,我每天都在运用陈教授教给我的中药鉴定方法,没有这些知识,我还真的无法为病人把好药材质量这一关。

冬天,我建议病人服用膏方治疗慢性虚损病时,我就会想起陈教授当初手把手教我制膏剂的情形来。他严谨的治学态度,让我终身受益!真的很感谢陈教授!

二十、中医路之实习篇(上)

药材是用来治病的,你看,那么好的天花粉整个出售,一个就要卖几百块钱,真用它治病的老百姓不会买,一则贵,再则也不能用单药治病,多余的就浪费了。

药材是救人的,不是古玩家们的收藏!

一切如计划般进行,没有任何波动。

大学第五年,我们正式进入了临床实习,我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努力争取留在省城实习,而是选择了离学校最远的一个实习点。那是省城西部的一个山区城市,我一直认为中医的根在基层,在我的潜意识里总想寻找“中医的根”!

第一次到离家很远的地方,第一次乘坐长途火车,第一次正式与临床亲密接触,这次实习包括了我人生中的许多第一次……

带着父母和老师的反复叮嘱,我们这个人数最少的实习队出发了。夜行的火车穿过了一个又一个山洞,很快我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。细雨濛濛的早晨我们到达目的地车站。出站后,租辆小货车把行李拉上,站在小货车的后车厢,一路凉风将我的睡意和疲劳都吹散了,被雨打湿后的空气显得格外的透亮、格外的清新。

这座城市呈狭长的带状,两侧的高山围绕着中间的城市,城市有两条主干道。实习医院所在的干道一旁是一条河,水泥的河道显然经过修整,河水很浅但极清。河岸的两侧都修建了花坛,每隔50米左右就有一个历史人物的雕像或者童话寓言故事雕像……

美丽的城市,细雨濛濛的早晨,再加上一个“寻根”的我,感觉非常惬意,我一下子就喜欢上这个城市!

实习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甲医院,无论规模还是基础设施,见习医院都不能与之同日而语。但是对于学中医的我们,能够选择的中医实习科室只有中医科和中西医结合科,委实少了些。于是我们大部分的实习科室都是西医科室,这种实习方式与想象中的有很大的差异。

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我从来没有呆过,但现在每天在中医科的住院部跟着主任们查房,总觉得缺些什么。查房时主任所讲的基本上都是西医内容,只是针对每个病人在结尾时补充一句:“这个病人可以打打丹参,改善改善血液循环!”

“这个病人可以打打黄芪,补补气,提高一下免疫力!”

丹参、黄芪成了万金油,几乎所有病人都在用。切脉的场景少见,中医的辨证分析过程几乎不讲,传统的中医在这里被浓缩成大病历里一段格式化的辨证分析,中医已经被西医化,我有些无奈却无力改变,我后悔当初实习地的选择了,但很快我就开始庆幸!

医院门前的河道是个小市场,各种各样的商贩集中在此,周末是最热闹的。周末我最喜爱的休闲就是逛逛卖草药的摊位。药农们将药材摆出来出售,由于附近就有大山,这里药材几乎都是药农自己在山上采来的野生的原药,生长时间长,非常有特色。

一个五十多斤重的天花粉足足有半人高,当时我还以为是树桩,药农说是天花粉,我心里大吃一惊。凑近了仔细看,果然是天花粉。好家伙,这家伙够大的!小时候在太爷的带领下,挖的天花粉也只有红薯大小!还有七八斤的何首乌、盘子粗的鸡血藤、筛子大的灵芝……这大山可真是宝地啊!

有一家药摊与众不同,也吸引了我的目光。别家的药都是整个卖,而他的除了整个的样本大部分都是切成小片状的药材。我好奇地走过去与他攀谈。

“药材是用来治病的,你看,那么好的天花粉整个出售,一个就要卖几百块钱,真用它治病的老百姓不会买,一则贵,再则也不能用单药治病,多余的就浪费了。药材是救人的,不是古玩家们的收藏!”

“所以您就切开了卖?”

“是啊,切开了,病人想买多少买多少,虽然挣钱少些,但是能让生病的人吃上好药!”

“药房、医院、诊所这些地方可以买整的回去加工切片卖啊!”

“太贵了,你想整个天花粉卖几百块,再切片晒干什么价了。这整个的只是卖给那些收藏的人回家观赏!”药农朴实的话语让我倍感亲切。

我不由仔细打量起来。衣着朴实的中年人,面色黝黑,面容像他的衣饰一样并不起眼,布满老茧的双手应该是常年采药的印迹。一番交谈之后,药农老张知道我是中医学院的学生,他马上兴奋起来。

“乳腺增生书本上有没有讲咋治啊!”

“乳腺增生这是个西医诊断啊!”

“是啊,我老婆前阵子到医院检查说是乳腺增生,花了不少钱也没有搞好,我想弄点中药给她吃,但又不知道中医咋治。”

“乳腺增生中医诊断乳癖,治法当从肝胃入手,乳头属肝,乳房属胃,调理肝胃气血,应该可治。”

老张似乎有些失望:“那用什么药好呢?”

“你就用逍遥散作为主方,加上全虫、三棱、莪术、生牡蛎、海藻、昆布应该有效。”老张一边听,一边在一本破旧的厚本子上作记录。

老张的行为让我吃惊和好奇!一边聊着,一边看着老张卖药,时间过得很快,转眼就近中午了。小小的药摊前还有好几个买药的人,看起来老张是没有时间去吃饭了。我到附近买了几个烧饼,拿过来和老张分食。老张也没有推辞,看来也是真饿了。我们两个就坐在小摊前边吃边聊。中午时分没有什么买药的人了,老张就讲起他的故事。

老张是附近县里的人,自小就患一种怪病。每隔两三天就浑身胀痛,疼起来在床上打滚都来不及,中医、西医看了个遍,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,药吃了几年不见好。十岁那年,村里来了个道士。道士看了老张一眼,就说这娃先天不足,经络狭窄不畅,跟家人只有十五年的缘分,想要保命,只能修道。老张的父母舍不得独子远行,又不忍看着儿子日复一日的痛。就哀求道士寻个万全之策。道士沉思良久,说了个敲打经络的法子。当晚正好老张病发,道士用个光滑的木棍用力打老张周身,从上到下打个遍。说来也怪,打一打,老张反而不疼了,只是身上起了很多包,第二天包消了也没有什么痕迹,道士临走前叮嘱老张,不论刮风下雨,每天都要打上一遍,方能保性命。老张的父母千恩万谢,道士却叹了口气说:“你们不舍得儿子,最终你们要离儿子先去!”

“十五岁那年,我父母亲均无疾而终。”老张接着说,“几十年过去了,我每天仍然在敲打周身经络,再也没有发过病,身体一直都很好。这些年,我也收集了很多单方、验方,也给人治了很多病,但是总想着能找到当年的道士,拜他为师。前几年听说道长就在这附近的山里,我就搬过来了,一边采药,一边继续寻找。”老张的话里既有几分叹惜,又有几分成就感!

“最近几年,我走遍这周围的沟沟凹凹,尝过数百种药材。有次摔在山沟里,以为自己死了,可躺了三天,醒来还活着,也许道士传授的敲打经络法救了我。你看,这些药都是我在神龙架的深山里采的。”

“这些都是些什么药,治什么的?”我看着眼前不认得的药材,忍不住发问了。

“这叫开口箭,药用部分为根茎。秋季采挖后切片晒干,可是治疗慢性咽炎的好药啊!”

“你看,这个是九连环,当地人称地苦胆,味道非常苦,书本上叫金果榄,是治肠胃炎症的好药。”老张如数家珍,一个个讲了起来。

“这是上山龟,是治肝腹水的;这是血三七,治跌打损伤……”

老张停顿了一下,“来,看看神农架的四宝:文王一枝笔、七叶一枝花、江边一碗水、头顶一颗珠。”

“咦,名字好奇怪啊!”我感叹到。

“这可是有故事的。传说当年周文王过神农架时,对神农架的景色赞不绝口,于是一边饮酒赏景,一边吟诗作画,批阅公文,醉后不慎将笔失落山崖之下,从此山下就长出了这种奇药。”

“关于江边一碗水,也是有故事的。不过这个故事可是与我们中医的老祖宗神农有关了。相传有一次,神农在崖边采药时,脚底下的石头松了,哗啦一声,滚下深沟,摔了个半死。等他清醒过来,觉得浑身疼痛难忍,口渴得要命,想喝点水,却又动弹不得。后来他勉强挣扎起来,爬到沟边,只见沟中流水浑浊不堪,腐草烂叶在其中散发出一阵阵臭味,令人作呕。神农叹了一口气,转眼一瞧,但见沟边生长着几棵像荷叶一样的药草。他爬过去一看,里面盛着清亮亮的露水。神农赶忙捧着叶儿一气喝个干净,顿时觉得身上的伤痛轻了许多,恢复了元气。神农大喜,仔细把那荷叶形、开小白花的药草尝了一遍,伤势立刻痊愈。于是,神农就采下这种救了性命的药草,给它取了个形象的名字叫‘江边一碗水’,同时也记下了它散瘀活血、止血止痛和可治跌打损伤的功能。”

“没想到还有这么美丽的传说啊!”

“是啊,神农架的许多草药都有传说,这四宝更是具有传奇色彩……”

老张侃侃而谈,那些中药故事把我这个地地道道的中医学院本科生听得心旷神怡,看来有机会我一定要到神农架去看看。下午临别时,老张告诉我他还有一个固定摊位,平时不进山就在那边摆摊,让我有空找他聊聊……

第二天中午,我把我的《中医基础理论》拿给老张看。老张兴奋地两眼发亮,十分激动地说:“这本书我一直想看,但又买不到,太谢谢了!”

那时候不像现在,教材在普通书店一般买不到。看到老张这么开心,我说:“那把这本书送给你好了,回去后我再到学校教材科去买。”

“我学中医是半路出家,没有中医的基础理论,所以很多东西想不通,有这本书,太好了……”

在回来路上,我想起见习时的王老师,再想想老张,心里沉甸甸地。一个不想学医,但被逼着学医;而另一个想学医,却没有机会正规学习,只能自己摸索和尝试……我们身边还有多少个这样的王老师和老张啊!

在以后的半年里,只要有空,我就到老张那儿坐坐,看看他刚从山上采来的新鲜药材,听听他讲讲山里的见闻,一同交流一些病的治法,老张也会给我讲讲他收集的那些确有疗效的单方、验方。对老张单方和验方的疗效我存有几分怀疑,但很快事实便让我心服口服了。

有次我牙痛得厉害,不方便煎中药喝。牙周灵、牙周康都吃了也不管用,去找老张聊天时无意中说起。他站起来就倒了些药酒在药棉上,让我含在痛处,保证一分钟就好。我半信半疑,含着药看着表,真的不到一分钟,牙就不痛了。

老张嘿嘿笑着问:“咋样?”

我故意逗他:“不咋样,牙不痛了,牙床麻得不行!”

“不可能,我试过的。”老张一脸认真,准备弄个药棉到自己嘴里。

“好了,真的不痛了!也不麻,我骗你的!这是啥药呀!赛过度冷丁啊!”

老张压低声音说:“这可是个好方儿,用新鲜七叶一枝花配松香泡酒。”

“就这?”

“就这!”老张肯定地说。

从那以后,我都会把老张告诉我的单方、验方认真地记在笔记本上,如同老张把我告诉他的一些用药心得记下来一样。

老张的药摊上总摆了一只搪瓷碗,里面是些黑色的干干的东西,也不知道做啥用的。有一次看见老张挖了些碗里的黑东西,放在火上烤化后,粘在牛皮纸上给病人疗疮,我才知道那是膏药。老张说这是万应膏,几年前配的,专门用来治疗毒疮,效果不错。

“这东西好配吗?”我问道。

老张说:“不好配,关键是药材不好配齐,这还是几年前配的,就只剩这些了,过几天我还要再配一批。”

“你熬过黑膏药吗?”

“没熬过!”

“我熬的时候喊你过来看看!”

“那好!”

在回医院的路上,我想起了几年前社会调查时,十队的陈老爷子给过我一张外用膏方——阴阳拔毒膏。因为不会配膏药,所以方子一直都保存在笔记本上。这次正好跟老张好好学学熬黑膏药,顺便也把方子拿出来跟老张讨论讨论。

周日的早上如约到老张的摊子。老张交代旁边的人帮他看着摊子,然后带我到了他的家。那是几间临时租住的小平房,有个大院子,院子里支了一口大锅。老张从屋里提了一大壶香油,倒在大锅里,开始点火烧油。油烧开了,老张把早已打成粗粉的药材分批倒进油锅。

“先将油烧开,然后下药粉,边下边用槐树枝子搅拌,待药粉炸枯后,用滤勺将药渣捞起……”老张一边操作,一边给我讲解。

不到半小时,药材就全处理好了。

“制黑膏药最关键的就是油和丹的比例……”老张一边称着油的重量,一边对我说。

“啊,什么丹啊?”我惊讶地问道。

“广丹粉,你们书上没讲吗?”

“没有!没有!”我一边帮着架油锅,一边回答。

“一斤香油四两丹,五百张膏药正好摊。现在有九斤药油,得下三斤六两广丹粉。”

老张从屋里提出一袋红红的药粉,称好了放进已开始冒青烟的油锅里,用槐树枝用力搅拌起来。“搅的时候一定要顺着一个方向搅,这样膏药配好后才有黏性。”

看着锅里红红的如稀泥巴一样的东西,实在没有办法与黑膏药联系起来。老张看出了我的心思,笑着说:“别看现在不像个样子,等会就成了。油与丹粉在高温下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,反应完后就成膏了。”

“温度多高才反应呢?”

“这个没测过,大约再熬二十来分钟就会开始反应了。”

老张一边和我聊着,一边搅着药,过了二十来分钟,锅里开始出现大量气泡,老张赶紧把火退了些。锅内的气泡越来越大,越来越多,突然间浓浓的黑烟夹着药味冲天而起,很快锅里的油就已不复存在,只看见满满的一锅黑色泡沫。眼看要溢出来了。老张立即把锅端下来放在地上,然后用槐树枝不停地搅拌,反应慢慢地停了下来,药沫中仍不时冒出白烟。

老张挑了一小团放入冷水里,用手捏了捏,说:“好了,这就行了,配好的膏药要能成团,并且不粘手才行。黑膏药分老和嫩,太嫩的膏药贴在身上,取下时身上会粘上很多;但是太老了,又粘不住,很容易掉。”

趁药膏还未冷,老张加入冰片和穿山甲细粉,边搅拌边说:“加上这两味药,膏药才能吸收快,效果好。”

“这就行了吧?”我问道。

“告诉你个秘密,膏药制到这步就能用了,但是如果你贴在病人身上,皮肤会起疱,有些还会破,人家会找你扯皮。”

老张接着说:“这膏药现在火毒太重,要去火毒,去火毒的方法很简单,就是把膏药放在凉水中浸泡一周……”老张说完,顺手向膏药锅内加了半锅凉水。

看完了老张制黑膏药的全过程,我心里很感激……

接下来的时间,我就和老张讨论起我的“阴阳拔毒膏”。老张看后觉得方子非常好,于是我便抄了个副本留给他慢慢研究。中午我们边吃饭边聊天。酒至酣时,老张豪情大发,要与我一醉方休。我因有事极力推脱。

老张大声说:“怕啥,喝醉了大不了喝点葛花茶!那玩意,解酒好得很,保你下午没事。老婆子,把我的葛花拿出来泡上两杯。”

老张老婆端出两杯葛花茶。我一看感到很纳闷,这葛花和我记忆中很不相同。小时候,太爷采的葛花都是淡紫色的小花,而这葛花大如牛眼,形似风信子,颜色是深紫色。

老张得意地说:“这葛花你没见过吧,只有多年的老葛藤才能开出这样的花,这一带只有我能采到这样的葛花,你尝尝看!”

我尝了几口,头脑立即清醒了很多,“好东西!”我赞道。

“有兴趣的话,等到明年春上,我带你去看看那片葛藤,那花开得……”

“一言为定!”我举起茶杯。

“一言为定!”老张爽快地说。

……

二十一、中医路之实习篇(下)

那是我第一次被自然界的伟大所震惊;我找到的不单单是葛根,而是我心目中的中医的根;那也是我第一次深深体会到神农尝百草的艰幸……

在接下来的几个月,我忙于实习和联系工作,找老张的机会少了很多,但仍时有联系。

不知不觉中春天悄悄地来了。有一天上午老张打电话给我,问我有没有兴趣跟他进大山里去看看那片葛藤林。我突然想起去年之约,兴奋地答应了。

周六一大早,我一身运动装兴冲冲地赶到老张家。老张老婆看着我一身打扮直发笑,笑得我摸不着头脑。老张看到我的第一眼,也笑了。

“小余,你这是去干啥的啊?”

“跟你一起进山啊。”

“你这打扮倒像是去度假,你没有进过大山吧,大山里你这衣服可经不起啊,来,我拿套衣服你先换上吧!”

看着老张满是补丁却厚厚实实的衣服,我有些不好意思地换上了。

“山里气温变化大,刺很多,路也不好走,衣服既要保暖,还要经得起刺挂。你这运动服在山里不到一天就会被扯烂,还是咱这‘防弹衣’合适!”老张开着玩笑。

带上干粮和采药的工具,我们出发了。进了山,我就意识到老张这身衣服的好处,一般的刺根本扎不进衣服,所以就伤不了人。即使有小刺挂在衣服上,扯下来就行,也不用担心衣服被挂破。

“这可真是‘铁布衫’啊!”我边抖身上的小刺边和老张打趣。

走了四个多小时,慢慢看不到人家了。春天的大山里气温稍低,但一路走着,再加上保暖的“铁布衫”,并不觉得冷。随着我们的行进,山谷中的溪水一路陪着我们,水声幽幽仿佛一支交响曲。那柔曼如提琴者,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;那清脆如弹拨者,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;那厚重如倍司轰响的,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。至于泉水绕过树根,清流拍打着卵石,则轻重缓急,远近高低,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。这万般泉声,仿佛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,成就一曲美丽动听的音乐。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,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,历史的变迁,生命在诞生、成长、繁衍、死亡,新陈代谢的声音,由弱到强,渐渐展开,升腾而成为主旋律……

路旁随处可见的草药大都还是那么熟悉,让我又回想起当年太爷带我采药的情形……

只不过山不是那山,水也不是那水,太爷不再陪在我身边,而我也不是当初的懵懂孩童,不变的是那些熟悉的草药,它们好像在无声地记录着一代代中医,一代代药农的人生历程……

溪流的两旁长了许多水菖蒲,我和老张随便采了些。老张一边采药,一边指着对面的山崖上野葡萄藤对我说:“看到没?那可也是好药!”

“野葡萄藤在我的老家也有很多,我太爷告诉过我,这个药是祛风祛湿的,用于风湿热证效果很好。”

“野葡萄藤、八月札藤、弥猴桃藤,这三样配在一起可以治疗脉管炎、痛风,效果非常好。”

“你试过吗?”

“试过四五例,效果挺好的,我也是听一个采药人讲的。我救过他的命,他不会骗我的。”

我一边往随身带着的笔记本上记一边说,“如果是我来治疗脉管炎,我会用四妙勇安汤,痛风我会选择三妙散加减。”

“你说的这方子,几年前我也用过,但效果没有这方法来得快。”老张十分自信地说。

“看!这是寻骨风,全身长着白黄色的细毛。”老张指着路边不起眼的一株草药对我说。

“这药我老家没有,我也没有见过。”

“可别小看了它,这药很有特点。大多治疗风湿的药都伤胃,而这药不仅能治风湿还能治疗胃病。有次我上山采药,胃痛发作,痛得全身出冷汗,嚼了几片这药的叶子,胃就不疼了,这也是山下采药的告诉我的,效果没得话说。”

“寻骨风!”我一边重复着药名,一边掐了片叶子尝了尝。淡淡的苦味。

“这药能治睾丸肿痛,效果也还行!”老张补充道。

“睾丸肿痛?前不久中医病房就有个这样的病人。主任当时开了天台乌药散治疗,没效。后来采用补肾通络止痛治疗,也没有搞定。难道这药可以治?”我一边沉思,一边习惯性地拿笔记下来。

“这是小伸筋草,我们这里产量不大,你能碰到也算运气好了!此药温肾止痛、疏通经络,用于风湿、寒性胃痛,也可以治疗毛囊炎。年纪大的人阳虚腰痛、腿抽筋,用小伸筋草、川花椒、川牛膝放入猪尿泡中炖后喝汤,效果很好。”

“这是翻白草……”

我们一路上交流着沿途所见的草药,彼此收获不少。我感觉中医的确需要交流,这样才能够相互学习,共同进步!不知不觉时近晌午,我们随便吃了些干粮,继续前进。下午一点多钟,看着我有些累了,老张指着第二个山头对我说:“站到那个山头上,我们就能看见葛花了。”

看着不远的距离,我们又折腾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。站在山顶上放眼望去,一片绿色的海洋,白云从远处的山头飘过,真有点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。顺着老张指的方向看去,果然在绿海中点缀着大片的紫色。

“我们顺着这个山梁往东走,走到那边的崖边,沿着绳子下到山谷里就可以采到葛花了。”老张一边说,一边前行带路。

很快我们就到崖边,利用绳子,我们慢慢地下到了十几米深的山谷里。山谷里很潮湿,有一层淡淡的雾气。

“这种地方会有毒蛇出没!”老张说着,拿出准备好的雄黄粉,撒在我们俩的衣服上,然后猫下腰摸索着向前走。

只见四周都是粗大的葛藤,最粗的有碗口粗,细的也有茶杯大小。与其说是葛藤,还不如说是葛树。彼此四下交缠着,我们站在下面,根本看不见上面的天空。

老张带着我在葛丛里穿行了几分钟,来到一处岩石旁边。他率先爬上去,然后把我拉上去。我惊呆了,太美了,四周全部是深紫色的葛花,一朵比一朵大,我们仿佛站在花海中,成了花的一部分。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葛花气味,闻得我有点头晕。我和老张麻利地采着葛花,不一会就采了一袋子。

老张说:“差不多了,我们再去挖个大葛根。”

下了岩石,老张看准一个中等的葛藤在根部挖了起来。

“咋不挖那个,那个更粗些!”我在旁边兴奋地说。

“这个不小了,挖出来的葛根至少有六七十斤,再大了我们俩搞不回去,浪费了可惜。”老张淡淡地说。

看着这么粗的“葛树”和地下那些不知有多粗壮的葛根,我想如果太爷能看上一眼,那他该有多高兴啊。老家的葛藤最粗的也比不过这儿最细的……

老张不愧是行家,一个人不到半小时就搞定了,挖了个一米多高,腰粗的葛根来。

我兴奋不已:“真够大!野生的!好药材呀!”

老张嘿嘿一笑,说:“走!我们得快点,山里晚上冷,也不安全,我们要赶到有人家的地方过夜。”

费了老大劲,我们俩合力才把那葛根拉上山崖。看来老张没有说错,要是挖个百十斤重的葛根,我们可就真没有办法了。下山速度比上山快多了。老张一个人扛着葛根,我提着葛花和路上采的药材,跟在后面。

下午四点多钟,我们赶到离人家最近的山头,应该可以赶在天黑之前找到地方住了。两人都累了,躺在山头上稍作休息,看着天上飘过的朵朵白云,想起自己从小走过的学医之路,再回头望望已经看不见的葛花林,我心中感慨万千,掏出笔记本写下了一首小诗:

飘蓬本无根,随风四飘零;

回首蓬来路,心中喜又惊!

人生几时有,感时当尽兴!

仰面观太虚,太虚我为云……

几年后,我到杭州灵隐寺,看到飞来峰满山的紫葛花,仍会想起老张带我到大山深处采葛花的情景。那是我第一次被自然界的伟大所震惊;我找到的不单单是葛根,而是我心目中的中医的根;那也是我第一次深深体会到神农尝百草的艰辛……

二十二、中医路之彷徨篇

是社会抛弃了我们,还是我们根本没有按着社会的需求来学习……

我不服!我就不信学中医就没有光明大道!

“毕业就等于失业!”这是中医学院学生临毕业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。

毕业前的一个月,我告别了老张,离开了实习医院返校。大伙都在准备自己的求职报告,每个人都设计了厚厚的一大本,将五年来所有的成绩汇集起来,最后还不忘请实习单位或学校老师写个比较好的评语。我也做了好几本,希望在招聘会上派上用场。其实潜意识里,我非常想回老家,想再看看十队的那些老人,想将自己多年所学,回馈给父老乡亲。

省城招聘会上,人山人海,每场招聘会都吸引上万名求职的大学生,挤在人流中,看看每个招聘的岗位,心凉了半截。几百个展位,上千个职位,却鲜见招中医临床医生的。有少量招针灸、骨伤、中医护理、中药研发的展位。唯一招中医临床的展位,还要求有执业医师证和研究生学历。难道中医临床的毕业生成臭咸鱼,没人要了!

参加了三场招聘会,寝室里部分同学放弃了专业,改行从事其他工作;还有人决心考研,我也想放弃继续找工作了。每天晚上,失意的毕业生在学校附近的小饭店喝酒,往往喝得大醉而归。寝室楼上不时有人向下摔瓶子发泄。

是啊!从小学开始努力读书,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,考上大学成为天之骄子,家里人是多么高兴,然而五年的阴阳五行让他们云里雾里,摸索到最后有些眉目了,也能治疗一些常见病了,却没有用武之地,真是让人失望透顶……

是社会抛弃了我们,还是我们根本没有按着社会的需求来学习……

而又有谁懂我?为了培养我学习中医,太爷付出了晚年全部的心血,我不会为没有工作而伤心。因为我知道,无论我走到哪里,都不会放弃中医,我肯定会给病人治病,况且农村那么多病人正等着我呢!我痛心的是中医为什么没有振兴起来!为什么学中医就比别人矮三分!为什么中医学院的毕业生就没有医院要!甚至有些同学迫于生计,毕业后开始送牛奶。五年的学习啊,送牛奶!

“我不服!”我就不信学中医就没有光明大道!

我收拾好行李回老家,父母看到回来很高兴,母亲一直说我瘦了、长高了,而父亲只是笑了笑,晚上吃晚饭时,父亲问起我毕业后的打算。

我说:“目前在招聘会上,招中医专业的很少,大部分的岗位都是医药代表,帮药厂在医院推销药品……”

我看看父母没有反应,就继续说:“我打算回老家开诊所,一来农村病人多,看不起病,用中药治疗效果好又便宜,可以帮乡亲们解决难处,二来也好就近照顾你们……”

“好,好!”母亲高兴地说。

“好个屁!”父亲瞪了母亲一眼。“你有行医证吗?你以为现在还是你太爷那个年代?卫生局每隔一段时间就下来检查,我这个搞兽医的没有证都不行。你个屁娃子,才从学校毕业,不知道没有证行医不合法吗?只要卫生局来查个三五回,就没人敢找你看病了!再说了,就算不查你,你没有临床实践,又没人在一旁看着,单独给人看病我还真不放心。你要学的东西还多呢!三十岁之前别想着要单干,明天就给我返校,跟同学商量商量。不行的话,先去卖药,找机会多接触接触医生,看看他们是咋看病人,多学些,想办法把医师证考到。等条件齐备了,合法了,有真本事了,再想单干的事儿!”

父亲的一番话把我骂醒了,是啊!刚毕业的我虽然跟太爷看过病,背熟了太爷的秘方,也见习、实习过,但还真没有单独给人治过病。用的最多的也只是些单方、验方,剩下的是书本知识。要是在这山沟里,真来个心衰、肺炎什么的,以我现在的水平,真怕误事呢……

我要出去看看,再学几年,长长见识,学学本事!

第二天一大早,我便起身上路,母亲执意留我再住几天,父亲拦着说:“男儿有志在四方,让他去吧!”

送我到了村口,父亲塞给我一千块钱,我不要,父亲说:“你现在工作没有找好,正是需要钱的时候,钱放在手中备急用,工作慢慢找,不急!”

这些年为了我读大学,两位老人已经付出太多,看着父亲五十岁刚过已花白的头发,我实在不忍心再从家里拿钱了。但我拗不过父亲的坚持,拿着钱,我赶忙转身离开,我不想让父亲看见我眼里的泪水……

回到省城,我同一家先前投过简历的制药企业签订了协议,就这样,我成了卖药人!

人生总有许多十字路口,年轻时常因不知道人生的方向,而在路口徘徊,抑或步入歧途……

在多年后的今天,当我回忆起当年大学毕业时找工作的情景,我就会非常感激我的父亲,他用他的理智和智慧,指引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了正确的方向!

在从事药品销售的过程中,没想到我所学习的中医知识帮助了我,让我的职业生涯开了个好头。

我记得第一次拜访的客户是某三甲医院外科主任——张主任。张主任是一个慈祥的长者,第一次拜访客户的我木讷无比,不知道从哪里找出话题来,只能和主任面面相觑。无意间,我看见张主任两颧暗红,心里一动,找了个话题:“张主任,我给您把把脉吧!”

“好啊!”张主任伸出了他的手。当我把着张主任的脉时,我完全进入了医生的角色,没有一丝的紧张。这是我所熟悉,也是我一生追求的。

左寸沉细而微,关尺弦滑,“阳微阴弦,这是胸痹的脉象啊!”我心里暗暗一惊,再看看他的手掌,一条青筋穿过掌中劳宫穴,照太爷的说法,张主任的心脏问题非常严重。

“怎么样?”张主任微笑着看着我。

“张主任,您的心脏有严重的问题……”我小心翼翼地说。

“咦,不错啊!你怎么看出来的?”张主任似乎有些不信。

我把切诊所得的脉象和掌心的望诊情况解释给他听。

“中医真了不起!可惜在治疗方面有些落后。我最近胸口总有些闷,做了冠脉造影,是严重的冠心病,准备下个月做心脏搭桥术。”

我站起来,用手揉了揉张主任左手少阴心经所循行的部位,有很多小的包块,我边用手揉边按压劳宫穴,过了十来分钟,张主任面色明显好了很多。

“咦,舒服多了,没那么闷了。”张主任的话给了我很大的信心。

我随即谈到推手少阴心经和按劳宫穴的好处,张主任听得连连点头。

可惜张主任的病程太长,病情也重,这些手法只能缓解他的症状,手术是没有办法避免了,我有些遗憾。

“小伙子,你一定要当医生,就你目前的水平,已经很不错了,努力找个医院上班,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医院,也不要放弃对中医的继续学习……”张主任语重心长地鼓励我。

张主任的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,虽然暂时不能从事临床,不能为病人看病,但我不能放弃对中医的学习,我不能让太爷失望。

在此后的日子里,我在做业务的同时,会顺带着到医院中医科门诊去看看,看看专家们是如何处理一些常见病,看看不同医生的处事方式和为人态度,我借用药品营销这个大课堂,来充实自己的医学知识。

同事们对于我的爱好不那么认同,认为年轻人学中医,没什么前途,我也不想花精力去辩解什么。但不久之后发生的一件事,改变了他们的看法,他们成了我学中医的支持者。

同事老陈的女儿长了一脖子的痱子,在医院开了一些外用的药,用过一段时间,时好时坏。有次小家伙到办事处玩,看着满脖子的痱子,我问老杨为啥没好好治疗。老杨说医院开了一外洗的药,也用了痱子粉,效果一般,这病每年夏天都出现,一直没找到好的治疗方法。

想起医院中医科专家用藿香正气口服液治疗痱子的过程,我对老杨说,你去买盒藿香正气口服液,用棉球蘸上药汁擦一擦患处,可能效果不错,这是医院中医科用过的治疗方法,试试看。

老杨按照此法,没几天就治好了他女儿的痱子,按照他的说法,疗效好得出乎异常。

这件事之后,我便更加留心中医科门诊部专家的治病经验,我成了办事处的咨询医生,同事有什么头痛脑热的,首先想到的是让我号号脉,然后推荐他们服用什么药物。

随着业务慢慢顺手,时间也渐渐充裕了,业余时间我找机会练习脉法,看看医书,心情平和而安静。但有时候,我也很迷茫,仿佛总感觉年迈的太爷在看着我,当年他是那样希望我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,而我现在却一步步偏离医学的轨道,做药这条路是无奈的选择,我的行医之路又在何方?

医院门前有个湖,平时风和日丽的时候,就有不少人在湖边放风筝,而这也成了我难得的一种娱乐方式。我一边牵着放风筝的线,一边彷徨地看着远方,寻找人生的下一个路口。

二十三、中医路之游历篇

想着能够和目前国内中医界消化专业知名权威见面,我的心情真的很激动。这些专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牛气冲天,相反都十分平易近人……

我负责销售的医院只有三家,熟悉了各个销售环节,理顺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,自由的时间便多了起来,白天没事时我就喜欢到最熟悉的医院中医科门诊看看。时间长了,几位专家便成了朋友,我也慢慢明白他们各自的用药风格,没病人时专家也有意识地分析一些疾病的病机给我听,我一直有个想法,全国各地的气候不同,人们的饮食习惯也不相同,疾病形成的病机是否相同?治疗方法是否一致?有机会一定要游历一番,揭开我心中的困惑!

又到了开招聘会的日子!现在的我有了一份不十分热爱但干得不错的工作,收入也相对稳定,加上半年的磨练,不论从衣着、谈吐还是待人接物都和才毕业时完全不同了。父亲说得对,毕业后必须要走上社会这个大课堂进行磨练,逃避是没用的。

三月份的一个下午,无意中发现报纸上报道当天有一个医药行业的招聘会,已经下午四点多了,我还是打的前往。会场上大部分单位的展位都已经人去楼空了,剩下的几十个展位上也只有三三两两的求职者在流连。我一边逛,一边看看有需求的岗位。

“招新药研发人员!”我停下来,详细咨询新研发人员的工作性质。

负责招聘的老师耐心地给我讲解了一番,也顺带询问了我的基本情况。负责招聘的老师很热情地对我说:“你的经历很符合我们这个职位的要求,简单地说我们要求要有学医背景,对药学有一定的了解,并且善于与人沟通的人,能够经常到全国各地出差,如果你愿意的话,可以到我们公司来面试一下!”

想着该城市有我心爱的女友,想想我的草医朋友老张,再想想能够有机会在全国各地从事临床研究,接触各地专家及患者,我答应对方几天后去面试。

面试过程很简单,做过半年销售的我对此并不紧张,轻轻松松地回答几位考官的提问,结束时老总笑着同我握手:“不知道余经理是否愿意加入我们公司呢?”看着老总和总工殷切希望的目光,想着做新药开发可以借此认识不少中医界名家,再想想自己的女友,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。

但原单位辞职的事情却很难开口,当时原公司准备调我到其他市场去当负责人,而我却提出离职,经理很是诧异。我说:“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的追求,而我的追求是当一名医生,一名真正的中医!”

“你还年轻,以后还要买房子,娶媳妇,这些都要花钱。年轻人想走上中医这条路,很难的!你不妨再干两年,做销售虽然收入并不是业界最高的,但也还不错,挣些钱后再去干中医也不错嘛!”

“谢谢您的好意,我换个工作,一方面想离女朋友近些,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在工作中看看全国各地患者的情况,可以有更多机会接触那些中医名家,了解一下病人是怎么得病、又是如何治疗的……”

离开办事处,经理依依不舍地把我送上的士。在那个阳光明媚的上午,我离开了省城,离开了我学习五年、工作大半年的城市,虽然下一步的路还很艰辛,我却充满希望……

来到新药厂报完道,安置好食宿,我的顶头上司——雷总工程师同我进行了一番长谈。

“你的岗位将是新药研发中心主任,目前研发中心的工作是接手一个国家级新药的Ⅱ期、Ⅲ期临床试验。这个新药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新药,此病被称为胃癌癌前病变,现在发病率越来越高,国家将此病的研究作为九五攻关课题,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负责研究,公司购买的正式项目的研究成果,意义很大,这也是公司未来的拳头产品,参与临床研究单位有北京、江苏、浙江、河南、辽宁、陕西、四川等各地医院消化科专家。下月将组织这些大医院的专家在省城开会,进行Ⅱ期临床方案的讨论,这次会议就由你来组织安排,我看好你的能力,也希望你不要让我失望……”

总工的一番话既让我兴奋,也让我有些担心。

慢性萎缩性胃炎(CAG)是一种常见病、多发病,伴有肠腺化生和胃黏膜异型增生者被WHO列为胃癌的癌前损害或癌前病变,此病西医没有好的治疗方案,在省城看中医专家治疗过,患者往往服用三五个月的中药没任何进展,如果我能帮助公司、帮助国家研究此药,的确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。虽然我并没有组织这种大型会议的经验,心里没有谱,但既然我选择了这家企业,老总和总工又这么信任我,我没有理由让他们失望,更何况我也想给那些中医界的前辈们留下个好印象!

没有吃过猪肉,咱见过猪走路!

我花了几天时间详细研读了《×××××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Ⅱ期临床试验方案》,不得不佩服国家在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上所付出的努力,也深深敬佩这个课题的所有研发人员,虽然该配方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已经运用多年,疗效显著,但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临床试验,其他地域的萎缩性胃炎患者是否也有效?药物的安全性又如何?看来国家要求新药做临床研究是很有必要的,熟悉方案及产品研发资料后。我同试验牵头单位GCP中心研究员联系,对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,初步完善试验方案;接下来我向各临床单位发邀请函,确定参会人员名单(包括职务、性别和电话号码),然后再预订酒店房间,安排会议室;最后研究会议室的布置、拟定会议议程、来宾接送等一切细节……我忙得晕头转向!

参会的专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牛气冲天,相反都十分平易近人。会议开得非常顺利,专家们提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修改方案,我一边听一边在电子稿上进行修改,会议结束时,我将修改好的方案打印出来,专家们看过后予以签字认可,一份完美的临床试验方案敲定了。

会议结束后,总工及其他人员返回公司,我则踏上北上的列车到北京去签订临床研究协议,同时和牵头单位GCP中心研究员协商制订临床病例报告表(CRF)。

协议的签订比我想象中要顺利很多,CRF表的制订也很快,原计划三天的活儿两天就完成了,车票是提前订好的,我就空出一天的时间来,刚好可以在首都北京逛逛。

想着有一天的时间可以在北京逛逛,我兴奋不已,这医院附近有北大、清华还有颐和园,但那都不是我最想逛的地方。我脑海中想的是同仁堂。学习中医这么多年,也看过电视剧《大宅门》,我对同仁堂有种特殊的情愫……

我安置好行李,从北京站坐地铁来到前门。前门大街并不象我想象中那样繁华,但还是很热闹,有浓郁的商业气息,人来人往,川流不息。同仁堂就在前门大街的一条小巷子里,走进这条古老的巷子,感受着两旁的建筑所沉淀的文化,我仿佛走进一条历史的长廊。

终于看到了同仁堂!它也不像我想象中那样的宏伟壮观,却宛如一块剔透的古玉,小巧、古朴而精致。门口的对联深深地吸引了我:“修合无人见,心存有天知”“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,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”。一种敬意油然而生。从这简单的两句话里,我看到了同仁堂做药、做人的准则,也看到了中医文化的传承。入口处的大屏风上绘有巨幅李时珍像,两边写着金字对联“同气同声济世济民,仁心仁术医国医民”。同仁堂一楼出售中成药和中药饮片,二楼是参茸专卖,两旁的墙壁上挂着历代中医圣手的画像。店里随处可见药材标本图片。几个老中医就坐在诊桌后为患者把脉问诊。古风古韵的同仁堂满载着百年老店的气息就这样扑面而来,让我感到熟悉和新奇。我仿佛一个迷路的小孩找到了回家的路,心中有无数的冲动被激起。终于找到了!我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!

去年回老家同父亲谈起开诊所时,我的脑海是一片空白。而如今看到同仁堂,我的脑海里慢慢浮现出我的未来——我要创办国医馆,创办属于我自己的“同仁堂”!

我流连于同仁堂每一处的设计和构思。从楼下看到楼上,再从楼上看到楼下,仔细研读这本沉淀了几百年的古书。虽然到了不得不离开的时候,我仍沉浸于自己的梦想之中。

在接下来的一周里,我辗转于不同的城市签订临床协议,但脑海中还时时勾画着自己的国医馆。因为人手不够,我一个人身兼数职。既要忙于负责组织临床试验药品的生产,又要组织试制与药品外观一模一样的模拟药品,为双盲双模拟试验做准备。在繁忙的工作中,我仍抽时间打听了开药房的手续。于是工作之余我开始为执业药师考试作准备。那是一段忙碌而充实的日子,我几乎抽不出时间去市区看女友。

当前期准备工作做完后,我又成了临床监查员,这名字听起来气派,但实际却是一份不那么容易的工作。说白了,就是夹心饼干的那个心。

面对公司要保证临床试验的进度,还要尽量节省费用;面对临床那些教授们,他们希望时间不要太紧,CRF表格不要太复杂,观察费用不要太低;针对受试者,既要让他们知情同意,但又不能把他们吓跑,同时还要他们按时复诊复查,以免成为脱落病例;面对药监局,所有数据必须真实,不得伪造,方案要尽可能详尽完备,否则产品可能被枪毙,最终拿不到生产批件和新药证书,全部工作白做……

监查员的工作就是在这种夹缝寻找平衡。公司、教授、患者、SFDA都要兼顾。有人称这工作是“带着镣铐的舞者”,而我却觉得要有“庖丁”的本事才能在夹缝中游刃有余,在对立中寻找统一,在阴阳里寻求转换。

也正因为有许多困难, 我才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那些知名的中医专家和教授。这些困难是工作的深沟险坡,却也是我更深地理解中医的上山阶梯……

春节回老家,我将自己准备开药铺的想法同父亲进行了交流,他很赞成我的想法,得知开药房需要执业药师证,父亲建议我先考药师。而我正好在药厂上班,加上我的学历,报考执业中药师也符合条件。就这样,我的“同仁堂之梦”便正式开始一步一步实施了。

一年多没回家,母亲明显消瘦了,脸上气色也很差。我切了切脉,六脉细弱,右关无根。

母亲说:“这一年来经常胃痛,不想吃饭,也没胃口,体力越来越差,不过还挺得住。”

我知道母亲怕我担心,怕影响我的工作,但将身体拖到这一步,的确让人很痛心。

我建议母亲做个胃镜。她坚决反对,说不会是胃癌的,还能吃点东西!我知道在她心中有个支柱,这个支柱就是学中医的我,如果真是胃癌,下一步又该如何?我能帮助她战胜胃癌吗?她的精神支柱能帮她撑起生命来吗?

想到我正在从事临床研究的新药,我按照处方比例,抓了三个月的药,研成细粉,让母亲每天用开水冲服,每次6克。效果还真不错,母亲在春节期间服用了十来天,胃就不痛了,吃饭也有了胃口,精神也好了很多,切脉时胃脉也稍稍有根了。节后上班,我反复叮嘱母亲,一定要将药粉吃完,吃上三个月。半年后,母亲打电话告诉我,她的体重增加了十多斤,胃病彻底好了,说我们研究的药是好药……

母亲兴奋的话给了我很大的鼓舞,从亲人身上,我体验到了自己当前工作的价值。在Ⅱ期、Ⅲ期临床中,共观察了近700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,治疗一个疗程后,通过做病理切片复查,治疗组有50%的患者彻底治愈,临床症状的改善在95%以上,临床试验结束后,还有不少患者要求继续接受治疗。看着这些康复的病人,我心里特高兴,虽然我没有从事临床工作,但却帮公司研究新药,让这众多的胃癌癌前病变患者得到康复,以后新药上市,受惠的将有更多的患者……

从Ⅱ期临床开始到Ⅲ期临床结束,我结识了许多中医消化专业的高手,从北京、沈阳、河南、杭州、南京、陕西、四川等省份来看,各地中医用药有很多共同点,各地气候、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异,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很大差异,对疾病的重视程度也有差异,杭州的患者,萎缩性胃炎发病率明显低于陕西省西安市,而且大多属于轻度,而西安重度患者占很大比例,运用临床试验药物效果都很好,说明医理是相通的。在此期间,为了帮公司寻找新项目,我也拜访过许多大专院校从事中药新药研发的专家。从陌生到朋友,我学到了很多。除了学习临床试验方案设计、临床监查、数据统计处理等知识外,我更多的是从这些专家教授身上学到为人处事的方式、做人的态度,也见识了他们学术上的严谨。这些都成了我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。

在众多的专家中,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的李教授、辽宁的张主任、江苏的王主任……

每次到北京,只要有李教授门诊我都要去看看。他坐诊时,博士生、研究生一二十人围着。

“干呕、吐涎沫、头痛者,吴茱萸汤主之……”李教授就这样一边切着脉,一边背着《伤寒论》的条文,然后是口述药名和剂量,最后反复叮嘱病人用药注意事项,周围的学生们拿着本子飞快地记录。李老看病是一种艺术,看他看病也是一种享受……

辽宁的张主任也是博士生导师,以治疗脾胃病和肝胆病见长。学贯中西的他看病则是另一种风格。有一次看他给病人号脉,号完脉指着墙上消化系统的挂图说:“你患的是胃溃疡,这个地方烂了一小块,喏,就是这儿……”

他指着胃小弯处说:“不信,你去做胃镜看!”

别说,病人真的做了胃镜还真就是这个地方。不光病人连旁观的我都佩服得五体投地。听他的博士生说,张主任号脉号出的病变部位基本可以与胃镜吻合。他将外科治疗疮伤溃烂的消、脱、补法用于治疗消化道溃疡,采用黄芪、黄连、三七等治疗消化道溃疡收到很好疗效。

而江苏的王教授更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者,他的目光总是充满了睿智,他对小儿腹泻的治疗有独到之处。一次门诊来了个长期腹泻的小孩子,中西医治疗半年均无显效,找到王教授。王教授仔细为患儿诊查过之后,再看了看病历和以前的处方。

“这个方子很对啊,小孩子腹泻也是脾胃虚弱引起的啊。”

“那为什么服药后仍然不见好呢?连吃的药都拉出来了。”家长不解地问。

“小孩子胃肠道很娇嫩,加上长期腹泻,对药物的吸收很差。中药内服,增加了胃肠的负担,难以起效……”

“那咋办呢?”家长急切地问。

“你就用这个原方,每天煎两付药的量,然后用来给小朋友泡泡脚。小孩子皮肤薄,通过皮肤可以吸收一部分药物,直接进入血液,不增加胃肠负担,又能起到治病的作用。”

家长半信半疑。王教授说:“放心吧,这个办法我用了很多年了,效果很好,不用担心。”

而目睹这一切的我更是长了见识。几年后,我用王教授的办法治疗小儿腹泻,无不显效,更加深了我对王教授的佩服。

当我成功地为公司拿到“新药证书”和“生产批件时”,我也通过了执业中药师考试,获得了执业药师资格证书。下一步该考执业医师证,而我在药厂上班,无法取得报名资格,我该怎么办……

二十四、中医路之下海篇

凡久病、重病和老年性疾病,往往胃气虚弱,不耐重剂,须从小量、微量开始,欲速则不达,好比奄奄一息的火炉,加煤是必须的,但若多量猛加,反而灭火。如果由微量开始,少添、勤添,很快就能燃烧起来。

由枯燥积累而成的乐趣才是真正的乐趣!由埋头为基础的抬头才是真正的抬头!

获得了执业中药师证书后,凭借我的社会关系和目前合理合法的条件,申办药房是很容易的事情。我打电话回家征求父亲的意见,父亲还是那句话,“三十岁之前别想着自己干,你要学的还很多!目前医师资格证还没考到,纵然你的药房开业顶个屁用,谁来坐诊?可以考虑下海,借用药师身份到医院上班,然后找机会考取医师证……”

关键时候,父亲总能将我浮躁的心静下来,是啊!父亲说的没错,我开办国医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我当中医,为患者解除病痛的理想,光开个药店,再请人坐诊,与我的理想大相径庭。我还是得先考医师证!

我决定辞职,从药师做起。公司领导非常不理解,他们正准备将我升职而我却选择了离开。但我心意已决,好在新婚的妻子理解并支持我的决定,于是我离开了工作三年的城市,离开了心爱的妻子,独自一人闯荡上海,这个现代化的大都市……

在上海的高中同学崔浩热情为我接风,酒桌上听了我的打算,高兴地告诉我,第二天虹桥人才交流市场正好有医药行业的招聘会!

“看来我的运气还不错!”我笑着说。

“也不看看你是谁的同学!来来!祝你旗开得胜”他笑道。

我的运气还真不错,正如网上报道的一样,上海正好缺大量的执业药师,尤其是急缺执业中药师。招聘会上,有三家医院、十几个药房都在招执业中药师。我选择了一家小型的私立医院,我的医学背景,加上几年的新药研发经验和参与药厂GMP认证的经历,让我轻轻松松地争取到了中药房主管的职位。工作也非常轻松,主要是负责药材的验收入库、养护和一些日常的管理工作。

医院中医门诊就在中药房隔壁,有两个专家轮流坐诊,每天也就十来个病人,大多是老病号,也许是医院知名度不高,医院经营处在一种不稳定状况,熟悉了药房的所有工作后,没事时我总爱到隔壁的中医诊室看看,看看上海中医的用药思路和特点。

据我的观察,这两个专家的处方用量有些偏小,比如砂仁用量3~5克、黄芪8~10克、当归5~8克、甘草3~5克……

慢性病每次开药,每次一般是十剂,有些患者效果很好,有些则效果一般,也许是专家年纪大了,用药小心了些。而药房抓药的则说这都是太平剂量,反正治不好也吃不死人。而专家总认为我们只是些略懂中药的毛头小伙,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,时常以专家自居,也许上海人排外思想太重吧!我私下认为。

一次机会,改变了专家对我的看法。患者,女性,50来岁,头胀痛跳痛2个月,伴目赤,心烦,血压160/95mmHg,专家切完脉,诊断为肝肾阴虚、肝阳上亢,拟如下处方:天麻10克,钩藤10克,石决明25克,珍珠母25克,白芍15克,川芎10克,制首乌15克,龙胆草5克,甘草3克。十剂。

患者服用前三剂后,症状明显缓解,服用第四剂开始出现周身不适,服用到第六剂,出现周身疼痛,借用患者的话说,“感觉体内有个东西在窜,一会儿在上,一会儿在下,有时几个地方同时疼痛。”

专家反复切脉,反复看处方,一脸茫然,也不知如何给病人答复。患者平时性情急躁,眼看病没好,反而增加一个新病,拉着专家的衣服说这是医疗事故,眼看事情就要闹大,我急忙站出来说:“别急,来,让我切切脉看看。”

病人很不情愿的坐下来。六脉平和却无神气,似有三分散漫。再看看处方!我一下子明白了……

专家因病人肝肾亏虚、肝阳上亢采取了养肝、镇肝、泻肝、柔肝诸法于一方,药证相符,但由于患者平素性情刚烈,肝气较旺,现在诸法合施,患者肝气欲升被镇之,欲激被泻之,欲躁被柔之。肝为将军之官,对全身气机有统帅作用,现今患者之肝,好比一个统帅三军的将军被镇之压之,导致三军无人统帅,各自为阵,故出现周身不适。

想明白这些,我对患者说,医生的处方没有问题,如果有问题,你服用第一剂就会不舒服了,而事实是你自己说服用前三付效果很好,这中间可能是你这几天生了些闷气,气郁在体内,所以感到不适,方中加上一味疏肝的药就可以了!

“不会这么简单吧?我怀疑是慢性中毒了!”

“这样吧,如果你不信,你可以先包10克薄荷回家,泡泡茶喝,如果下午不痛了,说明我的看法是正确的。如果还痛,你再来找我们!也就这几个小时,不会延误你的病情!”我诚恳地说。

“那好吧!”病人拿着10克薄荷走了。

“薄荷能解决问题吗?”专家疑惑地问我。

“肝为将军之官。患者性情刚烈,养肝、镇肝、泻肝、柔肝同时运用时反佐一味疏肝之药,则病情好转更快……”我分析道。

专家一下子明白过来。“看不出啊,小伙子,你对中医的理解还有如此的深度。”

“我自小开始学习中医,大学毕业后因就业困难,自学药学,考取药师,现在正准备考取医师。”

“考医师得报名啊,再过几个月就要报名了,要不要我给院长说说?”

“那好啊!”很高兴专家这时能帮忙。

当天下午,上午的患者来到医院,刚进门就喊,“那位小医生呢?”

“哪位小医生?”导医问。

“就是上午让我喝薄荷茶的。”

“那是我们药房的余主管。”导医一边回答,一边叫我。

“情况咋样了?”我笑着问道。

“你给我的不会是止痛药吧?”

上海人疑心真重,我心里想,“不是的,难道你喝不出薄荷味道来?”

“是有股子薄荷味!也真是怪,喝了半杯薄荷茶,就不疼了,全身也立即轻松了,大脑也清醒了不少,看来还是你说得对,老头子这两天气了我,所以才发这怪病,上午真是错怪你们了……”

“那剩下的几付还加薄荷吗?”

“加!加上就不怕生气了!”我开玩笑。

自那以后,专家刘主任经常主动和我打招呼,还帮我办好了医师考试报名的事,我也经常到他的诊室坐坐,上海话我听不懂,什么阿拉阿拉的,一句也搞不明白,主任就用普通话和我慢慢交谈,有时来了病人,他也给我学习的机会,切切脉,一同分析病情,有时候也让我开处方,他签字。

一次有个急性球结膜下出血的患者前来就诊,刘主任看了说这个病不重,但治疗好至少5天时间,而病人说明天下午要主持节目,明天必须要好。

刘主任摇摇头,问问我有什么高招。

“桑叶80克,生麻黄5克,煎水1500ml,当茶慢慢服用,明天中午就好了!”我淡淡地说。

“真的?”病人惊奇地问道。

“应该没问题!”小时候我二婶得此病,单用桑叶就治疗好过,只是得两到三天,学了《内经》,明白了“火郁发之”后,在桑叶基础上增加了小剂量麻黄,用了几个病人,效果比原先更好。

刘主任按我说的给病人开了处方,我给病人抓了药。三天后,病人写来了感谢信,感谢医院中医科门诊及时为患者解除了病苦,而且花的钱又很少!

以前还对我有些怀疑的刘主任,主动向医院请示,建议让我每天陪专家坐半天门诊,我的临床生涯就这样开始了。

刘主任用药以轻灵见长,并非所谓的太平方。他给我举了个例子,医生看病下药,如同用柴刀劈柴,力量要适当,用小了劈不开,用大了,柴劈开了,但地上也被劈了个大坑,用药不能一味追求大剂量,医生靠的是技术吃饭,不是卖药吃饭,只要辨证准确了,一味药三五克也能解决问题,四两拨千斤,用药的目的是激发人体潜在的能量,而不是代替脏腑的功能。比如补肾,40岁以下的患者,用药不可峻补,否则脏腑功能会因为峻补太过反而受到抑制,停药后一段时间反而病情加重。用药引导,恢复脏腑功能,让它们相互之间能够协调、相生,正气自然会慢慢恢复……

刘主任的话改变了我对南方中医用药的看法,也改变了我读大学时对《中药学》上用量不大的看法。

几年后的今天,当我用一包小柴胡颗粒治好病人的感冒时,我才深切地体会到,刘主任当年这番语重心长的话意义何等深远。中医的精髓是辨证施治,只要辨证准确,小剂量也能起到很好效果,如果辨证不准确,盲目大剂量处方,反而损伤人体!

而对于一些慢性虚劳的患者,我会采用小剂量调理,慢慢恢复患者脏腑的功能,而不是大剂量用药,暂时替代脏腑功能。正如《太氏药谱》所言:“凡久病、重病和老年性疾病,往往胃气虚弱,不耐重剂,须从小量、微量开始,欲速则不达,好比奄奄一息的火炉,加煤是必须的,但若多量猛加,反而灭火。如果由微量开始,少添、勤添,很快就能燃烧起来。治病的道理同样如此,轻可去实,可以理解为以轻治重,轻中出巧,轻中寓速,好比桌上的灰尘,用鸡毛掸轻拂即去,若用大扫帚,不仅去尘不净,反而刻痕留迹……”

就这样我在这家医院一边当着药房主管,一边陪着专家们坐诊,一边准备我的执业医师考试。一年后,当我在网上查询到我的执业医师考试成绩时,我松了一口气,从四岁开始学习中医,到现在,奋斗了二十多年的我,终于得到了国家的认可,成为了一名合法的执业中医师……

我站在上海的外滩,拿着薄薄的执业医师资格证书,暗下决心,一定要将我的国医馆办起来,我要拥有自己的“同仁堂”……

二十五、中医路之创业篇

今吾中华传统之医学,受西方医学之影响,已渐失其本色,迷失其方向,为继承、弘扬传统之医学,使之发出璀璨光芒,于乙酉年之仲夏,创办任之堂大药房,取“任之”乃为弘扬祖国医学之重任尽绵力之意也!

愿吾华夏之医学同胞,勤思黄帝之古训,缅怀神农之艰辛,借“西”以扬“东”,习“古”而博“今”,共为中华传统医学之复兴而奋进……

如果将人生一分为二,前半段人生哲学是不犹豫,后半段人生哲学是不后悔,面对人生,既要有当机立断的决心,更要有不后悔的气魄……

获取执业医师证后,医院领导也看出了我对中医的挚爱和学习中医的天份,决定将我安排到另外一所分院单独坐诊,而且工资也长了很多,面对这些诱惑,我谢绝了。

为了创办自己的“同仁堂”, 我再一次选择了从头做起,从上海回到了大山深处,我坚信中医的根在基层,而不是在霓虹灯下的都市……

按照早已想好的字号“任之堂”,我顺利在工商局进行备案,然后按照药监局的要求提供申报材料,同时进行门面装修,一切按照计划进行,非常顺利,一个月后便开业了!

回想二十多年来所走的中医之路,想想太爷对我的期望,再想想中医的现状,开业前几天,我为我的任之堂写了传。

任之堂传

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……

今吾中华传统之医学,受西方医学之影响,已渐失其本色,迷失其方向,为继承、弘扬传统之医学,使之发出璀璨光芒,于乙酉年之仲夏,创办任之堂大药房,取“任之”乃为弘扬祖国医学之重任尽绵力之意也!

愿吾华夏之医学同胞,勤思黄帝之古训,缅怀神农之艰辛,借“西”以扬“东”,习“古”而博“今”,共为中华传统医学之复兴而奋进……

读着这篇简短的任之堂传,回想这二十多年的求索之路,再看看刚刚成立的任之堂,我感慨万千!7月28日,这个永生难忘的日子,我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“同仁堂”——任之堂!

开业后的一段时间,生意正如我预计的那样,非常不稳定,也十分清淡,每天也就十几个人过来买药,基本没有专门过来看病抓药的。

我对自己的要求:凡是进店买药的,都得让病人服药后有效!于是就出现了病人过来买盒银翘片,我也给病人切切脉,很多时候,病人买药是盲目的,他们也不知道服用什么药合适,通过切脉,不仅告诉他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,而且告诉他们身体还有什么慢性病,应该如何调理,切脉的准确性很多时候让病人吃惊,通过切脉后,再建议给病人服药,往往几块钱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。慢慢的,药房成为周围低收入人群的看病中心。

有一次,有个老爷子过来买止泻药,我切了切脉,脉象洪实有力,我说:“您是不是拉肚子时肛门发热、发烫?”

“是啊!前几天吃了牛肉火锅,太辣了,拉了两天,还不舒服!”

“您不能吃止泻药,得吃三黄片,将体内的热毒清理干净后,就不会拉肚子了!”

“三黄片不是泻药吗?吃后会不会拉得更厉害?”

“不会的!吃两天就好!”

病人将信将疑地买了盒三黄片走了。第二天逢人就夸我用三黄片治好了他的拉肚子。就这样,老百姓的口碑远远比广告效果好,药房的知名度慢慢传开了,附近的居民都知道药房有个会切脉的年轻中医。

开业三个月后发生的一件事一下子改变了药房的状况。那天上午,一对中年夫妇过来就诊。

“听说你切脉有两下子!你看看我老婆是啥病?”男的带着一种不屑的口气说道。

病人坐了下来,通过望诊,患者双手纹路很乱,满脸写着一个大大的“困”字。切脉,左寸沉迟而细,左关郁涩,右尺沉紧,但左手寸脉上鱼际!

“病人应当平素性情急躁,肝胆之气郁涩化火,形成胆火扰心的病机,中焦火重,热扰胸膈,喜食冷饮,冷饮过度,形成肠道寒湿过重,心与小肠相表里……”我一边切脉一边想。

我说:“长期失眠,伴心烦口苦,喜食冷饮,大便不规律,时干时稀,经期小腹冷痛,月经延迟,色黑成块,冬天两腿怕冷!”

两口子听我说完直发愣,男的说,“你咋知道的?”

“脉象上写着的啊,很清楚!”

“看不出,还真有两下子!实不相瞒,我就是这附近厂里的职工,大家都听说你切脉很准,想过来找你看看,今天我们是打头阵,你将我老婆失眠治疗好了,我帮你宣传!”

“我现在每天晚上服用十片安定片,才能睡上三小时。这几年,中西药吃了不少,有的说是心血不足,有的说是肾阳虚衰,有的说是心虚胆怯,服药几年,也未见好,还从北京买了几千块钱的药,也不管用!你有把握治疗好?”从女的话中可以看出的确吃了不少中药,连中医术语都是一套一套的。

想想病人虽然上热下寒、虚实夹杂,但毕竟年纪尚轻,服药见效也快,我便说,“应该没问题!”

“我们上当上怕了,就为这个失眠,花了几万块钱了!这样吧,如果你有把握,你就下药,但我们先不付钱,等见效了再付钱!”男的说,“我就是这附近厂里的职工,只要有效,我们是不会赖账的,不会跑路的!”

“有意思!看来我得用医术赌上了!”我心里想。

看着长期被失眠折磨的患者,想想太爷教给我的行医准则,给不给钱也就算了,治好了也算积德行善,我爽快地答应了。

“三天见效!这三天你不用服任何西药,而且不能喝任何冷饮!”

“酸奶也不能喝吗?”女的问道,“每晚我都喝杯酸奶的!”

“不要喝!”我一边开处方一边回答。

“药放在你这里煎,每天三顿我们过来喝!这样你我都放心!”男的补充道。

“我相信你们,我也相信我的医术,那儿喝都一样!”我以栀子淡豆豉汤、黄连温胆汤合理中汤加减开了三剂。

患者服用第一剂后,反应不明显,但早晨起床时感觉不累了;服完第二剂,晚上能够深睡两小时;服完三剂后,能够入睡四小时,患者感觉是三年来休息最好的一晚。第四天过来付药费,同时带来了厂里四五个患者。

该患者服用十二剂后完全治愈,一年后仍然睡觉很好。

打赌治病的故事在厂里几天就传开了。此后的一个月,厂里每天都有一二十人过来切脉看病,有患风湿的,有患肩周炎的,也有腰肌劳损的……

“任之堂”的名声也随着人们的口碑慢慢传开来!

二十六、中医路之成长篇

山不辞土,故能成其高;海不辞水,故能成其深!

我一边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,一边结合一些单方、验方诊治病人,随着看病人的增多,也有许多从周边县城过来看病的患者,任之堂就这样慢慢的成长起来……

山不辞土,故能成其高;海不辞水,故能成其深!

太爷说过,要切到一万个人的脉,才会对脉象有整体的感觉。任之堂开办一年后,我统计了一下,开了七千多张处方,加上平时切脉后直接出售成药,应该足足切到了一万个人的脉象了,太爷说的没错,当切到一定人数的脉象后,对脉象的理解自然而然会有深刻的感受。

斜飞脉、反关脉这些临床上不常见的脉象,一年内我遇到了二十几例;脉率一息四至为平,而临床上经常干体力劳动的和当过兵的患者,脉率常不足四至,一分钟五十多次,也是正常的,并非寒证;心动过速的患者,一呼一吸,五六至也并非是热证,有时还是寒证;脉长的有的长至肘关节……

见多了,就会明白每个人是不一样的,正常的脉象也有很大的不同,就好像人的肤色也有黑、白、黄,人种不同,肤色自然不同,有的人脉偏浮,有的偏沉,有的稍短,有的稍长,但太爷教的“郁脉”诊病,确是永远不会改变,无论在什么人身上。

有一次来了个四十岁左右的病人,身体魁梧,开着轿车而来,切脉后脉率大约55次左右,六脉平稳,唯左尺沉紧,右寸稍滑。

“沉紧主背痛,亦主腰膝。”膝为筋之府,肝主筋,如果膝关节疼痛,左关当有郁象;如果腰痛,右尺也应当有反应;结合右寸出现滑脉,可以推测为患者背痛,看病人精神状况及指甲颜色,并非寒湿体质,脉率迟乃正常脉象……

想到这些,我便说:“你当兵时背部曾经受过寒,而且当时病情重,这些年调理后,虽然很少复发,但背部总觉沉重……”

我还没讲完,病人大吃一惊,问我怎么知道他当过兵,而且背部曾经受过寒?

我笑了笑。作为中医,当想通一些道理后,病人就会认为中医很神奇,连以前干过什么工作,出生时是不是早产都知道,好像神算子似的!这就是中医的魅力!

太爷苦心教导我学习脉学,当我切了一万多人的脉象后,再看看《诊脉心法》,我会发现其中的不足,我也尽力去完善它。我会将颈椎病、乳腺增生、卵巢囊肿、子宫肌瘤、胆结石、浅表性胃炎、胆汁反流性胃炎等这些西医诊断的疾病的脉象,总结后记载下来,中医的发展不能排斥西医的诊断技术和诊断结果。

每当我完善一种疾病的脉象,我就会想起当初太爷激励我上大学而不是激励我上卫校的原因,只有深入地学习了西医,才能将中医的发展推向一种高度,一种让西医甚至世人都能接受的高度,我知道这条路还很长,切脉时我会同病人讲,你患的是胆囊炎,按照中医来说是胆火过重,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疾病,了解疾病,解决疾病……

“医生救人,十个治好八九个就很不错了,治不好的情况有很多原因,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,更不要因治好几例而骄傲自满。医生永远有解不开的难题,如果没有,那首先医生自己就可以永远不死。医生总会不断面临新的疾病,新的困扰,这是自然规律,同时也说明人身奥秘之无穷无尽,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参透,不要放弃困难,要不断总结已取得的经验,为新的问题做准备……”想着太爷的话,结合临床的工作,我深深理解了太爷当年的良苦用心。

有一次,一个老病号介绍一个扁平疣患者过来就诊,我曾经在书上看到过这样的病例,记得案例上用木贼草加香附子煎水外洗可治愈,但我没有试过。看到这个病人的情况,我将木贼草和香附子各称了30克,共五付,让病人回家煎水外洗试试。病人走后我查阅大量资料,发现治疗此病方法很多,但疗效都不肯定。

一周后病人过来复诊,还是老样子,我又建议病人服用薏苡仁粉,每次15克,每日三次,连用十天,十天后病人过来复诊,病情还是没有好转。

难道是没有想通这里面的道理?我安慰病人,“是病都有办法治疗,给你使用的方法,有些人是有效的,先回家再观察三天,三天内我给你想个好办法。”

病人非常信任我,高兴地走了。而我却陷入沉思,西医认为扁平疣是一种病毒性皮肤病,其主要侵犯青少年,中医称“扁瘊”,各家说法均不一致,如何是好?

下午我正在翻看医书时,一位老汉进来,问我有没有开水,想讨杯水喝,看到外面天气炎热,我给他泡了杯绿茶,见我如此礼遇,老汉不停地道谢,一边喝茶,一边问我找啥资料,我说查查治疗扁平疣的资料。

老汉笑了笑,“扁平疣是病毒感染引起的,不是一般的药能搞好的!”我不禁有些诧异,看着老汉满是老茧的手,没想到说的还很在行。

“我学过医,不过是自学的,四十岁以前也是靠给别人看病养家,后来因为没法取得行医证,不让干了,不像你们年轻人,能考上医学院,毕业可以考取行医证,干自己想干的事情……”老汉一边叹息,一边说道。

看到他很渴的样子,茶喝了半杯,我立即给他满上。

“你小伙子心地不错,我教你个方吧,就治疗这扁平疣。”

“你说说看。”

“雄黄是杀病毒很厉害的药物,你将艾叶研成艾绒,加上雄黄细粉混匀后,用火纸卷成艾条状,遇到扁平疣的病号,点燃后用烟熏母疣,熏得发黄发黑就行了,每天熏一次,连用四天,十天左右都会消失掉。”

“这么简单。”

“不相信你试试看?你的茶我也喝完了,该去干活了。”

“你现在没当医生,在干啥呢?”

“扛包,在火车站扛包挣钱糊口啊。”老汉说完就走了,走出门后又返回来对我说,“《医学纲目》这本书很好,你可以看看。”

“学了几十年中医,最后靠扛包糊口……”我叹了口气。

我按照老汉的办法治愈了扁平疣患者,效果的确如老汉所说的,非常神奇,从那次事件后,我深切地感受到,中医的根的确在基层。

药房开的时间长了,周围的百姓也都成了朋友,他们也给我讲了很多当地确有疗效的单方、验方,我也在临床中将这些办法应用到病人身上。

“香油滴鼻子治疗各种鼻炎。”这是卖油的告诉我的。

“小红干辣椒30个,白酒半斤,泡一周后外擦,治疗风湿关节痛!”这是卖菜的阿姨说的。

“感冒后出现鼻塞不通,睡觉时戴上帽子出出头汗,鼻塞就好!”这是一位练气功的师傅告诉我的。

“APC泡脚治疗脚气。”

“蒲公英和白蒺藜共研粉治疗眼疾。”

“伤湿止痛膏贴天突穴治疗咽喉部不适。”

“桑白皮煎水洗头,治疗脱发。”

“鸡油外涂治疗油漆过敏。”

……

我一边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,一边结合一些单方、验方诊治病人,随着病人的增多,也有许多从周边县城过来看病的患者,任之堂就这样慢慢的成长起来……

二十七、中医路之伤痛篇

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,每当我对学习松懈的时候,我常常提醒自己,中医还有太多太多的责任和挑战,还有不少像白血病这样的顶峰需要去征服……

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,最大的资产是希望!

在2006年这一年里,我遇到了三个“破产”的家庭……

随着我看病人的增多,有不少老病友就给我介绍新的病人。2006年9月,一个在网络寻求治疗白血病的当地人被介绍到我这里来。那天上午,天气有些阴冷!

患儿刘娜,女,7岁,因患周身疼痛在当地三甲医院住院检查,确诊为急性白血病,AML-M5a型,做了几次化疗后,病情没有明显缓解,头发开始脱落,周身疼痛,面色白……

患儿父亲通过网友介绍找到我,我一边看着化验报告,一边切着脉,血象:白细胞15.2,红细胞3.00;骨髓象显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。脉象双侧尺部沉细而软,关部郁涩。患儿双手手心发热,几颗门牙上面呈现细小锯齿状……

看到医院的诊断和西医治疗过程,我想退缩,毕竟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是一条生命,而我以前没有治疗过这类疾病,万一……

小孩父亲看出了我的犹豫,“我们以前也不敢到小医院、诊所治疗,但最近有五六个人向我提到过您这儿,医院化疗了几次也不见好转,就帮帮我们吧,这个病是不好治疗,但总不能放弃啊!我们最近也找过不少中医,一听说是白血病,就不给开药了!小孩子很可爱,我们做父母的也不忍心……”还没有说完已经泣不成声。

听着他说的话,我一边想:“西医没有效果,中医难道就该主动退缩?主动放弃?太爷一生看病从来没有退缩过!即使病人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,家属找到太爷,太爷也会帮忙出出主意!我不能让太爷失望,更不能在我手中让病人绝望!”

于是我点点头,再次切脉,白血病既然是骨髓的问题,那我就从肾、从骨来分析下药。

青蒿12克,胡黄连10克,鳖甲15克,秦艽10克,地骨皮15克,银柴胡10克,知母10克,生地榆10克,人参8克,白术10克,黄芪15克,防风10克,当归8克,生甘草8克。我以清骨散和玉屏风散为基础方开了十五天的药。

患儿服药七天后,身体疼痛大为缓解,服完十五付,复查血常规,白细胞、红细胞均转为正常!我有些惊喜,看来思路没错,患儿食欲较差,复诊时我加上健脾开胃的药物,就这样以清骨散加减,根据脉象调整处方,十五天一个疗程,十五天复查一次结果,三个月后,所有化验室结果均正常。

家长非常满意目前的疗效,以为患儿已经康复,于是将医院与该患儿同时确诊的另外两名白血病患儿介绍过来,这两位患儿因化疗副作用太大,效果不理想,听说刘娜效果不错,也要求服用清骨散加减的汤药,看着三个可爱的小孩一天天恢复,我梦中也会向上帝祈祷,希望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起来。

白血病患儿的抵抗力很差,从脉象来看,肺气严重不足,我一直希望处方中加上玉屏风散能提高抵抗力,但还是不理想,三个月后,体质最差的那个女孩,因感冒继而并发肺炎,中药停止服用,抗生素治疗,十天后病情立即加重,医院建议患者做化疗,从感冒开始不到两月就走了。

每当我想起这个小女孩,我就非常内疚,中医为什不能很快恢复她的抵抗力,如果抵抗力强点,那感冒就不会发展到肺炎……

剩下的两个患儿,一个到北京治疗去了,而刘娜继续在我这里治疗,治疗肾和骨髓的同时,我开始着手从脾胃来调理,土能生金,我相信通过调理脾胃功能,肺气会充足起来。半年后患儿体质明显增加,饮食也很好,开始正常上学了,但每天喝上三碗中药,患儿很难接受,家长问有没有更好的办法,我也是第一次治疗白血病,建议家长将目前的检查结果拿给医院专家分析分析,也许中西药结合会有更好的结果。

专家看了结果说,如果这个结果能保持三年,应该就没事了。

“吃三年的中药也没啥事,关键是小家伙喝不下去了,咋办?”家长着急地问我。

“可以考虑做成丸药,这样服用方便些,但效果不好保证了!”我沉思后提出我的建议。

“现在结果已经是正常了,就吃吃丸药看看再说吧,每天喝药实在是很艰难。”

患儿父亲的话我也不好反驳,毕竟已经喝了半年的汤药了。我只好按照脉象,结合半年来的治疗心得开了配制丸药的处方,患儿开始服用丸药。

2007年8月,通过近一年的跟踪治疗,患儿的情况让我深感欣慰,这一年来,除了两次感冒时血常规结果异常外,其他十几次结果均正常,患儿父母也很高兴,毕竟这一年来的治疗,让他们看到了希望。

就在大家都放松警惕的时候,患儿右臂上长了个包块,到医院治疗,医院穿刺后确诊为炎性包块,但打了一周的抗生素没能起效,接着颈部出现多个淋巴结肿大,随即进行骨髓穿刺,结果考虑为:白血病复发象!

想想这一年来的努力,听到去北京治疗的患儿几个月前去世的消息,刘娜的父母一下子承受不了,他们最终放弃了,放弃了化疗,也放弃中药治疗。也许他们已经绝望了!

想想这一年去世的三个患儿,“白血病!”这三个字成了我永远的心结!

我保存着所有的治疗记录,一边总结,一边分析,治疗的全过程究竟出了什么错?为什么中药就无法彻底治愈白血病!

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,每当我对学习松懈的时候,我常常提醒自己,中医还有太多太多的责任和挑战,还有不少像白血病这样的顶峰需要去征服。

半年后,刘娜父亲打电话告诉我,她妻子又怀孕了,他们正在期待着新生命的诞生,同时感谢我陪他们走过了最困难的一年。

和半年前相比,他慢慢地走出了绝望的阴影。我带去真诚的祝福,愿他们一家永远平安!

二十八、中医路之提高篇

我站在灶前,看着灶里的火正在燃烧,锅里的蒸汽徐徐上升,这些平平常常的东西,现在突然变得神奇起来。道长的一番话,如同醍醐灌顶,让我突然明白……

2007年的一个很平常的日子,那天下午,我的一个棋友老李过来找我。

“小余!告诉你一个好事。”老李说道。

“啥事,你还特意跑一趟。”我一边答话,一边起身给他倒了杯茶。

“你是知道的,我患有慢性前列腺炎,吃了不少药,就是好不彻底,两月前,在火车站附近有个摆地摊算卦的道士,给我开了个方,我吃了半个月就好了,我想这方你肯定用得上,所以送过来给你看看!”老李边说边递给我一张处方。

我接过处方单,是写在一张烟盒纸上,字迹洒脱,上面就写了三味药,枇杷叶50克,艾叶10克,苦参15克。

“就这?”我诧异地问道。

“是啊!就这!很便宜,一付药才一块二毛钱!我喝了十八付,花了才二十多一点就好了……”

“枇杷叶治疗前列腺炎?”我反复琢磨,还真想不明白。

“他平时都在吗?”

“有时不在,上次他告诉我,如果喝了有效,可以再找他开方治疗风湿!还告诉我,如果没摆摊,就在刘家沟半山腰找他!”

“道士姓啥?”

“姓张,七十多岁,人很健朗!”

“你什么时候去,带我一起去看看,我想见识见识一下这位高人。”我诚恳地说。

“没关系,我过来就是想叫你跟我一同去的!”老李高兴地说。“就今晚,我们七点出发,道长白天不在家,我已经打听好他的住所了!”

看到老李如此热心,我就爽快地答应了。

道长住在半山腰,我俩下车后爬五六分钟的山坡才到,夜色中看到房子是石头垒成的,很简陋但结实,屋内有淡淡的光线,炊烟从屋顶上冉冉升起。

“张道长!张道长!”老李一边敲门一边喊。

门开了,出来一位穿着一身青衣的老者。

“是你啊!进来坐!进来坐!这位是?”

“他是我的朋友!当医生的!”老李忙介绍我。

“张道长好!”我一边问候,一边将随身带来的酒放在桌子上,顺便打量屋子。

房子很小,里面就一张床、四把椅子、一张桌子、一个书柜,角落的灶上正在蒸东西。

道长问了我的出生年月日,心里默算了一会,然后看看我的手相,笑着说,“你这娃子不错啊!小时候有位懂阴阳的师傅教了你八年医学知识,他与你只有十三年缘分,能够教你八年!福分不浅啦!”

我不禁大吃一惊,我太爷在我十三岁时去世,我五岁开始学医,也正好学了八年,这道长还是怪厉害的!

道士给老李切了切脉,然后让我切切脉,我切后感觉到右尺沉紧而滑。

“你认为情况咋样?”道士问我。

“右尺沉紧而滑,沉主里、紧主痛、滑主湿,老李应当是腰部寒湿过重。”我回答道,但我诧异的是,两月前老李的脉象有上越之势,当时咽喉不适,口里泛酸……

“嗯!”道士点点头,“你的脉法学得还可以,如果要下药,你认为用哪些药合适?”

“以温肾健脾、散寒除湿为主,处方以附子、茯苓、白术、干姜为主方!”我答道。

“还不错!看来你大学没有白上,但这个病人寒湿非一日形成,附子力量不够,得用川乌、草乌!”

“这两种药毒性太大,我还没敢用过!”

“附子也有毒性!药物的毒性大小与患者的病情有很大关系,如果用药对证了,毒药则是妙药,如果用药不对证,普通的药也会变成毒药的……”

道长随手给老李开了处方:制川乌30克,制草乌30克,茯苓40克,生姜100克,杜仲20克,五加皮30克。

交代老李头煎必须煎两小时,第二煎半小时就可以了,两煎药汁兑在一起分三次服用。

看着处方,我心里还真担心,也许道士认识疾病的观念和我不一样。

我想到枇杷叶,忙问道,“您对枇杷叶研究很深啊!”

“枇杷叶是一味君药,不要把它当臣药或佐药使用,这个药好比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,却不显山不露水,常人都不知道它的妙处,此物能降十二经脉之逆气,能化十二经脉之热痰,逆气降,痰热除,很多怪病不治自愈……”道士毫不隐瞒地讲。

“我刚算过了,你我命中有两次相交的缘分,今天你的到来,也算是其中一次了,我今天给你讲讲人身气化的过程!”张道长将我带到屋角的灶边。

“你看这蒸饭的灶!灶里的火好比人之肾阳,锅里的水好比人之肾阴,而这蒸笼好比人之三焦,最上面一层为上焦,中间一层为中焦,最下面一层为下焦;锅里的水在火的燃烧下沸腾,产生蒸汽徐徐上升,形成上焦如雾、中焦如沤、下焦如渎的状况!”

“如果灶里没火,则水不能化汽,饭自然蒸不熟;如果锅里没水,也不能产生蒸汽,饭也蒸不熟;如果中间这一层半生不熟,蒸汽上不去,就算最下面一层焦糊了,最上面一层也熟不了啊!”

“人体也是一样啊!肾阳虚的病人,不能气化,气也不能到达上焦,所以经常口干舌燥,喝再多的水也止不住渴!很多糖尿病初期都是这样的,水喝多了,肾阳又不能化气,代谢也差了,水停在体内,造成身体喝水也长胖!”

“肾阴虚的病人也会口渴,喝水后口渴症状很快缓解,但这些病人容易上火,吃下火药当时管用,长时间吃会导致肾阴阳两虚,就不好治了,这种病人补补肾阴,养养阴分就可以了!”

“脾胃在中焦,胃主降、脾主升,一升一降,下焦所化之气才能上达上焦,如果脾胃郁塞,升降失常,就如同这蒸饭一样了,中间半生不熟,上面一层是没法熟的,这样的病人也会口渴,调理脾胃就好了。”

“再看看,蒸笼最顶上是个盖子,就好比人的肺——华盖之府,没了这个盖子,饭也蒸不熟,锅里产生的气都给漏掉了,上升来的蒸汽温度变低后,变成水,这个盖子正好使其向下,沿着蒸笼壁向下流,流到锅里。在人体也是一样的,下焦产生的气,通过肺的肃降,最终变成水液通过三焦水道,进入膀胱,产生小便……”

我站在灶前,看着灶里的火正在燃烧,锅里的蒸汽徐徐上升,这些平平常常的东西,现在突然变得神奇起来。道长的一番话,让我醍醐灌顶,我突然明白了很多疾病形成的病机……

“时候不早了!你们回吧!我这几天要找我师父,会离开这里一段时间。小伙子!我们还有一次见面的缘分,到时我再给你讲些东西。”道长对我和老李说。

我们依依不舍地下了山。第二天老李在我这抓了三付药,服完两付腰就不痛了,长期口干的病也好了很多。

在以后的几个月,我一直想上山找张道长,可又担心他不在,入冬后下了雪,看着呼呼的冷风,我担心道长在石屋太冷,于是买了50斤大米,两斤好酒上山找张道长,赶到时道长正在吃饭。

“我师父算准你今天会来,一早就让我下山,中午正好赶到这里。”道长说道。

“喝口酒吧!这屋里太冷了!”我把酒递给他。

“哎!要不是我师父这些天有事情,我可以多呆几天的,看来这也是命中注定了!明天早上我就得回去了!”道长喝了口酒,叹了口气。

“上次给你讲了气化,这次给你讲讲血脉吧,帮你将中医的气血这两块内容参悟透了,对你日后很有好处!”道长开始给我讲人体的血脉及一些与之相关疾病的治法……

二十九、中医路之太极篇(上)

……治病必求于本,必须探索疾病的本质,盲目地追求绝世妙方不是学医之正途。目前西医一代代地更换抗生素,不就是想研制绝世妙药,而人体疾病的本源又有多少人真正在探寻呢?

一天上午,我和往常一样,在药堂坐诊,这时药农老张走了进来。

“小余,你好啊!”

“老张!好几年没见了!你咋过来了?”我一边招呼,一边沏茶。

“听说你开了个药堂,过来看看,真不错!这么大的铺面,开张也不通知我一声,我也好过来庆贺庆贺啊!”

“做点小生意,混口饭吃!你最近咋样?道士找到没有?”我问道。

老张一边喝茶,一边谈起这几年来的经历。

附近的武当山为道教圣地,为了找到当年救他的道士,老张多次往返于武当山,在武当山群山之中找寻了整整一年,结果还是毫无音讯,不过老张在武当山倒是采到了很多珍稀药材,也接触了许多修道之人和当地采药的药农。

“这几年来,我也算是收获不少啊!”老张感叹道,“你送给我的《中医基础理论》我看了很多遍,受益匪浅。以前总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好的单方、验方,包治百病,我现在不再追寻好方了。这看病理、法、方、药,理是第一位,道理想不明白,就算治好了病人,也是蒙的,对自己医术提高没有好处。”

“是吗?说说你最近的感悟,也许一些道理你比我先弄明白,让我也见识见识!”我笑道,顺手给老张倒了些开水。

“也谈不上感悟,只是觉得治病找到病根太重要了!以前我治疗失眠,我会立即用上夜交藤、合欢皮、酸枣仁等这些安神的药,也有效。但总是时好时坏,病人的病情好转不彻底,现在就不一样了。”

“现在咋治疗?”我问。

“失眠有很多原因,病因得想清楚,不能单纯只想到安神来解决问题。有些病人是胆火扰心,经常半夜醒来,难以入睡,这种病人只要清胆火就能解决问题,根本不用服安神的药物。”

“有的病人是心火亢盛,失眠多梦,清清心火,加上点安神的药,效果就很好。有时单纯清心火,用灯心草煎水喝,就能起到很好的疗效。”

“有些病人属于心血不足,心虚胆怯,得养心血啊!有的患者是胃肠道有问题,胃不和则夜不安,胃肠道调理好了,失眠自然也就好了。”老张一边喝茶,一边大谈心得。

“不错啊!你也快成失眠专家了。”我笑道。

“以前总是一心想找到绝世妙方,包治百病,现在我开始转换思路了,开始探寻疾病的根本,书上说的同病异治,治病必求于本,说的就是这个理啊!疾病发生的机理搞清楚了,好方随手就是。”老张感叹道。

“是啊!治病就是要治疗根本,必须探索疾病的本质,盲目地追求绝世妙方不是学医的正道,目前西医一代代地更换抗生素,不就是想研制绝世妙药,而人体疾病的本源又有多少人在真正探寻呢?”我在心里感叹道。

“老张!你的医术又上升一层了。”

“别笑话我了,你是大学生,又有你太爷的真传,这些东西你早就知道了,你想的可能更深入一些,我还得向你学习呢!我找到那个道长了!”

“真的!”我一下子站了起来,这可是老张几十年的心愿。

“没能在武当山找到,我基本上放弃了,一辈子过了一半了,也有家室了,自己摸爬滚打也算入了中医的门,只是觉得这个心愿未了,有些不甘。后来我听人说赛武当也有道士,而且治病很灵,于是我又到赛武当寻找,此山东与道教圣地武当山相望,南与野人之乡神农架相呼应,山很有气势,松柏、山石、云雾、霞光,都相当漂亮,由于尚未完全开发,旅游的人少,的确适合修身养性。我在山上一边采药,一边打听,花了快一年的时间,终于找到了!”

“恭喜!恭喜!”我真替老张感到高兴。

“道长姓李,已是八十多岁的人了,与几十年前变化不大,身体很健朗,一看到他,我就知道我找对人了。李道长也还记得我,他看到我第一眼就说‘不容易啊,你算是闯过几道关了,几十年的敲打经络不仅把你胎带的病治好了,你的身体也强健了啊!’……”老张显得很兴奋。

“道长愿意收你为徒吗?”我急切地问道。

“道长没有表态,只是让我先参悟一句话。”

“参悟什么话啊!参悟透了没?”

“没有,我想了两个多月了,还没有丝毫头绪,这不,听别人说你在这儿开药铺,所以我就过来找你,让你帮我想想。”老张顿了顿接着说:“道长问的是何为欲阳而先阴,欲阴而先阳?”

“就是这句话?”我有些疑惑。

“就是这句话,就这么简单!道长说医道不分家,悟医也是悟道,要想悟道,就得先悟阴阳,如果阴阳不明,是没有办法替人看病的,更别谈修道了。”

是啊!药王孙思邈,医道同参,成为一代真人。医道本身就是道,不想,不悟,谈何成道,医术又如何得到提高?看来,我也得多想想……

我站起身来,一边踱步,一边思索着“欲阳而先阴,欲阴而先阳”。

一句很简单的话,似乎蕴含着很深刻的道理……

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去年在老家过春节时的一幕。

大年三十的上午,父亲在禾场边劈柴,我在一旁观看。只见父亲举起斧子劈下去,木柴分成两半,干净利索,动作潇洒之极。我心里也痒痒,于是走过去对父亲说:“我来试试!正好活动活动筋骨,十多年没劈过柴了!”

父亲笑了笑,将斧子递给了我。我参照刚才父亲劈柴的样子,有模有样地劈了起来。父亲在一旁一边抽烟,一边看我劈柴。没劈几块,我就感到双臂发酸,头上、身上开始出汗,似乎没有父亲劈柴时那么轻松。父亲笑着说:“十几年没拿斧头了,能劈成这样算是不错了!劈柴也是有些讲究的!斧子举得要高一些,利用腰部和臂膀同时发力,人才感到轻松,刚才你劈柴时我观察了,斧头举得低了些,这样全靠臂膀发力,自然很累了!”

父亲一边说一边示范,我按照父亲的指点,果然轻松了不少。我一边劈柴,一边想着父亲所说的话。“劈柴也是有些讲究的,斧子举得要高些,利用腰部和臂膀同时发力。”看似简单的劈柴动作,若不经父亲的指点,还真是没想到这些。随后我想到了打拳,拳击手出拳时,总是先将拳头收回来,再打出去,这样才有力度,与这劈柴倒有几分相似的道理啊。劈柴是“欲下而先上”,拳击手出拳则是“欲出而先收”,我一边劈柴,一边思索。

父亲看出了我走神,担心劈出什么意外,让我别劈了,剩下不多的他收尾好了,我站起身,试着拳击手出拳的样子,思索这其中的道理……

妻子走过来,笑着挖苦我,“又发什么呆,劈了几块柴,还劈出感想了?”

我笑着说:“这下大发了!”

欲下而先上,欲上而先下;

欲升而先降,欲降而先升;

欲寒而先热,欲热而先寒;

欲补而先泻,欲泻而先补;

欲散而先收,欲收而先散……

我一口气说了很多。

“什么意思啊?”

“你看这劈柴,要想斧头下去有力道,得先将斧头举起来,举到合适高度,下去才有力道,不是欲下而先上吗?”

“那欲上而先下作何解释?”

“我们跳高时,先蹲下来,再向上跳,才能跳起来,才能跳得高,这不是欲上而先下?”

“有那么回事,继续说!”妻子也来了兴趣,就连劈柴的父亲也停了下来,听我讲了。

“欲升而先降说的是用药治病了,如果想用药升提人体的气机,得先考虑反佐什么降气的药,这样气机得以升发,而不会升发太过,同时升发力度也会增强!”

“欲降而先升,如果想用药降人体的气机,得先考虑反佐什么升气机的药,这样气机得降,也不会降得太过,同时降气的力度也会增强!”

“有这样的配伍吗?”

“有啊!只是以前没有想通这些配伍的妙处,今天想通了。比如枳壳配桔梗,两者用量相等,一升一降,调节人体气机;如果桔梗量大,枳壳量少,则以升提气机为主;如果枳壳量大,桔梗量小,则以降气为主;还有枳实配白术、珍珠母配柴胡等。”我兴奋地说。

“欲寒而先热是指运用寒凉的药物来清人体热邪时,先要考虑反佐一味温性的药物,这样不会因为大量寒凉的药物进入体内,导致经脉收缩,气机不畅,形成寒药包热邪的‘寒包火’的变证,同时有温药开路,寒药才能深入热邪中央,起效更快!”

“欲热而先寒是指运用大量补火散寒药时,先要考虑反佐一味凉性的药物,这样散寒的效果会更好。就好比冰冻的肉块,放在温水中融化比放在沸水中融化还要快,一样的道理!”

“临床上寒热搭配的药物有吗?”学西医的妻子问道。

“有很多啊!比方半夏泻心汤中的黄芩与干姜;乌梅丸中黄连、黄柏与细辛和干姜;芍药汤中的大黄与肉桂!”我轻松地回答道。

“欲补而先泻是指运行补药的同时,搭配一些泻药,泻去邪气,补药发挥作用更强,就好比六味地黄丸,三补三泻,经典妙方!”

“欲泻而先补也是很常见的,治疗风湿时,运用祛风除湿药物的同时,适当运用补气的药物,这样祛风除湿的力度更强;运用破气、理气的药物治疗气滞时,配合使用补气的药物,这样破气而不伤正气,破气力度也会加强。欲散而先收,欲收而先散,同样运用了相同的理论……”

如今想来,去年劈柴的感悟不正是 “欲阳而先阴,欲阴而先阳”!

我耐心地将我的感悟解释给老张听,老张听完后一拍大腿,然后紧紧地握着我的手,很激动地说“我终于明白了那些经方寒热搭配、攻补同施的配伍意义了!”

“说说看!”我鼓励道。

“这六味地黄丸,三种补药,三种泻药,我以前一直就不明白,补肾就补肾呗,干嘛又要用泻药啊。现在可算明白了,寓补于泻之中,这样祛邪而扶正,更能增加补肾的效果。还有……”

“还有小青龙汤中的细辛与五味子;大青龙汤中的麻黄与石膏;麻黄汤中的麻黄与杏仁!对吧?”

“对!对!你的一席话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啊,晌午我请客,我们一醉方休!”

“酒就别喝了,下午还有病人,干脆你也别走了,中午在我这儿搞点便饭,下午一起看看病人,你也露两手。”

“客气了!你的悟性比我高,我们还是相互学习。”

下午我看了十多个病号,其中有一个病人让我记忆非常深刻。

34岁男性患者,小便淋沥不尽2年,在三甲医院确诊为“慢性前列腺炎”,前列腺液常规示白细胞(+++),卵磷脂(+),治疗1个月,症状稍好转,但数周后稍饮酒复发。患者非常苦恼。苦着脸对我说:“医生,你看我一个生意人,平时应酬都有,不可能一年到头不沾一滴酒吧,那样生意也没法做了!我这病医院治疗1个月才好点,前几天喝了一场酒又犯了,你一定得帮我想个办法,不然太痛苦了!”

我诊诊脉,患者右手脉象有下陷之势。脾本升清,脾气下陷,土入水中,清气不升,清浊相混,湿被热炼,化为湿热。女性则患妇科炎症,男性则最易患前列腺炎。前列腺外有结缔组织包裹,非一般药物能入,所以常规治疗难取效。时间久了,脾气下陷,脾能生肺,也就是土不生金,导致肺气亏虚,造成金也无法生水。肾水既无金之化生,又受脾土所乘,病人自然就肾亏了,表现为性欲下降,腰酸背痛,精力较差……

我给病人用了六味地黄汤加上艾叶、天丁、白术、蜈蚣、萹蓄、红藤、土茯苓、马鞭草等。意喻扶正祛邪,攻补兼施。用天丁的目的在于增强药物的穿透力,以期药效直达前列腺。老张看了看我的方子,对病人说:“你回家弄上一斤生南瓜子,每天吃一小把,配合中药,效果会更好。”

病人走后,我忍不住对老张提出了我的疑问,“为什么要用南瓜子呢?”

“前列腺炎的中医辨证多为湿热,原由为土陷水中,对吗?”

“是啊,这一点从脉象上来看,也是很清楚的!”我有点诧异。

“治疗的关键在于升脾气,而不是祛湿热,脾气不升,湿热永远也除不干净。我想你方中用白术也是这个目的,用白术恢复脾之升清功能,同时加上补肾和除湿清热的药物,从三个角度入手,处方的确很妙,但白术现在质量都不是很好,加上南瓜子就好了。”老张慢悠悠地说。

“难道南瓜子就可以恢复脾之升清功能?”我有些疑惑。

“去年碰到李道长,他教了我南瓜子的妙处!这里面有个故事。”

有一年李道长种了一株南瓜,长势很好,到秋天成熟了一个大的南瓜,可惜几个月不在家,结果好好的一个南瓜就这样烂掉了。第二年,李道长发现在烂南瓜的地方长出了许多南瓜苗。

“这很正常啊!”

“我也认为很正常,可李道长认为不简单。”

“南瓜烂掉了,化为一包腐烂又臭的稀泥,南瓜子在这稀泥中呆了几个月,应该烂掉才对,现在没有烂掉,就有问题。”

“什么问题?”

“南瓜子处于浊阴之处而不腐,来年能从浊阴之中长出新苗,这就不简单啊!”

我看着眼前的老张,想着李道长的话,感觉道长对身边事物的感悟已经到达了一个高度,一个我无法企及的高度。

几天后,病人反应服用中药,吃生南瓜子,疗效的确很好,我不得不佩服老张和李道长。

后来有一次,我读到《太氏药谱》,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冬瓜子的感悟:

“用冬瓜子治疗肺病、肠痈在《金匮要略》中皆有记载,而冬瓜乃瓜果菜食之物,其子何能有此效?常见冬瓜子抛入猪粪坑中而不腐烂,次年凡施用猪粪之处可自然生长冬瓜。于秽浊中生长的冬瓜,其味甘淡,甚为爽口。注意观察这一现象,从中悟出冬瓜子‘极善浊中生清,其子抗生力强,更属清轻之品’。根据冬瓜子升清降浊,清可去实的特点,用来治疗咳喘脓痰、肺痈、肠痈、妇科带下以及湿热病过程中出现的湿浊阻滞,都具有显著疗效……”

我不由得感叹:医路虽广,道却一同!

老张拜访我后十天左右,他又来找我,满脸既是高兴,又是失望,我不由得询问起来。

老张对我说,“李道长听完我对‘欲阳而先阴,欲阴而先阳’的解释,惊讶了一会儿,就对我说想见你!”

“见我?”

“是啊!我也觉得很奇怪,道长说他早就知道你了,你和他将有一面之缘,他想见见你。道长人不错,说不定会教你一些东西!”老张极力劝我。

想着李道长能从一个烂南瓜中悟出治疗湿热的道理,我的确很想见见这位高人,看看这位高人是如何悟医、悟道、悟天下的!

三十、中医路之太极篇(下)

大医治国,心中要有道,要有天下;小医治病,心中也要有道,心中必须要装得下五行,但这天下、这五行都必须顺应天地之道!

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,我安排好了药店的事情,和药农老张一起向赛武当进发。赛武当不愧一个赛字,它的主峰比武当山的天柱峰还要高100多米。但是相对于道教圣地武当山而言,这里的游人少了许多,越发显得青山静幽。一路上行来,山势渐陡,微风轻拂,许久没有户外活动的我感觉心情格外的舒爽。不知不觉,爬了三个多小时,有些累了,看看已经到了半山腰,我们便坐下来稍事休息。坐在山路边的大石上,看着山顶的白云,弥漫一片,像朵朵的棉絮似的,远处是一抹蔚蓝的青山,有几朵锦簇般的浮云,这时候阳光正好,天上的云朵亮得像是镶上了银边,在和风吹拂下,它们在慢悠悠地飘荡。

白雾般的云彩被远山衬得越发皎洁。耳畔似乎还若隐若现地听见清脆的鸟鸣声……

“真是修行的好地方!”我感慨道。

“是啊,李道长在这儿修行了好几年了。看,他在那儿呢!”老张指着远处对我说。

在几十米开外的小山头上,有一块平地,那儿有位老者正在打太极拳。气定神闲,如同仙人。这时刚好一缕雾气从他身边飘过,道长的动作让云雾欲升而不能,生生地被他的手掌吸引,我隐隐约约似乎看见在道长的身前、身侧凝成了三个太极图。我和老张慢慢地走近,却都不由得放轻了脚步,怕惊扰了老人。随着道长收功,雾气慢慢散去。

“你们两个过来吧,不要傻站在那儿了!”老道长的一句话惊醒了我和老张。

不远处的道长个子不高,但当真有几分道骨仙风,满头的白发挽成发髻,一身青色的道袍,稍有些陈旧,但很整洁。尤其是一双眼睛,温润有神,丝毫不显老态。

“道长!您好!”我上前一步,准备自我介绍。

“小友!你能够悟通‘欲阳而先阴,欲阴而先阳’的道理,悟性的确不错。医学之秘,不在于一药一方,也不在于药量,其秘在于参悟医理!而医理也是人性的反映啊,就拿批评人来说吧,先表扬几句,然后再批评几句,那么批评就容易被接受。你刚才看到我打太极拳,你想到了些什么?”

回忆刚才印在脑海里的一幕,我慢慢地说:“刚才看您打太极,我仿佛看见了在您身前、左右两侧的云雾形成了三个太极,您的太极拳影响了云雾……”

“你所看到的只是表象啊,你要明白万物禀天地而生,均为阴阳交融的产物,打太极练的是气血,你看到了我影响了云雾,却看不到太极推动着我体内的气血运行,在这山高雾冷之处,你们两人感到丝丝凉意,我却是微微汗出,这就是太极推动我的气血运行的结果。”

“我以前也练过太极拳,老师讲过打太极拳要柔中带刚,刚中带柔,刚柔并济,但并没有讲过通过打太极拳锻炼气、血啊?”我心中暗想。

道长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,“太极之意你还没有搞清楚啊!天地之大,莫大于太极;天地之小,莫小于太极!人禀天地而生。太极之图,阴阳交会也!人身形成,阴阳交会也!”

我们三个人坐下来,道长开始谈论人体,谈论太极。

“阳为天,阴为地,地中之清气上升为天,天之浊气下降为地。阴阳升降之中,相互影响,阴阳之间的平衡在动态中形成太极。这种类似的图形,在宇宙中可见于星体的排列,在地球可见于各种阴阳二气的对流运动。”

“龙卷风是冷暖空气的对流形成,是否也是一种太极?”我问道。

“可以这样理解,太极无处不在。在人体,气属阳,血属阴,人体阳气上升,阴气下降,人身就是一个太极。”

我还是有些疑惑,“人身若是一个太极,那五脏精气是如何运转的呢?”

李道长站起来,一手指着天边的太阳说道:“太阳从地球的东面冉冉升起,而肝气从人体左侧徐徐上升!太阳从西边缓缓落下,人体内阴气从右侧通过肺的敛降徐徐下降。”

“大地之中的水湿能够滋养树木,树木不会枯萎;人体的肾水也能滋养肝木!也能防止肝火过亢。”

“海水被太阳照射,蒸发后化为水汽而上升为云,可以遮挡太阳的炎热;人体的肾水随肝气升腾,可以上达济心火,防止心火过亢。”

“太阳的照耀能够温暖大地,大地得温能生长万物;人体的心火下移,可以温暖胃土,胃得温可以腐熟水谷。”

“太阳照耀后,土地变暖,温暖的土地热量下传,可以使土中的水湿得以温暖;人体心火的热量,通过胃气的下降,可以下交于肾,温暖肾中的寒水。”

“大地的核心——地核中的热量可以向外散发,温暖大地的至深之处,其暖可以缓缓上升,土地中的水汽上升可以化为云彩,乌云的汇集化为雨水下降!这是天地的循环。在人体,肾中一缕阳气徐徐上升,温暖脾脏,脾脏得到肾阳的温养,将小肠转输过来食物营养成分,通过沤的作用,化为精微之气,上升至肺,肺降精微之气中清的部分宣发,滋养皮肤和毛发,浊的部分向下敛降滋养五脏六腑,废弃之气化为水通过三焦经,入膀胱,变为小便,这是人体的循环啊。”

我和老张坐着,看着道长手指天地,讲述着天地的“气血循环”,我不禁想起《黄帝内经》中提携天地、把握阴阳的上古真人,眼前的道长不就是在提携天地、把握阴阳吗?我心潮澎湃,一时间有些走神。

道长顺手拾起一根树枝,在地上画了个大大的太极图,太极图的左侧写上肝,右侧写上肺,上面写上心,下面写上肾,中央左右分别写上脾和胃……

人体这个太极通过道长的讲述就清晰地摆在我的面前……

我想起了去年,张道长曾经讲过的气血理论,不就是这个太极图的两仪吗?左侧属阴,主血,靠心来推动;右侧属阳,主气,靠肺来推动,这一阴一阳就好像两个轮子,推动了人体生命运行,李道长打太极拳,不就是推动这两个轮子运行吗?

我将我的感悟告诉给李道长,李道长开心地说:“小友悟性真的不错,看来去年我让小徒给你讲气血循环没有白讲,这一年多来,你一直在参悟啊!不错,人体气血就如同两轮。道长一边说一边将太极的两仪分割开来,太极图演化为有传送带的两个轮子,道长指着两轮图说,疾病的产生就是两个轮子的运行出现了障碍,我们治病也不过就是找到轮子的卡壳点,然后针对性地修理罢了……”

“历代医学大家分很多派别,只是他们各自站的角度不同,有的侧重于调理脾胃的升降,有的侧重于调理肝胃,有的侧重于调理心肾,有的单纯从肾入手……”

“角度不一样,都是为了恢复气血阴阳两轮的正常运行,就好像车子陷在泥潭中,你可以把它从前面拉出来,也可以从后面把它推出来,不同之处只是着力点不一样,但最终结果是一样的……”

道长的每一句话无不在我心中激起阵阵波澜,我反复思索多年的疑惑终于解开了,我仰望山顶茫茫的云雾,其间隐隐约约有一条道,它正通向中医的巅峰。

道长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,他站了起来,指着山谷中丝丝缕缕飘起的白雾,以及山涧正飞流而下的溪流告诉我:“历代医家治病方法不同,但‘道’是相通的。”

“中医的最高境界不是辨析阴阳,也不是五行辨证,只是一个字——‘道’!道从浅层次理解是阴阳、五行;从深的层次理解就是‘太极’。”

“‘道’是什么?‘道’是宇宙天地之间的变化规律,是法则、是趋势……只有把握了这种法则,看到天下万物变化之规律,一切复杂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。”

“大医治国,心中要有道,要有天下;小医治病,心中也要有道,心中必须要装得下五行,但这天下、这五行都必须顺应天地之道!”张道长说得斩钉截铁。

我再次陷入沉思中,我站起来,一边踱步,一边思索……

“太极、阴阳、五行、内经、伤寒论……所有这些最终汇集起来,加以提炼,的确就是‘道’,讲的是天地造化之规律、人体脏腑之规律、疾病传变之规律……”

我想起我的太爷,虽然他没有系统地学习中医,但他悟出治疗疾病的方法,在临终前跟我讲过“治病一定要顺其性,养其真……脏腑之性得顺,脏腑之真得养,其病不治自愈”。这不就是顺应脏腑之规律,顺应脏腑之“道”吗?

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我似乎慢慢有些明白了。

数年后,我看电视连续剧《李小龙传奇》,李小龙一生都在武术中探索,最终将武学凝聚成一个字——“道”。他取师传咏春拳及其他各门派武术中的精髓,创立了“截拳道”,将“道”融于武学之中,将阴阳融入攻与防之中,中医治疗疾病不也是“攻”与“防”……

任何事物在最高的境界都是相通的!

道长对医学的领悟让我佩服,我禁不住问道:“不知道长您是如何认识肿瘤的?”道长微微一笑,指着不远处的一颗大松树说:“你看看,这棵松树已经长了上百年,树上有这么多的疙瘩,对于这棵树而言,这些疙瘩就是瘤啊!你想过没有,松树为什么能够带着这些瘤成长上百年?其实在肿瘤的治疗方面,我们人类走了太多的弯路,我们应该向大自然学习,取法自然。对于肿瘤早期患者,通过调理人体气血两轮进行治疗,正所谓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,气血流畅,癥积难成。而对于晚期肿瘤患者,其病已成,五脏已衰,此时更应该做的是培养正气,让患者生存质量提高,寿命延长,就是胜利,大可不必与肿瘤生死相搏,徒耗正气,加速死亡……”

我和老张不时向李道长咨询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,而道长的回答从不拘泥于一药一方,但往往能从“道”的高度为我们开启一条新的思路,让我们茅塞顿开……

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,我和老张向张道长辞行,临行前道长对我说:“道存在万事万物之中,平时多想想天,想想地,想想人,多观察身边的生活小事,由小悟大,取近知远,这样你才能不断提高医学修为……”

李道长转身对老张说:“我们师徒的缘分已经错过,不可强求,不过,你如能安排好家人,我们倒可以结伴云游四方。”

本来还有些沮丧的老张十分激动,“追随前辈是我多年的心愿,现在我的儿女都大了,也很孝顺,我也没什么不放心的。我即刻安排好家事,尽快上山来找您!”

夕阳之下,林间的小道显得更加的幽静,我和老张慢慢地向山下走去,各人想着自己的心事。

医学之林就如同这茫茫林海,李道长给我指引了一条“医间道”,我暗下决心,不光要在这条医间道上走下去,等到时机成熟,我还要将“医间道”传播给更多的人……

三十一、中医路之感悟篇

如何感悟医道,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修为?如何才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,让临床上的疑难杂症越来越少?我一直在思索着……

拜访完李道长之后,我的临床思路有了很大的转变。

太爷说过,“凡事要从大处着眼,从阴阳入手。”

火神派领军人物郑钦安在《医理真传》中写道,“思之日久,偶悟得天地一阴阳耳,分之为亿万阴阳,合之为一阴阳。于是以病参究,一病有一病之虚实,一病有一病之阴阳,知此始明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,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,三焦还是一焦,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。”“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,万变万化,不越阴阳两法。”

从他的学术思想中,我深切体会到阴阳辨证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,临床上通过辨析阴阳,常常屡获奇效。

但也有很多时候患者的病机错综复杂,寒与热、虚与实相互交织,分阴阳、立法度,失之毫厘则谬之千里。

谈阴阳易,辨阴阳难啊!

李道长的思维已经站在了阴阳之上,从天地之规律、五脏之规律来认识疾病,认识阴阳。可以说如果不是站在道的高度看阴阳,往往容易出错,因为临床上有“真阳虚”,也有“假阳虚”,在疾病表象和疾病本质之间,常常扑朔迷离,有时很难绝对地辨析阴阳,就好比无法绝对地说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。

道长的“医道”,却给了我很大的帮助,顺应天地之道,顺应脏腑之道,顺应五行之道,则理清而思明!

咽炎、口臭、牙痛、食管炎、返酸,西医会按照几个病来治疗,我以前会分析是虚火上炎、还是实火亢盛,因为这些病阴阳虚实分不清楚,用药效果会有天壤之别,现在治疗思路则大大不同。

患者,男性,36岁,经常口臭、咽喉部异物感,返酸,胸骨后疼痛,伴恶心,医院诊断为:慢性咽炎、胃食管反流病。服用慢咽舒宁、奥美拉唑、阿莫西林、吗丁啉等,治疗两周,病情好转,停药后又复发。切脉时,发现病人右手脉象有上越之势,患者咽炎、口臭、食管炎、返酸都是胃气上逆所致。“胃以降为和!”这就是胃气的特性,是规律,是“道”,逆之则病,顺之则安。

在道的指引下,通过降胃气,纠正逆乱的气机,顺应胃腑的特性,使浊气下行。我重用枇杷叶40克,加上黄芩、黄连、干姜、甘草,病人服用一段时间就彻底康复了。

道长临别时的一番话,时刻提醒着我,“道存在万事万物之中,平时多想想天,想想地,想想人,多观察身边的生活小事,由小悟大,取近知远,这样你才能不断提高医学修为。”

我太爷对我说过,“平时多想想天,多想想地,想想身边的万事万物,再想想五行、五脏,取象于天地。类比于五脏,这样很多疑难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。”

几十年过去了,太爷的话一直正确地指引着我,而如今李道长的一番话,让我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太爷当年的苦心!

先有道,才有阴阳!医道参悟透了,阴阳辨析自然十分清晰……

天冷了,早上洗脸用的是热水,洗完后,我将毛巾挂在阳台上,晚上洗脸时,发现毛巾上半部分已经干了,而下半部分仍然是湿的,而且最下端居然还结了少许冰块!我拿着毛巾沉思了很久。

“湿性趋下”!毛巾湿透后挂起来,水向下流,上半部分自然先干了,下半部反而更湿,加上天气原因,时间长点,慢慢就会结冰。

“湿性趋下”这是自然界的规律,就是道。

“伤于湿者,下先受之”,《内经》上写得很清楚。我们记得熟,用得却少,临证时常常容易忘记。

常有病人说:“医生啊!我每天上楼时两腿好像灌了铅,沉重无比,咋回事啊?”而西医立马会想到脑血管的问题,建议头颅CT,结果常常是正常的;刚上临床的中医,会有些茫然,认为是疑难杂症,为啥两腿好像灌铅,而腿又没有肿呢?

其实,人体就像这毛巾一样,白天站立时间多,湿性趋下,所以下肢的湿邪就会偏重,会出现双腿很累的感觉;如果湿邪较重,感觉就像“两腿灌了铅,沉重无比”了。

如果气温高,则毛巾下端会及时干,就不会结冰了!在人体,如果肾阳足,没有亏虚,或亏虚不重,则下半身湿邪会被肾阳蒸腾,化为气而上升,在人体进行循环;如果肾阳虚衰,就好比这冬天挂湿毛巾一样,湿邪盘踞下焦了!自然“两腿像灌了铅,沉重无比”了。

夜晚卧床休息,最低处就不是下肢,而是与床面接触的部位。按照“湿性趋下”,应当与床接触的部位不舒服啊?

事实情况正是如此,不少病人反映,白天还好,只是感觉双腿有些累,到了晚上睡觉,前半夜还可以,后半夜慢慢开始出现腰痛、背痛,凡是与床接触的部位都感到很累,疼痛,早上五六点钟痛醒,起床后活动活动就好了。其实这就是湿邪由白天积于双下肢,晚上向接触床面的部位转移的结果,也是“湿性趋下”啊!

看到“湿毛巾”,想到“湿性趋下”,想到“脾肾阳虚”,想到“正气不足”……

患者,女性,餐饮从业者,长期接触凉水,一个月来出现双下肢沉重,上楼时好比灌了铅一般,晚上睡觉,刚入睡时很轻松,天亮前周身酸痛,腰部尤甚,不得不起床活动筋骨,活动半小时后疼痛自行缓解,医院怀疑为类风湿,但生化检查指标均正常。病人找到我,讲述完病情,我给病人切完脉,开了方:附子30克(先煎2小时),炒白术20克,干姜15克,怀牛膝15克,茯苓30克,桑寄生20克,五加皮15克,黑豆30克。患者服用三剂后,病就好了。

这就是从生活中悟道啊!先悟道,再辨析阴阳,然后辨析脏腑气血!就这样一通皆通。

尝到了“悟道”的甜头,我便按照太爷和李道长的话,观察生活中的细微之处,在生活小事中体会道的存在。

李道长说过,大医治国,心中要有道,要有天下;小医治病,心中也要有道,要装得下五行,但这天下、这五行都必须顺应天地之道!真良言也!

感悟到湿毛巾的故事后,没过几天,一个老病号过来我,闲谈中谈到他的老寒腿,老爷子说:“我自己找到一个良方,治好了我的老寒腿。”

“什么良方啊?”一听能治好老寒腿,我就来了兴趣。

“就是入秋开始戴护膝,已经坚持两年了,这两年来再也没痛过了。”

“效果真这么好?”我问道。

“我这老寒腿有十多年了,吃药无数,吃药当时好些,没过几天照旧。我反复琢磨,这老寒腿不就是怕冷吗?我让它冷不着就是了!于是每年一入秋,天气稍冷我就开始戴护膝,还莫说真管用,坚持了两年,现在仍然坚持戴,以前我这腿就是天气预报,现在预报天气不灵了!平时也不痛了!依我看,这老寒腿的关键问题还是抵抗力差,戴上护膝,增加一层保护层,就好了……”老爷子很有心得地谈论着。

晚上我一直在想,为什么农村将风湿称为死不了的癌症?为什么许多病人服用那么多治疗风湿的药都不能彻底治愈?为什么一个护膝,加上注意保养效果比药物还好?护膝不就是提供了一层保护层吗,难道风湿的病人却少这种保护层?患者体内的风邪、湿邪、寒邪驱散后容易再次进入人体?这种保护层应该属于中医卫气的范畴,难道补充气血,让人体卫气充足,就可以治疗风湿?

后来在治疗风湿的时候,运用散寒、祛风、活血、通络、止痛等方法时,我用上黄芪、当归、防风、白术等来提高正气,患者服用后病情好转也快了,调理阶段就直接以扶正为主,这样风湿复发的机会就少了很多。是啊!中药治疗风湿,除了祛风除湿,更重要的是给患者“带个护膝”,即“补充卫气”,这样风寒湿邪就不会去而复返,患者的病情才能彻底好转。

风湿需要护卫气,其他的疾病呢?我的思绪受到“护膝之道”的影响。

许多病人稍稍吃生冷食物就会腹泻,这是肠道寒邪在作怪。西医认为是慢性肠炎。我在想,难道就不能给肠道也带上“护膝”(即“提高肠道的抵抗力”)!如果服用温暖下焦的药物,如附子、艾叶、干姜、小茴香等恢复肠道的阳气,散去肠道的寒邪,不就是给肠道带上护膝了吗?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,我将《素问》中的芍药汤变化后运用于临床,治疗各种慢性肠炎,取得了很好的疗效。

有些病人,经常鼻塞,稍稍受凉必然喷嚏不断,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。《内经》云头为诸阳之汇,如果头部阳气不足,自然稍稍受凉就会鼻塞了。能不能将“护膝之道”也运用到头部?后来遇到这样的病人,我试着让病人戴上帽子,暖和起来,让头部出出汗,病情果然好转了。

患者,女性,45岁,因受凉后出现鼻流清涕一周,清涕量大,每天需用餐巾纸十余包,伴畏寒、怕风,在三甲医院就诊,怀疑为脑脊液漏,结果检查正常。无奈中寻求中医治疗,就诊时六脉沉迟。

“患者原本素体阳虚,复感寒邪,进一步加重内寒,导致阳不化气,水湿之邪随肝气升腾,上犯清窍……”

想到这些,想到李道长讲的人体太极气血循环图,我便开了一方:附子30克(先煎2小时),干姜20克,苦杏仁15克,通草10克,生麻黄15克,细辛10克,黄芪40克,桂枝10克,甘草10克。

患者服用一剂后病情大为减轻,两剂治愈。

以前治疗这类疾病,我会习惯性地用上苍耳子、辛夷花这些药,如今明白了人体阴阳气血循环的规律,明白了“护膝之道”延伸的人体正气不足,看病的思路也就不同了,效果反而更好了!

道!无处不在!

就这样,我一边感悟生活,感悟医道,一边研读《黄帝内经》,从学医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了,《黄帝内经》也看了很多遍,如今在道长的影响下再次翻阅《黄帝内经》,发现《内经》中所讲的就是对医道的阐释。正因为它立根为道,所以千年不衰,也正因为它讲的是医道,所以每一句话都是圣言。

“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……”

“阴阳者,天地之道也……”

“至道在微,变化无穷,孰知其原!……”

……

我感慨于内经,感慨于古人的智慧,也感慨于李道长对道的领悟。

如何感悟医道,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修为?如何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,让临床上的疑难杂症越来越少?我一直在思索着……

夏天回老家,父亲正准备赶牛拉稻谷到镇上碾米。不放心老爷子一人赶车上坡下坎的,我便随父亲一同前往。下午碾完米,我们慢慢悠悠赶着牛车往回走。回家要经过几个大坡,可能牛老了,上坡时再怎么用鞭子抽,它总是边走边歇。

“牛老了,拉不动了!”我感叹道。

“这点活它还是可以干的!只是上午没吃草,这会儿没力气了。这时你再怎么抽它也没用。干脆,我们休息会儿,我抽支烟,让它吃吃草,再赶路也不迟!”父亲将车停了下来。我们一边聊天,一边看着牛大口大口地吃草。

父亲的话没错。半小时后,我们再赶牛,这家伙果然有力气了,拉车也快了。

“牛拉不动车,是因为没吃草的缘故啊。”

回到家中,村里有人听说我回老家了,过来就诊。

患者患的是顽固性便秘,看看病历,以前吃过不少中药,有麻仁丸加减、也有增液汤加减,还有直接用番泻叶泡茶喝的……

患者很痛苦地说:“刚开始这些办法都有效,慢慢就没效了,现在一周也难得一次大便,而且还很干,平时经常口渴,心里总发热,想喝点凉的,冬天脚冰凉,来月经时小肚子痛。上个月一个老中医看后,说是体内寒气偏重,喝了五付药,来月经不痛了,大便还是不好,现在这肚子鼓鼓的。”

我看了看患者舌苔,舌根部发白!切脉右尺沉迟而涩,左关郁滞。从病机上分析,患者的确有肾阳虚衰、肝郁化火、肝血不足的情况,但这便秘?我一边看着病历,一边沉思。

远处父亲正在给牛喂草,看着高高兴兴吃草的老黄牛,想起它下午怎么抽打也不愿意拉车的样子,我仿佛明白了一些道理……。

“患者肝气郁结,郁而化火,热扰胸膈,心胸烦热,贪凉饮冷,时间久后,导致肠道积寒,同时伤及肾阳。寒性收引,肠道寒邪过重自然血行较差,肠道得不到血液的滋养,就会蠕动无力,就好像家里老黄牛一样,吃不到草,无力拉车……”

“用大黄、番泻叶之类通便,就好比用鞭子抽打饥饿的牛,无论怎样抽打,饿牛都没力气拉车。”

想明白这些,我再看看镇上老中医的方子,温补脾肾、润肠通便。思路很好,于是在原方基础加上栀子、淡豆豉、香附子、三七、赤芍、红藤、桃仁。

一个月后,老家打电话给我,谈及此病人,说病已治愈,效果很好!

一次拉牛车的感悟让我再次深切感受到医道的重要性。

牛吃不到草,无力拉车!我们人体除了肠道供血不足,蠕动无力外,还有很多这样的情况,大部分疾病的形成,都是虚实夹杂,因虚致实。比如高血压的患者,有些患者是因为脑供血不足,反射性调节血压升高,才能满足脑的供血问题,这种病人只需要解决脑供血不足的问题(如颈椎病),血压自然会恢复正常,用不着天天服用降压药,如果脑供血不足的原因不解决,只是天天服用降压药,维持血压正常,虽然看上去血压正常,但病人头昏不适得不到改善!还有的病人,不是脑供血不足,而是外周末梢血液循环很差,缺血,导致血压升高,多见于血黏度增高的患者,如果不改善外周供血,同样单纯降压意义也不大……

大自然中有高山,必有低谷。

正如老子所说:“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……”这是规律,是道!无与有;难与易;长与短;高与下总是相随的。看到高血糖的病人,我想到是否人体有些地方缺糖,糖的高低之间是否因脾的运化输送出现了问题……

一种疾病如果没有想透其中的道理是很难治愈的,即使碰巧治好了,对自己的医术也没有任何提高。

李道长和太爷说的没错,学医要多从身边的小事感悟医道!

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!

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,一定可以悟出更多的道理,最终领会中医的神奇!

三十二、中医路之挑战篇

老子说过:“难易相成”。世间很多非常复杂的问题往往有非常简单的解决办法,要找到这些解决的办法,关键是参悟其中的道。

自从李道长给我讲了太极,讲了医道以后,我便学会感悟生活,感悟医道,对疾病的认识上了一个台阶,治病的效果还比较理想。在我内心深处,我相信中医是最科学的,但也是最深奥的。学中医关键是要悟,说白了就是要想通,道理想通了,就没有疑难杂症可言了,都是可以解决的常见病。

我时常告诫自己,要对中医有信心!要持之以恒!要静心参悟!医道的确很深,但悟透了,又很浅……

2008年6月12日,一个普通的日子。老病号来找我,看我病人多,就坐在候诊区,待所有病人处理完后才过来。

“我父亲得了胆管癌,已向肝门转移,医院手术探查后,认为没有手术机会,放弃外科治疗,想请你用中药试试!”病友开门见山地说。

我心里一沉,自从“白血病”的伤痛之后,我对癌症一直在研究,但仍没有什么大的突破,如果是普通的病情,我相信并且也能够治愈他们,还他们以健康,但面对恶性肿瘤,我却有些汗颜。这一年,我看过一些肿瘤晚期的病人,往往都是家属请到医院会诊,而我所能做的只是用些中药来暂时缓解他们的痛苦,仅此而已,现在如果将虽然微弱但仍燃烧的鲜活的生命交付到我手中,让我来拯救,我真的有些犹豫,如果好了,皆大欢喜,如果……

看出了我的犹豫,他说,“医院基本上放弃了,没关系的,老朋友了,我们相信你,万一走到尽头,也不关你的事,你也可以学一学!”病友的话充满着鼓励同时给予着希望。

“西医已经放弃的,中医不能放弃!只有给予了病人希望,病人才有机会。”想到这一年多来对气血的参悟,想到李道长对肿瘤的见解,我点了点头。

第二天患者在家人的带领下过来就诊。

男性,65岁,胃癌术后3年,发现胆管肿块1个月。患者2005年曾经因胃癌手术,切除三分之二胃,术后恢复较好,体重恢复到术前状态。3个月前,患者开始出现面色发黄,患者并未在意,一个月后黄色加重,在买菜时遇到医院医生,建议住院检查。门诊B超发现肝外胆管肿块2.6cm×1.1cm,结论为肝外阻塞性黄疸,肝外胆管上端急性占位性病变。MRCP(磁共振胰胆管造影)显示肝外胆管中上受阻,急性病变,累及胆总管。随后入院手术探查,发现肿瘤位于肝总管,包绕整个肝十二指肠韧带,侵犯肝门结构,并延伸入肝内,胆囊明显萎缩。考虑患者年老,肿块已延伸入肝内,医院放弃手术切除。就诊时患者面色萎黄,说话有力,饮食尚可,体重128斤,舌质青紫,两侧可见齿痕,舌中部、根部白腻而厚。切脉:左右寸部虚无,左右关部浮郁,左关如豆,左右尺部沉实有力。从患者说话、饮食状况及脉象来看,正气尚存,可以一搏,我于是制定了治疗计划。

长期医嘱:①要求患者购买生牛蹄筋,加水熬9~12个小时后,熬成浓汤,一斤服用5天,每天服用两次(事实证明这是很对的,在此后的一年内,患者白蛋白基本在正常范围内);②严禁吃含有动物脂肪的食物;③适当锻炼,放松心情,积极应对,乐观生活每一天;④每十五天做一次B超,观察肿块大小。

患者脉象显示双侧寸部细弱,关部郁塞,正如张道长通过蒸饭比喻的那样,“中焦不通,半生不熟,上焦不能如雾,下焦已成焦糊状态!”

按照道长的阴阳气血循环理论,患者目前中焦郁涩,疏通中焦,应当恢复肝脾之功能,同时还得针对包块进行治疗,遂开如下处方:柴胡10

克,茵陈20克,川楝子15克,乌药10克,郁金30克,枳壳20克,党参20克,玄参20克,生牡蛎20克,全虫10克,蜈蚣2条,甲珠粉10克(冲服),僵蚕10克,三棱20

克,文术20克。共五剂,水煎服日一剂。

五天后复诊,未见不适,排气增多,食欲增强,舌苔白腻,关部郁涩稍舒,原方稍作调整,继续服用五剂;十天后复诊,未见不适,食欲可,舌苔仍白腻,脉象如故,再进五剂。

十五天后行B超检查,结果显示包块没有长大,但也没有变小,脾脏厚度减少。

在没有服用任何抗癌西药的前提下,单纯服用中药加食疗,经过十五天治疗,肿块没有长大,看来服中药对癌细胞起到了控制作用!看到检查的结果,我坚定了信心!

于是再次给病人切脉:左关郁涩,右尺沉细而弱,舌根白腻。患者肝胆淤滞不通,脾肾阳虚的病机慢慢显露出来,按照张道长的气化理论,当考虑温补肾阳,升脾降胃,同时疏肝利胆,于是开下方:附子50克(先煎),干姜20克,肉桂15克,党参40克,黄芪40克,茯苓40克,白术30克,木香40克,炙马钱子6克,玄参20克,生牡蛎20克,川楝子15克,乌药15克,三棱30克,文术30克,郁金30克,熟地黄40克,制首乌40克,大蜈蚣4条,全虫10克,白英20克。五剂,日一剂,水煎两次,混合后浓缩成750ml,分三次内服。

服完后,患者体力恢复,从家中走来(4公里左右)。但时有恶心感,于是在上方加竹茹25克,生鸡内金30克,生姜20克,再进五剂……

第二个疗程结束后复查,肝功能好转,B超结果显示包块没有变化,患者体力恢复,信心大增,认为采用中药治疗的路完全正确,至少一个月下来,没有向西医所说的方向进展。

想起李道长当时指着长瘤的松树给我讲的一番话,看到现在治疗一个月后的结果,我的信心也增加不少!是啊!不让患者失望,也不能让李道长失望!

我一边治疗,一边总结治疗经过,发现茵陈蒿汤治疗阻塞性黄疸还是有效的;温肾健脾对体质的恢复是很好的;炙马钱子、玄参、生牡蛎、三棱、文术、蜈蚣、全虫、白英、半支莲、半边莲对肿块的抑制作用是确切的。

在随后的四个月内,我基本采用上述的办法,调节患者体内阴阳二气的循环,努力疏通体内郁结的气道,患者病情一直很稳定,五个月的生存已经超过了西医的预测,我有理由相信,患者坚定的信心加上李道长的气血循环理论指导下辨证用药,病人一定会有好的转机!

“患者年轻时体内寒邪就较重,寒性收引,阻塞经络,经络不畅,形成癥积。包块因寒而起,淤滞日久,郁积化火,本因寒起,复又化热,寒中有热,热中有寒;清热解毒可以解其热,短期内可以缩小包块,但却加重经络郁塞,用温药可以散经络之寒,却加快包块的生长,其中平衡如何掌握很是关键。”

“想起小时劈柴时看到的松树瘤,劈开后里面是层层包裹的木质和松油,人体的肿瘤在形成、生长过程中,机体不也是想将其层层包裹,阻碍他的生长吗?如果药物能够增强机体对包块的包裹之力?阻滞其扩散,另外疏通其他不畅的经络,代偿已经被包块阻塞的经络,这样人不就和带瘤生长的松树一样,也能带瘤生存,安享晚年。”慢慢的,我对肿瘤的认识和治疗思路清晰起来……

患者的求生欲望很强,每次无论药物再苦,都能一口喝下,好比战场上,无论你下什么命令你的士兵都严格执行;而作为医者的我,就仿佛战场上的指挥官,但是对于如何取得战役的胜利,心中却没有十足的把握,看着士兵战场流血,自己也时常觉得心痛。

2008年11月,综合近半年的经验后,我开出如下处方:柴胡200克,郁金400克,枳实300克,生大黄100克,龙胆草200克,虎杖400克,红参200克,茯苓300克,白术300克,木香600克,三棱600克,文术600克,玄参600克,生牡蛎600克,蜈蚣100条,三七150克,鳖甲150克,干蟾150克,半枝莲300克,半边莲300克,生川乌150克,生草乌150克,当归150克,黑豆800克,甘草300克,山甲珠100克,附子300克,肉桂100克,干姜150克,黄芪500克,制首乌500克,灵芝500克,红景天500克,紫金牛200克。将上方制成浓缩型丸,每次10克,每日三次。

……

一年后的今天,患者的包块仍在,但患者健康地活着,我真的觉得很安慰!

正如李道长所说,“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,气血流畅,癥积难成!”中医治疗癌症,有独到之处,优势明显,只要在肿瘤未成之前,调理人体气血的循环,病人自然不会发展到疾病已成,五脏衰竭的程度,我也想告诫那些平时不注意养生的人,“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,不亦晚乎。”

虽然前路还有很多困难和不解之处,但每每想起李道长的教导和病人对治疗癌症的决心,我对于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。

老子说过:“难易相成”。世间很多非常复杂的问题,往往有非常简单的解决办法,要找到这些解决的办法,关键是参悟其中的道。癌症、艾滋病、乙肝等这些疑难疾病,一定有非常简单的解决办法,我们医务人员需要做的是不断参悟医学,提高自己悟性,培养科研思维,创新思维,看问题的境界提高了,疑难病也是简单病了。

挑战癌症,是中医必须要做的事情!

三十三、中医路之亮剑篇(上)

中医需要亮剑!需要向世人展示,而不是在西医面前退缩和让步。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,古老的中医一定会再现它的辉煌。

从太爷教我开始学习中医,到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医,我是幸运的!不仅仅是因为成为一名中医医生而幸运,幸运的是我找到了人生奋斗的方向,从事着自己热爱的事业。

培养中医不是培养一个两个中医名家,也不是拥有一个效方而自居,而是让整个社会都会为中医而骄傲,为能够学习中医而自豪!

想到这些,我觉得我应该做些什么了!中医需要亮剑!需要向世人展示,而不是在西医面前退缩和让步。

“亮剑!”是的,中医的确需要亮剑!

为了让更多的人系统地了解中医,于是我将自己学习中医的过程写下来,写成这篇《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》,希望能给中医爱好者和正在学习中医的人一些帮助;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、学习中医、感悟中医,结合道长给我传授的医学之道,我开始编写“《医间道》之如何学中医”。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,古老的中医一定会再现它的辉煌。

在《医间道》中,我郑重地写下了:

1.什么人适合学中医?如何感悟中医?

不少人抱怨,学习中医太难了,很想学,但不知如何下手,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,而中医方面的书籍浩如烟海,在这么多书籍中如何找到进入中医宝库的大门,好像真的很难,其实这既是中医的魅力,也是中医的短处。

古人学习中医的大多是读书出身的文人,文人就爱卖弄文字,本身很简单的问题,从文人笔下就写得玄而又玄,好像不玄就不能证明自己有水平,就好像现代的有些诗,读出来只是一种感觉,但很难理解是什么意思。

其实中医来自于民间的医疗实践,在文人的总结和提升下,转变成中医理论,然后再指导临床。一个来自于民间的、朴素的、简单的东西,来自于我们祖辈反复总结出来的东西,我们为什么害怕学习,不敢学习呢?为什么要排斥它呢?学习中医其实也很简单。

每个人对学习中医的理解各不相同,就好像练习武功,有的只是为了强身健体;有的却是为了光宗耀祖;有的想成为一代宗师;有的……

思想不同,出发点也不一样。学习中医也是如此!有些小孩子的母亲,想学习中医,只是为了让小孩更加健康,不再受疾病的困扰。有些长期被疾病缠身的病人,学习中医,只是想让自己健康起来,能够健康的生活每一天。有些从事临床的中医工作者,学习中医、研究中医,目的是让自己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,提高自己的治疗水平。从事科研的人员,学习中医,是为了在疑难疾病的攻克上找到新的方法。也有的学习中医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,能够混口饭吃,能够养家糊口……

不是所有的学习中医都要求有悟性,这是错误的。中医是教给人们养生的方法,教给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,但如果以中医作为职业,那要求就会高一些,懂得的就应该多一些,这也是无可厚非的,因为人命关天,病人生命所托,如果不提高自己的水平,则不是救人,而是杀生了。

在远古的洪荒年代,人类没有衣服,没有稳定的食物,为了生存,人们必须要适应大自然,在大自然变化中寻找自己生存的方式,不是谈健康长寿,只是为了生存,思想单纯,没有追逐名利,只是考虑怎么适寒温、避风雨,每个人都是养生家,不然就没法生存。

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,人类有太多的办法适应自然界的变化,但也正因为如此,反而忽略了自然界的变化,人类自身适应自然界的能力在不断下降,稍稍的自然界变化就会导致许多人生病,学习中医,就是让我们认识大自然,认识我们自身的身体,从而让我们去融入大自然,寻求健康生存的养生之道,寻求疾病的治疗之道。

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中医,感受中医。

因为学习中医就是感受我们身边的世界,学习中医就是内视我们自身的身体。

从原始、从本质中感受世界,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东西!

不是哪一类人,而是整个人类!

中医是不是玄学?中医有没有疗效?中医该不该弘扬?

这些问题只有我们自身实践了,才能有深刻的体会,才会知道该如何对待中医,建立学习中医的信心。

《内经》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写道:“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,皆谓之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,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。”

“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”。如果天气变冷,我们都知道加衣服,这是一种本能反应,这也是养生中的最基本的理念,也是最本质、最朴素的理念,玄不玄呢?一点也不玄!

但我们如果深入去想,我们可以给自己身体加衣服避贼风,那服用扶正的药物不就是给我们的五脏加衣服吗?我们通过加衣服来避贼风!我们远离寒凉食品,不就是让我们五脏来避寒邪吗?都是很普通的道理,源于生活最简单、最本质、最朴素的东西。但就是这些道理的运用,能让我们的身体得到保护,能让我们健康生活,这就是中医,就是医道。

《内经》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写道:“故美其食,任其服,乐其俗,高下不相慕,其民曰朴。”

如此简单的养生之道,我们现代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?如果我们浮躁的心静了下来,将事物看淡了,物质层次的追求减少了,名利也看的不重,自然能够乐其俗,谁还在乎吃“鲍鱼”还是吃“排骨”,还会在乎穿“貂皮”还是“棉衣”,因为只要能保暖,就能起到避贼风的作用,心境达到了一定高度,人就能达到天人合一,就能健康长寿。

这些《内经》中的原话,非常质朴,就好像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,在向我们讲述过来人的经历,我们虚心听取的时候,会感到自己平时对生命的认识是多么肤浅,心态是如何浮躁,会发现我们经常舍本逐末,当疾病来临、生命终结之时,又希望能够一下子除掉疾患!又希望能够立时起死回生!我们为什么不早点学习中医里面的养生之道,让我们自己的心能够安宁,让自己的身体能够健康,对待我们周围的环境不要那么极端!

借用《内经》原话“嗜欲不能劳其目,邪淫不能惑其心,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,故合于道。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,以其德全不危也。”这就是养生之道!

中医有没有疗效?

首先我想问一下,对中医疗效有疑问的人试过没有?有没有采取中医的思维,辨证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?

举个例子,前年的夏天,一个患者到我这里来,要求打吊瓶,我问为什么?患者说重感冒了,打吊瓶好得快!我说,你认为几天好才算快。

患者笑道,每次感冒打吊瓶,三天就好了。

“那我一天给你治好,算不算快?”

“那当然快了,中医可以吗?”

“当然可以了!”

患者因为晚上睡觉,空调温度太低,受寒所致。于是我采用姜油在患者背部刮痧,沿着膀胱经刮出紫黑色瘀点,前后不到十几分钟,患者感觉病减轻了一大半,随后开了一付麻黄附子细辛汤,所谓的重感冒,不到一天,当天晚上就好了。在随后的这一两年,这位患者每次感冒必喝汤药,只开一剂就可以了,轻点的感冒,自己熬点葱姜水喝喝就没事了。建立在患者脑子中的“感冒必须要打吊瓶”的思想也就彻底消失了,代之的是懂得如何预防感冒,感冒初期如何调理。这就是中医的魅力,中医的疗效!

只有我们切身体会之后,才知道疾病可以这样治疗,中医效果也可以这么好,中医中药的治疗也不慢啊!

小时候在农村,医疗没有现在这么便利,很多病我太爷就是这么治疗的,习惯了这种治疗方式,也习惯了感冒后家里老人给我熬一碗葱姜茶喝,我从记事到现在,已经二三十年了,没有打过一次吊瓶,每当身体稍有不适,采用一些很简单的办法,就能很快调整过来,这是我的亲身感受。因为有了这些亲身的体验,所以我坚信中医的疗效,一点也不慢,一点也不比西药差。这也是一个中医工作者,对自己从事工作的信心,对自己、对中医、对《黄帝内经》的信心。

如果一门知识,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,是我们的健康指南,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,难道应该放弃?难道下雪了,我们不该加衣服?难道我们应该羡慕权贵?我们应该唯利是图?

不是的!人之初,性本善!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,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有一套精密的调理机制,我们需要的是养生,是学会保养这个精密而又完美的身体,让他不受外邪和内伤的损害,这就是未病先防,这就是治未病。这就是中医的特点和优势,我们弘扬中医是理所应当的,弘扬这门集预防、治疗、养生、保健于一体的科学,让它为了全人类的健康,永远发出璀璨的光芒,不仅仅是我们中医工作者的责任,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……

三十四、中医路之亮剑篇(下)

回头看看正在学习中医的学生,看看已经进入临床却按照西医的思维模式开中药处方的医生,我深切感受到他们需要有人指引……

现在临床多年后,再回头看看正在学习中医的学生,看看已经进入临床却按照西医的思维模式开中药处方的中医师,我深切感受到他们需要有人指引,指引他们真实地了解中医、认识中医、学习中医,只有这些人都能真正加入到中医行列,大家一起传播中医文化,传播中医理念和中医思维方式,中医才能振兴,学习中医才能有光明大道。

我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结合起来,编写《我对中医的理解》,希望让枯燥的中医理论与灵活的临床结合起来,提高大家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,培养大家中医思维。

在《我对中医的理解》第一章中,我写道:五脏所主在临床中的运用。

第一讲:心主血脉,其华在面

心主血脉,意思是说心有推动气血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。心与血脉相连,心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;心是循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,心的搏动维持着血液在脉管内的正常运行;血管方面的疾病,首先当从心来考虑,这是古人总结的,提纲挈领。记住容易,但临床遇到疾病时往往不容易想到。

案例:脑供血不足

患者,刘某,男,52岁,头昏、乏力3个月,加重3天。患者3个月来,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,测血压115/75mmHg,在医院行颈部动脉彩超检查,报告椎基底动脉狭窄,血行速度缓慢,于是静滴丹参7天,病情稍缓解,起床时仍然头昏,近3天病情加重,头晕伴恶心,经朋友介绍前来就诊,症见脸色白,嘴唇发淡,舌质淡,苔薄白。切脉:左右寸口细软,心率62次/分。

中医诊断:眩晕(气血亏虚)。西医诊断: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。

分析:心主血脉,左寸细软,心脏气血亏虚,鼓动无力,血行无力,上不能达于头,外不能养周身,故出现头晕、乏力,心脏供血改善,自能改善头晕。

处方: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归脾汤加减。人参15克,桂枝12克,龙骨粉20克,生牡蛎20克,当归15克,白术15克,白茯苓15克,黄芪20克,远志8克,龙眼肉20克,酸枣仁15克,炙甘草10克,葛根25克,川芎18克。五剂。一剂知,五剂病若失。嘱服归脾丸10天巩固疗效。五剂后血压升至135/78mmHg。

其华在面:心血是否充足与面部气色密切相关,心脏气血充足,面色红润光泽,若心脏气血亏乏,脉管空虚,则面色苍白无华。心血瘀阻时血行不畅,故面色青紫,出现色素沉着。临床上治疗面部疾病时别忘了心是它的主人。

案例:黄褐斑

患者肖某,女,43岁。两颧皮肤发暗1年,加重1个月。患者一年来两颧皮肤发暗,形成斑块,使用多种祛斑产品无效,最近1个月,生意操劳,皮肤颜色加重,前来就诊。就诊时面色白,两颧暗黄色,嘴唇颜色偏白,月经量少,色淡,质稀,每次三天。舌质淡,齿痕舌,苔薄白,舌尖有瘀点;脉象:左右寸口细弱,左关郁涩。血压95/60mmHg。

诊断:黄褐斑(气血亏虚)。

病机分析:“心主血脉,其华在面”,心血不足,鼓动无力,血行缓慢,面部皮肤得不到滋养,代谢产物无法清除,自然出现皮肤色素沉着。面部出现斑块,心情受到抑郁,进一步加重病情。

治法:益气养血,活血化瘀,疏肝解郁。

处方:人参25克,黄芪20克,当归15克,丹参20克,菖蒲15克,远志10克,桂枝15克,柴胡12克,白芍30克,赤芍30克,鸡血藤25克,玫瑰花15克,香附子15克,郁金15克,制首乌20克,炙甘草15克。五剂,水煎服,日一剂。

同时用西洋参50克煎水100ml。每早洗脸后,用手搓面部100下,以皮肤发热发烫为度,搓完后,用西洋参水控于皮肤上。

一周后复诊:面色有光泽,斑已变浅,守方十剂,前后大约20天,患者面如桃花。

第二讲:肝主疏泄

“疏泄”是疏通畅达的意思,含义有二,其一是指肝有调节某些精神、情志活动的功能。其二是指肝协助脾胃进行腐熟和运化的作用(与胆汁的分泌排泄有关)。临床上,看到病人心情抑郁,唉声叹气,胸胁苦满,经前乳房胀痛,我们很容易想到是肝气郁结的问题。但是如果长期消化不良,吃健胃消食药又无效,是否想到肝脏?大便不干不稀,排便却总是不甚利索,是否想到肝脏?血黏度高,血行不畅,手指发麻,是否想到肝脏?诸如此类通而不畅的疾病,我们都别忘了肝脏,因为肝脏管理着人体的疏通功能。

案例:腹胀

患者,男,42岁。餐后饱胀感10余年。

患者10余年来,常出现餐后饱胀,须服用吗丁啉或健胃消食片方能缓解,若不用药,则无饥饿感,多处中医诊治,均以脾胃虚弱治之,服药期间有效,停药后即发。正应了广告词“家中常备健胃消食片”。偶然机会路过我处,谈及此病如何治疗,观其色面色偏黑,身体稍消瘦,嘴唇发暗,切脉:左关郁涩,告知当从肝治。病人欣然接受一试。

诊断:腹胀(肝郁脾滞)。

治疗:疏肝利胆,健脾开胃。

柴胡15克,枳实20克,竹茹20克,白术20克,茯苓20克,党参15克,炒内金30克,山楂30克,木香20克,炙甘草10克。五剂,患者服后,饭量增加,到下餐前有较强饥饿感。一个月后体重增加近10斤。

肝主筋指全身肌肉的运动与肝有关,就是说肝支配全身肌肉关节的活动。筋附着于骨,筋收缩或弛张而使关节活动自如。筋又赖肝血的濡养,故有“肝生筋”之说,如肝血不足,血不养筋,则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,痉挛拘急或痿弱等症状。如肝风内动时,即可出现震颤抽搐,以及角弓反张等症状。

案例:筋膜失养

患者,王某,35岁。双侧小腿腓肠肌疼痛十余年。十余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小腿腓肠肌疼痛,以夏季为重,求治于当地各大医院,行类风湿及痛风相关检查结果均正常,无明确诊断。患者体型瘦(身高178cm,体重60公斤)。舌根苔白,齿痕舌,两寸脉细弱,两关弦滑紧,两尺沉紧。反复询问得知病人严重畏寒,平素食欲差。

2009年5月23日初诊,诊断:痹证(寒湿痹阻)。采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三仁汤化裁,五剂。

5月28日复诊,自觉身体轻松些,上午好转,但下午四点到五点出现疼痛加重。考虑膀胱经寒气太重,上方加大附子用量到30克,同时每剂加穿山甲粉8克,分三次冲服,五剂。

6月2日复诊,病情好转,但疲惫感加重,右寸细弱,右关郁滞。患者从小脾胃虚弱,结合脉象,采用开胃汤加玉屏风加活络灵效丹,白术用至50克,五剂。

6月6日复诊,病情稳定,白天没有再出现疼痛,体力恢复许多,脉象也有所好转。但每晚1点到2点出现腓肠肌疼痛,用手压时具体疼痛部位不明确。考虑寒湿长期痹阻经络,气血郁而化热,筋膜受热而焦,肝主筋,故出现丑时疼痛,当以养筋为主,但养筋则加重水湿之邪,反复斟酌如何“养阴而不加重湿邪”?忆张锡纯之用白芍心得,采用如下方:

麦冬20克,巴戟天15克,酸枣仁20克,九地20克,黄柏12克,薏米20克,苍术15克,生甘草30克,白芍80克,赤芍20克,玄参25克,生牡蛎20克,炙马钱子3克,王不留行子20克。

6月9日复诊,患者服后丑时未再发作,但舌苔偏腻,上方加苍术15克,五剂。

6月15日复诊,服药五天来,未再疼痛过,病人情绪很好,上方白芍减至50克,马钱子去掉,再服五剂巩固疗效。

本例患者,病情十年有余,寒湿痹阻经脉,筋脉焦枯失养,养阴柔筋非常重要,但养阴易加重阴邪,其中用药很有辨析的价值。

临床中“膝为筋之府”这句话,常容易被忘却。当遇见膝关节的病变时,我们往往套用肝肾阴虚。其实不然,膝关节的许多问题多由于寒湿留注,筋失所养所致,病机是肾阳虚衰,寒凝肝脉,气血不畅,筋失所养。治疗上在温肾散寒、活血通络的同时,别忘了行气疏肝。

第三讲:脾主运化

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。饮食经过胃的消化后,再经脾进一步消化并吸收其富有营养物质的水谷精微,转输至心肺,再通过经脉输送到全身,营养周身脏腑、器官、组织;其水液部分,亦由脾吸收转输,在肺、肾、膀胱等脏腑的共同协作下,来维持和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;如果脾虚不能运化,除消化不良,食后腹胀,大便稀薄外,还能产生水湿滞留的病证;水湿滞留于胃肠则腹胀、大便溏泄(脾虚泄泻);水湿停留肌肤则浮肿(脾虚水肿);水湿停留于肺,则成痰饮(脾虚生痰)。所以有“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”之说。

脾主肌肉主四肢:脾胃为“后天之本”,“生化之源”。全身的肌肉及四肢活动都要依靠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来濡养。脾气健运,营养充足,则肌肉丰满,四肢有力;若脾气虚弱,运化不健,营养不足,肌肉失养,就会逐渐消瘦乏力,甚则发生痿弱不用等症状。故有“脾主一身之肌肉”、“脾病而四肢不用”之说。

关于脾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,临床经常运用,但脾主四肢,在临床上很容易被遗忘。

案例:中风后遗症

患者,张某,男,65岁。右侧肢体瘫痪半年。患者半年前因脑梗住院治疗,遗留右侧肢体偏瘫后遗症。后经中医针灸治疗1个月,同时服用活血化瘀等中药,多为补阳还五汤(黄芪、当归尾、赤芍、

地龙、川芎、红花、桃仁)加减,偏瘫症状恢复较慢,虽手指活动度有所改善,但右手握力仍较左侧明显下降,右下肢肌力2级(轮椅),经上门会诊,见患者体质偏胖,说话中气明显不足。舌质淡,苔腻;脉浮滑,右关沉取无根。

诊断:中风后遗症(脾虚湿盛,痰湿阻络)。

分析:患者平素体胖,“瘦人多火、胖人多痰”,中风后原本有风痰阻络的病机存在,医家不知健脾祛痰,套用“活血化瘀”这个万金油,脾主四肢,痰湿困脾,脾气不展,四肢失养,自然恢复较慢。

处方:二陈汤合四君子汤加减。

人参25克,茯苓30克,土炒白术25克,法半夏15克,陈皮15克,苍术15克,厚朴15克,制天南星10克,菖蒲12克(后),炙甘草10克,小伸筋草30克。十剂。水煎服,日一剂。嘱加强功能锻炼。

二诊:患者食欲增加,每餐前有较强饥饿感,右手握力明显增强,下肢肌力渐恢复至3+,可以下地扶杖行走站立。守方10剂。

三诊:患者在家人搀扶下,步行1公里左右,前来就诊。患者说话中气十足,血压130/70mmHg,原方稍加补肾阳之药,制成丸药服用,进一步巩固疗效,嘱每天步行1小时,加强锻炼。

第四讲:肺主气、主宣发肃降

1.肺主气

肺是呼吸器官,肺主气有两个含义:一是指呼吸之气,即吸入自然之清气,呼出体内之浊气,维持人体内外的气体交换;二是肺有宣发和肃降两种功能,具有条畅气机的作用;肺有宣有肃,气才能出能入,气道畅通,呼吸均匀。如果肺的宣肃功能失常,则气机不畅,可引起“肺气不宣”、“肺失肃降”、或“肺气上逆”等病理变化,出现咳嗽、气喘等症状。故有“诸气郁,皆属于肺”之说。

  1. 肺主肃降,通调水道

肺有促进和维持水液代谢正常平衡的作用,人体内水液的正常运行,依赖于肺气的通调,脾气的转输,肾的气化及膀胱的排泄功能。肺气肃降,水道通调,则小便通利,故有“肺为肾之上源”之说。

临床上肺气虚有很多表现,如:咳喘无力,少气不足以息,动则更甚,痰液清稀,面色淡白或白,神疲体倦,声音低怯,自汗,畏风,易于感冒。肃降功能失常,可以导致肾水来源不够,肾精亏虚;宣发太过则水湿积于皮肤,导致患一些顽固性皮肤病。

案例:体虚感冒

患者,男,8岁。反复感冒5年。患者5年来,每月感冒不下于3次,每次经历五六天,使用抗生素静滴几天方愈。家人不敢吹电扇,不敢开空调,恐其出现感冒咳嗽。多年来家长痛苦异常。2008年夏天因感冒咳嗽住院一周未愈前来就诊,就诊时患者神疲体倦,食欲不振,鼻流清涕,咳嗽无力,痰液清稀,面色白,自汗。舌质淡,脉细。

诊断:感冒(气虚感冒)。

治疗:补肺健脾,益气解表。

方药:玉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。

黄芪15克,白术12克,北防风15克,党参15克,荆芥穗6克,甘草10克,当归8克,陈皮10克,柴胡6克,黄芩10克,炙麻黄8克,苦杏仁15克,生姜20克,大枣6枚。三剂,水煎服,日一剂。

二诊:患者服药后,体力明显恢复,咳嗽减轻,但从未喝过中药,服药艰难,要求变通疗法。开食疗方:黄芪20克,白术20克,北防风20克。共煎成1000毫升,去药渣,加牛肉200克(切成小块),小火炖数小时,以烂为度,加调料后,吃肉喝汤。隔日一次,连用一个月。三个月后家长介绍其他病人过来,述患儿近期未感冒过,体质较前大大好转。

第五讲:肾主水,肾主骨

肺、脾、肾三脏均与人体水液的代谢和调节有关,其中肾起主要作用。水自胃入,经脾上输于肺,通过肺的肃降,下行于肾,下行之水液经肾“气化”,清者复上升至肺,浊而无用的部分经由膀胱排出体外。在这个过程中,脾的运化,肺的通调,三焦的决渎,膀胱的排泄都要依赖肾阳的作用。所以肾阳不足,“气化”作用减退,会导致水的输布失常,出现全身水肿、小便不利等症状。临床上肾阳不足引起的下肢水肿很常见,往往西医的检查不会有异常发现,多考虑为特发性水肿,通过利尿等治疗,短期缓解,不能维持疗效。此时,如果能够想到温补肾阳来治疗,通常能够取得很好的疗效。

案例:阳虚水泛

患者,杨某,女性,45岁。双下肢水肿三个月余;患者三个月前出现双下肢水肿,呈凹陷性,晨轻暮重,在医院做相关检查,心、肺、肾等均正常。医院诊断为特发性水肿。

2007年12月经他人介绍前来就诊。患者诉平素怕冷,恶风且夜尿频多。观患者体型偏胖,双下肢凹陷性水肿,无静脉曲张,舌质胖嫩,有齿痕,舌根白腻,右尺沉滑,左寸细软。

诊断:水肿(阳虚水泛)。

治疗:温阳化气,利水消肿。

处方:附子30克(先煎2小时),肉桂15克(后下),干姜15

克,白术20克,细辛10克,黄芪30克,益母草25克,川芎15克,茯苓20克,生麻黄10克,桂枝15克,生甘草10克。三剂。水煎服,日一剂。

复诊:患者服药后,水肿明显减轻,仅下午足背稍有水肿,夜尿较前减少,怕冷、恶寒亦有所改善。效不更方,守方五剂,三个月后介绍另一水肿患者前来就诊。

肾主骨藏髓。肾精是生长骨髓的物质基础,髓藏于骨腔之中,可以营养骨质。髓通于脑,故有“肾生骨髓”,“诸髓者皆属于脑”之说。肾精充足,骨、髓、脑三者充实健壮,四肢轻劲有力,行动灵敏,精力充沛,耳目聪明;肾精不足,则动作迟缓,骨弱无力,眩晕健忘。临床对大脑发育不全、神经衰弱、再生障碍性贫血、软骨病、骨折愈合延迟、骨质疏松等用补肾法治疗可取得一定疗效。

案例:脑瘫

患者,刘某,男,5岁。智力发育迟缓5年,患者出生时因脐带绕颈难产,出现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而致脑瘫。智力发育缓慢。就诊时体重22斤,不能站立,口常流涎,仅能发单字音,双上肢关节活动僵硬。舌质淡,苔薄白。脉沉细。

诊断:脑瘫(髓海不充)。

治疗:补肾健脑。

处方:核桃仁200克,何首乌100克,枸杞子

80克,龟甲80克,菟丝子80克,丹参60克,辽五味子60克,红花30克,川芎60克,远志50克,地龙60克,葛根80克,当归80克,黄精60克,石菖蒲60克(后下)。上方加蜂蜜3斤制成糖浆,每次20ml,每日三次,服用一个月。

二诊:患儿服用后,纳食较前好转,体重长至25斤,双上肢活动稍灵活。原方再服2个月,嘱加强功能锻炼。

三诊:患儿能自行站立,可由他人牵扶行走。患者家属信心大增,原方核桃仁增加到250克,服用一个月。

四诊:患儿能说简单句子,自行行走但仍步态不稳,原方守方继续治疗中。

三十五、中医路之求索篇

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!我必须得继续研究下去!

经络的本质是什么?经络的运行原动力是什么?经络所运行之经气的来源是什么?经络损伤与修复的机制是什么?经络损伤有哪些具体的表现?经络损伤有哪些后遗症?经络损伤如何修复?健康的人如何锻炼自己的经络?

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!

按照太爷的计划,我一步步走进了中医殿堂,也按照太爷的指引寻找到了人生的方向。每当我看着临床上一些长期被病魔折磨的患者,想尽办法都无效时。我在想,中医的整个发展过程中,古人有没有思考遗漏的地方,不然为什么许多病得不到合理的解释,找不到最佳的治疗方案?

2007年的秋天,一个胸痛的患者找到我,说自己在家搬东西时胸部被撞伤,岔气了,疼得不敢深吸气,轻轻咳嗽即疼痛难忍,X线胸片排除骨折。想起太爷用抽小茴香烟卷治疗岔气的方法,我如法炮制。开了20克小茴香让病人煎水喝。第二天患者反映,喝药后,疼痛稍有缓解,但仍疼痛难忍,是否有更快的办法?

我一边切脉,一边沉思:岔气是因外力撞击引起的,痛则不通,太爷采用小茴香目的是顺气,而患者郁的气从何而来,是肌肉拉伤了?即便是肌肉拉伤也不会疼得如此厉害;难道是小血管破裂了?那应该局部颜色发暗,即便是小血管破裂也不会如此难受啊;骨折已经排除;如果是神经受损,应当有麻木的部位啊!难道是经络受损?

想到这我立即感到新奇,因为这么多年的学医,还未听说过经络受损的情况,但仔细一想也不是没有道理,经络既然是输送经气的通道,如同血脉输送血液一样,受损也是情理之中!血脉受伤后,血液溢出,成为瘀血;那经络受损后,经气外泄,自然成为瘀气;气瘀不通,不通则痛,自然会疼痛,理论上说得过去!

太爷采用茴香配合烟丝点燃后吸入,肺主气,借小茴香通过肺经来顺一身之气,瘀气得顺,病就好了。但现在患者是女性不抽烟,而且病情可能比太爷遇到的病人病情要重,如何是好?

目前患者也不完全排除微小血管受损的情况,治疗当从“行气”、“散瘀”、“止血”、“止痛”、“疏通经络”入手。

止痛药常用延胡索;行血中之气的药当为川芎;既能止血又能化瘀的当属三七;疏通十二经络的药最效莫过于穿山甲……

想到这些,我立即提笔开了一方,自拟为岔气汤:三七15克,延胡索30克,川芎30克,穿山甲细粉10克(冲服)。白酒50毫升为引,加水1000毫升,煎取600毫升,分三次内服。

加白酒目的是因为延胡索的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不溶于水,溶于乙醇。

患者服用一剂痛消病愈。

接下来的几个月,我一直考虑,外力撞伤可以导致经络受损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有什么后遗症?这股离经之气在体内排不出去,必然四处流窜,窜到什么地方,什么地方应该就不通畅,就会疼痛,这种游走性的疼痛应该在临床上可以见到的!

没过几天,果然来了个全身游走性疼痛的患者!

患者,张某,女,30岁,全身游走性疼痛半年。半年前因抬重物姿势不当,导致腰部岔气,疼痛难忍,自服止痛药三天,病情缓解,随后开始出现颈部僵痛,三天后自行好转,随后出现上臂痛,贴止痛膏后好转,继而出现小腿疼痛,有时一天同时出现多部位游走性疼痛,在医院就诊,未能明确诊断,医院中医科按照风湿治疗无效,患者自述有时感觉一股气跑到心脏,立即出现胸闷,几分钟后又自行缓解。

听着病人的描述,我心里非常清楚,这是第二个经络受损的病例了。

古书记载的“风善行而数变”,将多少医生带入误区啊!经络受损,离经之气在体内游行才是这种游走性疼痛的真正病因。

我开了岔气汤三剂,患者服用两剂后,完全康复,传为佳话。

看着前面的病例,我继续深入研究,经络受损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外伤,手术应该也是损伤经络最常见的例子,那么手术后遗症中,是否与经络受损有直接关系?

接下来,每当遇到疑难杂病,我总爱问病人,“以前做过什么手术没有?”

慢慢的,我发现一些手术导致经络受损的病例,而且病例还很多。

患者计某,女,35岁,2007年12月因心慌气短,四肢无力,头昏前来就诊。诊得六脉细软,左右寸部沉细无力,诊断为气血两亏,大气下陷,采用补益气血,升举阳气治疗,一剂而知,连服六剂后,患者自觉症状消失。2月复来就诊,自述上次服药愈后不到半月,病情复发,情形如故。仔细询问病史。患者27岁生小孩进行剖宫产后,身体开始虚弱,经常感冒咳嗽,周身莫名奇妙地胀痛,时发时止,按风湿治疗无效。人参、黄芪、当归、阿胶服用无数,每次停药不出半月即发病,自认为已无药可救。诊断:经络受损。手术伤经、元气外泻,经络受损一日不修复,经气外泻一日不止,气血日渐衰退,离经之气日益加重,体内津液运行受阻,久之百病自生。治法:初期益气升阳,引气归经,通利水道治其标;后期接经顺气,修复经络。通过调理一月余,彻底治愈。

患者陈某,女,28岁。2007年11月通过朋友介绍前来就诊。患者自述2003年患左侧附件囊肿并腹腔粘连,在医院进行手术治疗,术后自觉腰骶部下坠感,每于排卵期加重,平时骑自行车或乘坐公交车时即觉肛门内胀满难受,无便血。医院进行彩超检查,未见异常。患病两年来,通过采取抗生素消炎、物理设备理疗、针灸治疗等多种途径,均未能彻底治愈。诊断:经络受损(手术伤经、经气外泻,局部经气瘀滞不通)。

治法:接经顺气,修复经络。处方:川芎20克,延胡索25克,通草10克,砂仁5克(后下),杜仲15克,牛膝12克,穿山甲粉10克(冲服)。

五付,每日两次,黄酒二两为引,水煎服。服药一剂后矢气连连,自感腰骶部下坠减轻,五付服完后,彻底治愈。

还有一些有严重手术后遗症的,没有找到良方。

如今,找到修复这些意外受损和无辜受损经络的方法,成了我最大的心愿。

我必须继续研究下去!经络的本质是什么?经络的运行原动力是什么?经络所运行之经气的来源是什么?经络损伤与修复的机制是什么?经络损伤有哪些具体的表现?经络损伤有哪些后遗症?经络损伤如何修复?健康的人如何锻炼自己的经络?

未来的路还很漫长,我将在我所喜爱的中医之路上继续探索下去,穷我毕生之力,展中医之辉煌……

 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Scroll to Top